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笑大方,一次封王碰上日本“曹操”,一次引發戰爭。

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是我們的重要鄰國,歷史上也和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說來遺憾,從古至今,我們對於日本的瞭解,遠遠不如日本對於中國的研究,因此在歷史上,還鬧過兩次封王的笑話,不過其中一次陰差陽錯日本接受了,另一次則勃然大怒,和中國幹起仗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裡有必要解釋下日本的歷史上的政治情況,在大約從公元1192年(我國南宋初年)開始一直到近代的公元1867年,日本一直處於幕府時代,所謂幕府是指天皇以及朝廷的大臣被架空,日本國的軍事外交內政等諸多大事都被最有實力的將軍把持,所以日本天皇才一直能維持了一千多年名義上的統治而沒有中斷,在大部分幕府時期,其實天皇就是一個擺設,但絕大部分掌權的將軍,也還需要天皇裝裱門面,並沒有急於取而代之。

貽笑大方,一次封王碰上日本“曹操”,一次引發戰爭。

日本皇宮現代和古典交融


中國曆來的王朝對外交往,都是喜歡封王,這個在日本幕府政治出現之前沒有問題,比如東漢和曹魏時期都封過日本—倭王的稱號,日本也屁顛屁顛的接受了,但幕府政治後,這樣的事情就會有一些風險。比如本文提到的第一次是明成祖永樂時期,當時朱棣篡位不久,急於想要威服四夷的功勳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正想瞌睡呢,有人送枕頭來了,原來這時候日本列島正處於第二個幕府時代—室町幕府時代初期將軍足利義滿時代,也就是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裡面處處刁難一休但總卻反過來被整的灰頭土臉的將軍,足利義滿為了貿易和鞏固自己在日本國內的地位,也迫切需要當時的東亞老大--明朝的承認,但開始在明太祖碰了一鼻子灰,但成祖召見使節之後,大筆一揮封了足利義滿一個日本國王的並贈送了金印一枚,其實當時的日本天皇還健在-當時正是日本天皇后小松天皇時期,所以後來足利義滿也被稱為日本的“曹操”,正是由於足利義滿有篡位的野心,所以才給大明的上書裡面提到自己為“日本國王,臣源義滿”,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可以說是陰差陽錯,雖然鬧了笑話,但正好碰到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貽笑大方,一次封王碰上日本“曹操”,一次引發戰爭。

足利義滿時代代表建築--金閣寺

第二次是明朝的末期,正趕上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代表人物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候,這個豐臣秀吉其實就是臭名昭著的大陸計劃的先行者,把目光盯向了朝鮮半島乃至於想進一步征服大明,萬曆皇帝后來決定抗倭援朝,前後用了接近7年的時間,才幫朝鮮度過了亡國的危急,在戰爭暫停和談期間,豐臣秀吉提出幾個苛刻的條件,娶大明的公主,割讓朝鮮的一半國土等無法讓人接受的條件,但一心和談的明朝官員沈惟敬欺上瞞下,謊稱豐臣秀吉願意內附大明,請求封貢等,於是就有了萬曆皇帝下了一道聖旨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的笑話( 該聖旨目前還收藏在日本的大阪博物館中),據說豐臣秀吉收到聖旨之後勃然大怒,“吾掌握日本,要王則王”何必要你來封,不久之後又一次進攻朝鮮,又打了兩年多,一直到豐臣秀吉去世後才,大明和日本之間才恢復和平。

貽笑大方,一次封王碰上日本“曹操”,一次引發戰爭。

豐臣秀吉時代代表建築--大阪天守閣

如果古代我們不瞭解,還可以說中國曆來強大,不需要了解周邊小國的日本,那麼近代以來,日本就給我們上了堪稱血的教訓的一堂課,比如甲午戰爭,當時清政府以為日本不過和明朝時期的倭寇差不多,但實際上日本士兵的素養和統帥們對於中國的瞭解,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認知,當然日本能戰勝當時的清政府,也有當時他們學習西方學的比我們好的原因,所以後來我們一敗塗地,現如今和平年代我們當然要珍惜和平,但最重要的是警鐘長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