林文學的詠春見解 黃淳樑詠春體系 附詠春高手筆記

武學手札 | 林文學的詠春見解 黃淳梁詠春體系 附詠春高手筆記

京武功夫如是說:

原來林文學是講手王黃淳梁的高徒。

據說林師傅跟隨黃淳梁學習詠春拳超過15年和為他的武館之總教練6年。

1978年,林師傅擊敗了所有的挑戰者贏得香港自由搏擊冠軍。因為這場競賽的勝利他被授予了雕刻"詠春"二字的金幣獎章,並獲得他的同門和其他門派的尊重和敬佩。 (譯者注:直到現在林師傅每天還是戴著這"詠春"金幣做成的項鍊)

林師傅也是一個有成就泰國拳擊手,並在九十年代初期往往擔任在香港泰拳比賽的裁判。林師傅已經教詠春拳功夫和泰國拳20多年。他也很榮幸擔任1991年香港詠春拳體育會的董事(President)。

以下摘錄林文學對黃淳梁的詠春體系理論及其弟子的格鬥筆記!

(一)武學見解

  林師傅敘述了黃淳梁/林文學詠春拳系統有5個主要部分的研究。

這些部分將學生在詠春拳培訓整個過程中學習的技術進行大的分類,給予了的整個詠春拳系統全面的架構。此外黃淳梁/林文學詠春拳系統也教導木人樁,六點半棍和八斬刀。

  5個主要部分如下,並詳細說明每一項:

  1.過手-手法(手,拳,掌,肘,肩)技擊招式

  2.控制法(Closing)-(站立的)封手,抓,拿,,摔法

  3.步法/腳法-踢法和腿的破壞

  4.推法-單手和雙手發放/彈射

  5.拉法-外部,內部和旋轉發放/彈射


1.過手-手法(手,拳,掌,肘,肩)技擊招式

最有名的詠春拳招式屬於過手這一種類,這些動作最常見的黐手中。過手技術通常著重於獲得與對手的四肢產生接觸,然後利用這接觸做為橋樑,以獲得侵入目標區,這橋樑可以是對手提供的或詠春拳手所創造。

頭部和頸部是首選的目標,次要目標在對手的上部和下部軀幹的中線。過手所用的招式取決於各種的情況,通常執行時會同時結合進攻/控制和防禦行動。

林師傅描述各種詠春拳招式為一個的武術自助餐,每個學生是由老師帶領著體驗形形色色的武術菜餚。仔細選擇,而不是匆匆忙忙的過程中,慢慢享受武術菜餚,然後徹底消化。當學生成熟時,他/她也準備好一個詠春拳技術工具箱,充滿了最適當的行動,面對當時刻的需要。也許最重要的因素,改變了學生的工具箱成為一個有效的戰鬥系統的是黐手。

黐手是詠春拳的公開的秘密的,讓詠春拳手成功運用,結合和不斷變化從一個招式到另一個招式。黐手被視為是詠春拳的靈魂,在其高階的形式是一個自由的敏感性的練習,最好的訓練是學生不僅是學習如何打擊對手,而且也涉及如何感覺和控制其攻擊動作。

黐手讓學生有機會獲得使用詠春拳技巧的經驗,仍然能夠帶著相同數目的牙齒回家。黐手不只是學習掌握肢體動作,它也是成功訓練詠春拳所必要對心理和情感至關重要的培育。這概念必須被理解和應用,如果要真正理解高層次的概念和其將變自己的,如"身心合一"(身體和精神的統一,思想和行動統一在一起)。

2.控制法(Closing)-(站立的)封手,抓,拿,,摔法

林師傅說,每個人總是要在同一的道路發展;必須熟練每個訓練步驟,一點也無例外。如果學生希望達到詠春拳高峰,他/她必須掌握的不僅是肢體方面的,但他/她也需要自己的掌握心理和情感的

黃淳梁詠春拳下一個部分稱為控制法(Closing)。控制法所有各方面的培訓,是學習如何進入,佔領和控制對手的位置。控制法還包括抓和拿住敵人技術,類似擒拿術。控制法最終使詠春拳手能夠超越對手的三關(手腕,肘和肩),阻止他的行動,並佔據了他的位置。

控制法技術重點在搞亂對手的平衡,打破對手正對你的能力,化掉他正確的結構產生的力量。控制法可使用一個動作做抓住對手,或添加其他技術,如打斷腿,摔法或發放。控制法,連同所有其他非打擊招式,是在林師傅的詠春拳稱為輔助的動作。林師傅是指出輔助的動作,通常不會被用來發動攻擊,而是使用在主要的攻擊之後。因為輔助的動作,如控制法,不是詠春拳的主要特點,主要特點是攻擊和使你的對手無能力攻擊,輔助的動作只會在我們的首要攻擊能力外增加另一個進一步控制和多樣化的層面。輔助的動作如控制法僅在機會出現時才使用的,在迅速變化和近距離的黐手或街頭打鬥中在機會出現時自動作出的反應。

3.步法/腳法-踢法和腿的破壞

步法/腳法是瞭解完整的空手格鬥的至關重要的一環。這些技術在黃淳梁詠春拳包括了步法,封腳加上發放,摔法,腿的傷害,當然還有踢。腳法/腳法步法是透過訓練腿部力量,協調,還有特別是平衡。詠春拳踢的力道是和手打力道一樣,因為它來自相同的身體結構性調整與地面。踢的攻擊目標往往是膝蓋和腳踝,以及腹部,髖關節和軀幹的下半部。踢的用法是透過不懈的練習和黐腳的訓練。

