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蘭雅不滿英國在中國傳教,轉而為中國服務,說這是傅氏家族榮譽

英國人傅蘭雅曾經是英國聖公會的一名傳教士,他本來是到中國傳教的,卻誤打誤撞的進入中國官場,他先是在同文館任教習一職。因為他不忘自己的傳教事業,他在同文館任職沒多久,就辭去了教習之職,繼續他的傳教生涯。此間他的妻子來中國打算與他完婚,但在英國前往中國的輪船上,他的妻子遭到英國船長的猥褻。對於此事,英國教會非但沒有同情傅蘭雅,反而說她的妻子是不潔之人。決定將傅蘭雅在聖公會除名,這就是是所謂的西方教會的“大愛”。對此,傅蘭雅非常不滿,他給英國聖公會不斷地去信,說明妻子的遭遇。傅蘭雅希望聖公會能夠諒解,表示他和他的妻子都是受害者。聖公會終於表現出一點寬容,要求傅蘭雅離開到上海去管理一所教會參與籌建的學校。老實說,傅蘭雅對這個要求很不情願,但他還是於1865年10月到了英華書院出任院長一職。

傅蘭雅不滿英國在中國傳教,轉而為中國服務,說這是傅氏家族榮譽

傅蘭雅像


英華書院是在上海的傳教士、商人及中國官紳共同發起創辦的,招收華人富家子弟,講授英文、中文以及其他課程。英華書院是當時上海高標準的一所新式學校。學校辦學之初,就決定收取學費每年銀兩50兩。英華書院培養的學生中有日後成為著名啟蒙思想家的鄭觀應。

身為傳教士,傅蘭雅並不忘傳教的宗旨。在英華書院期間,他每個星期日都要講解《聖經》,有10個至25個學生來聽佈道。但傅蘭雅卻不贊成在學校內直接傳教,認為應該潛移默化地進行。否則,書院過分強調宗教色彩,會把學生嚇走。他的做法遭到聖公會多名傳教士的反對。[1]

此時,傅蘭雅很想辭掉英華書院的教職工作,並多次產生了返回英國、回鄉定居的想法。他說,“回到家鄉尋找一個僻靜的小村居住,找一份輕鬆的營生,拿一筆過得去的薪金,娶一個可愛的女人操持家務,這是多麼愜意的事!”他曾為自己描畫了這樣一幅圖景,並不是真的要這樣去做,而是用來驅散日常生活中的失意和沮喪。他清醒地認識到,“像我這樣在國外待了六年的人,即使回國,也無異於去了一個陌生的國度。我在中國養成習慣,沒有兩三年是難以改掉的。長期滯留中國的人,回到英國是不會幸福的”。

但是,傅蘭雅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有著“衣錦還鄉”的情結。他認為,沒有取得成就,毫無建樹的回國,等於是向聖公會那些人承認自己的失敗;他感到,自己年輕,趁中國正在開展洋務運動的大好時機,應該好好的大幹一番,況且中國也是需要像他這樣對中西方都有較深認識和了解的人的。1866年,他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我命該在中國待下來,我已學了六年漢語,懂三種方言,瞭解了書寫的一般規律,假如我把這一切扔掉,就等於我把時間白白拋棄了。另外,我在英國又能找到什麼工作呢?而中國目前才剛剛向西方文明開放,每年它都會出現相當大的進步。兩三年之後,我的有關中國的知識就將成為無價之寶,人們會說我人才難得。”[2]

傅蘭雅不滿英國在中國傳教,轉而為中國服務,說這是傅氏家族榮譽

江南機器製造局購買建造工匠住房基地文件


傅蘭雅選擇了留在中國,他決定利用他在中國積累的人脈關係,開創自己的未來。

1868年5月,傅蘭雅在英華書院的任期屆滿,鑑於在傳教問題上的巨大分歧,董事會決定不再延聘。這時擺在傅蘭雅面前的有四種選擇:一、到上海廣方言館擔任教習;二、到上海租界工部局當翻譯,年薪200美元;三、到江南製造局當翻譯,年薪800美元;四、專致於傳教,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傳教士。[3]

老實說,傳教一直是傅蘭雅的意願,因而他仍然試圖為循序漸進地進行基督教傳播的觀點而為自己辯駁。傅蘭雅說,“名義上我是英國國教的一員,但在中國期間,我的宗教視野擴展了,所以我傾向於很自由的思想……”。他希望成為一名傳教士,為此甚至寫信給其他的傳教機構,申述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傳教工作的機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號稱“大愛”、“愛人如己”、拯救人類的基督教會的頭頭腦腦們竟然都不願意同這麼一位與“品行不端”的女人結婚的人有所聯繫。1868年1月22日,傅蘭雅在寫給美國聖公會主教衛三畏的信中再次表達了希望傳教的願望:“關於我在另外地方工作的事情,業己協商,但是鑑於我來到中國的初衷是進行宗教活動,假如我能得到一個固定職務,我能把全部時間獻身於耶穌基督事業,我感到從事純世俗工作,總是不相宜的。”遺憾的是,傅蘭雅的主動示和並沒有引起重視。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冷遇,他決定在中國選擇“世俗性工作”,接受清朝官員的邀請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從事譯書工作。

實際上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工作之前,傅蘭雅一邊在英華書院任職,一邊從1866年11月開始兼任《上海新報》編輯。此間,他已經主持編譯了不少西學文章。《上海新報》是近代上海第一家報紙。1867年,傅蘭雅編譯了合信的《博物新編》、裨治文的《聯邦志略》、褘理哲的《地球說略》、偉烈亞力的《重學》等書。1867年,京師同文館開設算學專業,上海有不少人建議《上海新報》刊載有關西方數學的內容,《上海新報》膺其請,從9月19日起,連載《西算學》,介紹西方數學的基本知識。1868年4月,傅蘭雅因決定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辭了《上海新報》編輯之職。 [4]

傅蘭雅不滿英國在中國傳教,轉而為中國服務,說這是傅氏家族榮譽

江南製造局翻譯處


1868年5月底,傅蘭雅正式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對於這份新工作他充滿信心,也把此視為進入清廷管理上層的階梯。他在給表姐的信中寫道,在中國,“我已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工作還算滿意。這真是我莫大的安慰。……我現在的工作令我非常快樂。我一直很喜歡科學,但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學習。而現在學習是我的責任也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我非常認真的學習科學,雖然可能永遠不會成為科學家,但我立志要掌握一些科學領域知識。我已經開始學習並同時翻譯三部著作。上午翻譯開煤採礦的內容,下午是化學,晚上是聲學。……我希望中國政府能任命我帶領一群年輕人到歐洲去認真地考察學習我們的各種製造藝術。我現在的工作只是‘小而瑣碎的事情’,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傅蘭雅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清朝官員的認可,並像赫德那樣獲得榮譽和地位。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我的目標是將來得到中國政府的任命,在倫敦建立一所中文學院……為我自己在中國留下良好、持久的名聲,那也將成為傅蘭雅家族的榮譽。”



參考文獻:


[1]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頁。

[2]張功臣:《洋人舊事: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第102頁。

[3]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71頁。

[4]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第571頁。

[5]張功臣:《洋人舊事: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第105頁。

[6]張功臣:《洋人舊事: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第106頁。

[7]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第207頁。

[8]傅蘭雅:《江南製造局翻譯西書事略》,見《格致彙編》第六卷,1880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