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0:田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


田氏出自媯氏,跟陳,胡兩姓出自一脈。陳國(位於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滅亡後,陳國國君陳胡公後裔陳完逃到齊國,後以田為氏。得姓始祖陳國公族陳完(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人)。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媯滿為陳侯與公爵同等,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陳完時,陳宣公殺太子禦寇,陳完逃於齊國。陳完為人謙遜有禮有賢名,齊桓公賞識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並封他田地。陳完為隱姓氏而改稱田完。傳至田和任齊國相國時,他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呂氏齊國(姜齊)成了田氏齊國(田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


最新“”公安部權威發佈”百家姓戶籍人口,田姓人口已超700萬,成為全國第三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人群主要分佈在黔渝、湖南西部、廣西北部、雲川東部、魯豫鄂大部、皖蘇北端、晉冀京津、陝寧、甘肅大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部、黑吉大部、新疆西北和伊犁等地區。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0:田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


姓氏起源


起源一: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起源二: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起源三:源於姚姓與媯姓, 舜帝有虞氏後裔,此為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起源四: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起源五: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起源六: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起源七: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都城新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起源八: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起源九:1.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幷州匈奴,屬於漢化改姓為氏。2.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4.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部分始祖


田汝源、田養純、田旺廣、田延昌、田袁。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0:田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


姓氏圖騰


《說文》解釋“田”為一塊塊排列著的田地之義。田是種莊稼的地方。田是象形字,像四塊土地,十像阡陌之縱橫,田字形體表示著古代田間的阡陌制度。但是,田的本義是捕獵禽獸。如捕鳥,就像在大地上張開網之形;如圍獵,則像包圍和分片驅趕野獸之狀。後來,田專指用來從事農耕的土地了,其本義就廢棄了。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0:田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


郡望堂號


郡望


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置,治所為平剛(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黑城古城),秦朝、西漢沿用,一說秦朝時治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東漢時移治土垠(今唐山市豐潤東)。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平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地區。


鳳翔郡:亦稱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紫荊堂:紫荊是田氏的堂號,田姓人常以“紫荊之後人”驕傲和引以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門頭也常冠以“紫荊”之名,如“紫荊傳芳”“紫荊之後”“紫荊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門頭上掛著“紫荊傳芳”“紫荊之後”“紫荊世第”“紫荊家風”這樣的匾額,那麼就知道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後人常以“紫荊之事”教育後世子孫要團結和睦相處、或用來比喻兄弟骨肉相連之情。對聯”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聯講述的就是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和紫荊樹的故事。


紫荊堂號的來源與最早的典故記載是(梁)吳均所撰寫的《續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真仕至太中大夫。【 陸機詩云:三荊歡同株。】


貧驕堂:戰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麼能和他們一樣呢?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0:田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


祠堂對聯


孟嘗好士;安平善謀。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貴族孟嘗君田文,曾任相國,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先後聯合韓、魏,打敗楚、秦、燕三國。一度入秦國為相,秦昭王準備殺他時,他依靠門客中的雞鳴狗盜之徒,逃出函谷關,回到齊國。後因指使貴族田甲劫持齊王陰謀敗露,逃到魏國任相,聯合燕、趙等國攻齊。下聯說戰國時齊國大將田單,臨淄人。燕國大將樂毅破齊,他堅守即墨,乘燕惠王新繼位,使用反間計,樂毅被騎劫所取代。田單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一舉收復七十多城,被齊襄王任為相國,封安平君。


民歌父母;眾號神君。

上聯典指唐代長安人田仁會,歷官左武侯中郎將、勝州都督、右衛將軍等。永徽年間任平州刺史時,天大旱,他自己站到太陽下曝曬以祈雨,果然使糧食豐收,百姓們歌頌他如父母。下聯典指宋代信都人田況,字元均,進士出身,歷官江陵推官、陝西經略使判官、觀文殿學士。曾進言治邊十四事,有《奏議》二十卷,眾人稱他為“神君”。


號車丞相;封安平君。

上聯典指漢·車千秋,本姓田,昭帝時,千秋已年老,乘小車入宮殿朝見,因號“車丞相”。下聯典指戰國·田單,以火牛攻燕國騎兵,被封為“安平君”。


家推易學;世頌兵符。

上聯典指漢代今文易學的開創者田何,字子莊,淄川人,徙居杜陵,號杜田生。受易學於東武孫虞,專治《周易》,西漢被立為博士的今文易學家,都是他的弟。惠帝時,多次徵召,他都不願做官。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田穰苴,官大司馬,精通兵法。齊景公時,曾率軍擊退晉、燕軍隊,收復失地。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馬兵法,並把襄苴的兵法也附在裡面,稱為《司馬穰苴兵法》。