黐腳是一個腳敏感度的訓練;這一訓練發展協調性,時間點的選擇和準確性。腿攻擊可作為單獨的技術,執行獨立的攻擊行動,或作為戰略性攻擊的一部分來擾亂對手和造成對手身體的不平衡。

詠春拳有一個說法: "手動,腿也動。腿動,手也動",到最後手和腿是一起行動的如陰和陽是一起的。看到詠春拳高手錶演這些類型的腿攻擊行動,是一次讓人謙卑和恐懼的感覺到詠春拳踢法和步法技術的直接和殘酷性。

4.推法-單手和雙手發放/彈射

5.拉法-外部,內部和旋轉發放/彈射

黃淳梁詠春拳接下來的兩個概念是推法和拉法。這兩個概念的相似處在它們同樣被用來破壞和削弱對手的平衡,結構和根基。從而削弱他的發力和有效的搏鬥。推和拉也削弱對手的能力替自己反擊,摧毀他接著行動的機會,並讓他容易受到我們的攻擊。推和拉是與其他類型的技術組合使用,如封手和摔法,破壞對手的平衡,或者為我們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位置。

當我們面對一個更高大和更強有力的對手時,這些推和拉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戰鬥時,因為這些技術能對手的身體移動和失去平衡,從而奪走好的結構產生的力道。當我們面對多人攻擊時,推和拉也非常重要的,利用這些技術創造人肉障礙,盾牌和武器。這些技術也可用環境來當您的武器,將你的對手砸向在您的周圍地區可使用的東西。

推法和拉法的不同處在推法被看作是一種控制的動作(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能),而拉法被看作是一種機會的動作(當機會出現果斷地採取行動)。

武學手札 | 林文學的詠春見解 黃淳梁詠春體系 附詠春高手筆記

黃淳梁/林文學詠春拳系統也教授木人樁,發展的結構性的力道和如何正確運用這一力道。身心合一的概念是在這裡促進(思想,身體和精神的統一行動),每種招式的應用皆以冷靜和有審慎的目的。

林師傅往往指木人樁是你的第二個教練,自然地幫助你有正確的結構和培養恰當的時間感和使用適當的角度。詠春拳練習者打木人樁時最好是想像在實戰情況,這是被稱為與假想敵人對練。

此外,林師傅的詠春拳訓練,包括六點半棍的教學,也稱為龍棍。訓練六點半棍可作為武器,並可作為訓練內力的工具。為了訓練的效果,六點半棍長為九英尺而且用最重的木材製造。學會六點半棍之後任何像棍的東西可作為武器。使用六點半棍需要好的能力控制這武器。它的應用極相似詠春拳的空手的手法,六點半棍是靠正確的身體結構和側重於控制對方的中線極;而不是追他們的武器。

最後,林師傅教八斬刀作為培訓的工具和武器,這個學習是保留給最後階段的訓練;這是因為學生需要能駕馭空手的技術後,他/她正確地使用刀。雙刀的招式幾乎完全依賴詠春拳空手的技術。

雙刀的訓練和使用並不像六點半棍取決於正確的身體結構產生的力道,而是靠如何充分運用刀鋒利的地方和招式的應用。

  

(二)

  格鬥中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攻擊比防守更重要

  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

  格鬥人後出招唯一的原因就是:

你是高手,你比對手瞭解更多,你知道他不可能贏你

  第二件事情:攻防要在同一時間

  二手控制一手,或一手控制二手

  第三點:總給自己留一個奪回有利位置的機會

  控制對手的手為自己創造機會

  為接下來的攻擊手法創造機會

  這部分需要角度、力量、速度和配合的協助

  第四點:氣勢

  如何得到--穩、準、勁

  速度要快、動作要完美、結構要穩定、出拳要有力全部集中到一個動作

  第五點:原位打

  在相同的位置發出攻擊動作

  第六點:打擊薄弱點

  或創造薄弱點。他一部分受傷就打一部分直到戰鬥技術

  第七點:控制動作和時機

  這七件事是剛開始接觸詠春要學會的


  訓練中有以下10點:

  一、擊倒對手最好的形式只有兩種:坐馬轉腰、上馬搭步

  二、直線出拳的優點

  1、打鬥中直拳有力

  2、容易造成傷害使對手受傷

  3、直拳的爆發力

  4、直拳速度更快

  5、直拳可以從任何角度出拳

  三、雙手的攻與防

  前手拳通常是用於接近、追擊、截打

  前手干擾、格擋、協助,後手KO

  四、前手拳的用法

  1、干擾你的對手

  2、誘捕你的對手

  3、在格鬥中起到協助作用

  4、連消帶打

  5、以攻帶防

  6、追擊

  7、打擊薄弱點

  前手拳KO的三種機會:

  1、對手中門大開

  2、打擊他的要害點

  3、我強敵弱

  五、後手拳的用法

  1、後手拳很有力

  2、擊倒對手

  3、即使你失誤了也能把對方嚇一跳

  4、跟隨出拳,後手直拳隨時跟上前手直

  據說,這是林文學的學生在聽講座時,做的筆記,你怎麼看?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