孟嘗好士;穰苴知兵。

上聯典指戰國·田文,號孟嘗君,招天下賢士,食客數千。下聯典指春秋·田穰苴,善兵法。


雁門世澤;招賢家聲。

全聯典指戰國齊·田文,號孟嘗君,“四公子”之一,招致天下賢士。


歌挽蒿里;蔭茂荊庭。

上聯典指秦末狄縣人田橫,原為齊國貴族。秦末,跟其從兄田儋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不久被漢軍擊敗。漢朝建立,他率黨徒五百餘人逃亡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因不願向漢稱臣,在途中自殺;留在海島上的五百餘人聞訊,也全部自殺。人們為他作輓歌《薤露》、《蒿里》。下聯典指漢代朝城人田真,與弟田慶、田廣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荊樹,大家商量著要破為三份,那樹卻很快枯死了。田真嘆道:“樹本來是一棵,因要劈開而枯死;何況人兄弟孔懷(甚可思,代兄弟),能分開嗎?”兄弟三人受感動而不再分家,紫荊樹又復活而且更茂盛了。


家推易學;世頌兵符。

上聯典指漢·田何,受《易》學於東武孫虞,當時言《易》者宗之。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穰苴為大司馬,又稱司馬穰苴。景公時,晉伐阿鄄,燕侵河上,齊師改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穰苴為將軍,燕、晉之師聞之,望風解去。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苴兵法》。


一絕光華夏;三過警帝京。

上聯典指唐代畫家田抱玉,玄宗時相國寺繪護國除災變相,時稱一絕。見《圖畫見聞志》。下聯典指春秋晉大臣田差的事典。晉平公為馳逐之車,立於殿丁,令群臣去觀賞。田差三過而不一顧。平公大怒。差對曰:“臣聞桀以奢亡,紂以淫敗。是以不敢顧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去其車。


即墨創偉跡;海島留芳名。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將田單,臨淄人。初為市吏。燕昭王使樂毅伐齊,盡降齊城,惟莒、即墨不下。即墨人推舉田單為將軍相燕。頃之,燕惠王立,與樂毅有隙,單縱反間計於燕。單見燕軍懈,夜用火牛攻之,燕師大敗。下聯典指秦末歷史名人田橫(?-前202),狄(今山東省高青)人。本齊國貴族,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徙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此島後來便稱“田橫島”。


憑欄霄月近;倚仗海雲回。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田汝成題西湖南高峰聯。


風來無嘯阮;波動可琴嵇。

此聯為唐代詩人田遊巖詩句聯。田遊巖,三原人。隱居不仕。高宗幸嵩山,拜崇文館學士,進太子洗馬。自謂有“煙霞痼疾”,蠶衣耕食,不交當世。


義方號魁首;清廉稱第一。

上聯典指宋代隱士田罘,字思孟,南康人。嗜學不倦,游上庠二十載,後浩然歸隱,號大隱居士。子九人,各授一經,教法甚嚴,登第及特恩者七人,時稱義方者,必曰田氏。下聯典指明代官吏田應揚,雞澤人。萬曆間令廣昌。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清廉第一”,擢知忻州。


辛妾嘗工尺牘;田母曾夢伏波。

上聯典指宋·辛棄疾二妾,一名田田,一名錢錢,皆工尺牘。下聯典指宋·田佐恭母曾夢見伏波將軍馬援,乃生佐恭。


火牛陣法明前代;司馬兵功裕後人。

此聯為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田氏宗祠聯。上聯說戰國時齊國大將田單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穰苴為大司馬,又稱司馬穰苴事典。


遙睽五百英雄島;猶是三千食客家。

此聯為安徽省樅陽縣田家圩田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秦·田橫事典。下聯典指戰國·田文事典。


口傳心授得真諦;十雨五風慶有年。

此聯為以鶴頂格嵌田氏“田”字的析字聯。


四面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此聯為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原主任田家英(1922-1966)自題聯。


九十韶光方換信;三千上客共嬉春。

全聯典指戰國齊·田文事典。


一代箕裘,且漫說爵授安平、車稱丞相;百年俎豆,只勿忘孟嘗好士、荊樹蔭庭

此聯為安徽省無為縣二壩田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戰國·田單、西漢·田千秋;下聯典指戰國·田文、漢·田真。田千秋,西漢長陵人,初任高寢郎。武帝時,因上書為衛太子訟冤而被武帝召見,任命為大鴻臚;數月後,又上書武帝遣散方士,被採納,任命為丞相,封富民侯。他為政寬和,謹慎忠厚。昭帝時,因德高望重而又年老,被特許乘入宮,號稱“車丞相”。其子孫因此改姓車氏。


兄弟翕和,祥見庭前荊樹;山林隱逸,佳在眼底煙霞。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田真的事典。田真,朝城人,與弟慶、廣三人分財,堂前有紫荊一樹茂盛,共議破之為三,未幾枯萎。真嘆曰:“木本同株,因分析而摧悴,況兄弟孔懷,而可離乎?”相感複合,荊亦旋茂。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田遊巖事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