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川江沿岸幾乎每個城鎮的下游,都能看見一種標誌性的建築物——7至13層不等的白色古塔,名字各異:青雲塔、耀奎塔、洄瀾塔、映南塔、白塔、黑塔等等,最普遍的名稱“文峰塔”。它不屬佛教塔的範疇,獨成體系,類歸風水塔。其建造作用主要是祈文運、調風水,同時兼顧標誌性和觀賞性。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奉節文峰塔 陶靈/攝

祈禱文運昌盛

據傳道光年間,一條烏龍在川江雲陽段的江面興風作浪,波浪蹈天,船隻沉沒,致使雲陽文風衰頹,讀書人屢試不中。故陵鎮有一姓戴的讀書人,40多歲了也沒能中舉。究其根源,縣城東約4公里的譚家山巔系烏龍之首,只有鎮住烏龍,雲陽文風才能興旺。

道光十六年(1836年),來自滿洲的恆裕任雲陽知事,他募捐在譚家山巔建風水塔鎮住烏龍,戴某等讀書人紛紛解囊響應。塔建成之後,戴某一舉成名,從此雲陽文風煥然昌盛。恆裕是一位武將,後來曾任臺灣鎮總兵,難得一個武將有這樣的興文運之舉。此塔取名文峰塔,共7層,通高41.5米,圓形塔基直徑22.8米,塔身為六邊形,一、二層由石頭所疊,上面各層均為磚塊砌成。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雲陽譚家山文峰塔 解為民/攝

位於南岸雲峰山巔的文峰塔與雲陽文峰塔基本相似,磚石結構,底層為條石築成,其餘為磚砌,塔身呈六邊形,也為7層,但通高只有約28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精通地理的四川巴縣(行政區劃名為現重慶市巴南區,但區域已發生重大變化)縣令高學濂讚歎雲峰山的人文風水,在山巔樹起一樹幹興文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擔任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的巴縣人黃鐘音回鄉奔喪守孝,期間曾在此講學,建議建塔興文運。同年,重慶川東兵備道曹澍鍾在雲峰山巔開建文峰塔,第二年完工。雖然兵備道屬整頓、監督軍事的文官,但屬涉武的官員,也算與雲陽恆裕相似的“以武興文”的舉措。

南岸文峰塔的建造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嘉慶年間,重慶一姓王的知府去南山踏青,聽說其真武山中真武廟的籤很靈驗,於是在佛祖面前跪拜許願:“真武山目前僅有一條山路,且崎嶇不便,如果佛主今日保佑我求籤成功,我保證修一條石板大路直達山頂,方便香客。”隨後,竹筒中果真彈出一支上籤,一年後王知府竟然如願升任道臺。為了還願,他真的修建一條石板大路直達真武山山頂。王道臺雖然如了願,可重慶府幾年內科舉竟無人金榜題名,他這個地方官也有教育無方之過。風水先生說,王道臺修的石板大路破壞了南山的文運風水。王道臺連忙問:“難道要把石板路撬了?”風水先生回答:“撬了石板路會得罪佛祖,麻煩更大。”風水先生道出補救措施:在雲峰山巔建一風水塔,挽救重慶衰頹之文風。王道臺趕緊籌資、徵工修建,半年後一座7層的風水塔竣工了,重慶文運果然重新興旺起來。

據說湖北巴東,從康熙到光緒的200年間沒出一個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當地居民在縣城下游約2公里處的窩龍沱,開建7層風水塔,塔還在建造中,文運就有了變化,當年一姓舒的秀才就中了舉。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南山文蜂塔 陶靈/攝

調理風水不足

民間都傳說川江險灘是妖魔興風作浪,便建塔鎮妖。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的重慶長壽文峰塔,八角7層,通高38米,因江中不語灘的妖魔多次吞噬行船,為降魔鎮妖而修建,這是川江古塔的建造原因之一。千里川江有險灘300多處,而建塔鎮妖的並不是很多,縱觀這些川江風水塔,大都建在城鎮的下游,其實是為了鎖閉水口,寓在不讓東流的江水帶走這個城鎮的財富。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長壽文峰塔 周容伊/攝

現重慶市萬州區原名四川省萬縣,北周時曾稱萬川縣,唐、宋、元、明設過萬州,後降為萬縣,120多年前初涉川江的英國商人兼冒險家立德(也曾譯作立德樂),稱萬縣為萬貫之城,這是習慣萬州得名於“萬川畢匯”之後最恰當的比喻。萬縣城的風水非常完美,北岸的高山遮擋住了北來的陰氣,南岸連綿的山峰屏障高度適度,又沒阻擋南來的陽氣。再有,城上游巨大的盤龍石突入江中擋住激流,江水在這兒拐了個彎,形成回水沱——水井灣,象徵上游的江水將財富源源不斷地送進萬縣城的懷抱。城下游的一大片卵石灘紅砂磧又擋住江水形成第二個回水沱——聚魚沱,再次聚財。雖然兩個回水沱都讓萬縣有聚財的風水,但江水東流是必然規律,為彌補這個“必然規律”帶走財富的缺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城下游缺陷處的南岸建起一個寶塔,取名洄瀾塔,洄字本義逆流而上、水迴旋而流,意在閉鎖水口,財富迴流,用以調理萬縣城風水之不足。洄瀾塔高29.82米,9層六邊形塔身,1至2層為條石所築,上面7層為磚砌,塔內各層有木樓板,之間有木樓梯相連,可供人上下。

因此,川江風水塔最主要的建造原因是“彌補缺陷,調理風水不足。”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夜色中的洄瀾塔玲瓏剔透 陶靈/攝

清朝同治八年(1869),在與洄瀾塔直線距離約2公里的萬縣江南岸翠屏南山最高處,萬縣知縣馮卓懷又建了一座文峰塔,以振興古萬州的文風。塔高36米,六角13層樓閣亭式,磚石結構,塔內也有木梯可拾級而上。從萬縣城的江邊遠眺,洄瀾塔鎮立於山腳的江邊,文峰塔挺立山頂,相映成趣,為萬州古“八景”之“翠屏雙塔”。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萬州文峰塔 陶靈/攝

觀賞性的標誌

風水塔的建造一般都仿照佛塔的樣式,但沒佛塔豪華,構造比較簡潔,塔身顏色也主要為土紅色、青灰色和白色。川江風水塔則以白色最為普遍,有些地方因此稱“白塔”,主要建在城郊江岸的半山腰或山頂,路遠且崎嶇,建築材料運輸不便,建造更為簡潔。

古代信奉陰陽五行說,雙數為陰,單數為陽,風水塔層數一般為3~13等單數,川江沿岸重巒疊嶂,風水塔至少建造7層以上,又大都在山巔峰頂,雖然簡潔,但氣勢頗為壯觀,不失為當地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標誌性建築。

涪陵文峰塔就矗立在長江南岸高高的劉家山山脊,同治十年(1871年)建造,塔身呈八角稜形,共9層,總高約40米,4輪臺基,第一輪直徑達33.3米,再層層內收,步步高昇的形式,遠看非常的莊嚴,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為涪陵一大景觀,譽為“城標”。奉節文峰塔建在縣城東南岸海拔約1200餘米的烏雲頂上,勢若擎天,遠望可及,與雄偉的夔門構成一幅壯麗的水墨山水畫。這個建於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文峰塔通高25米,共5層。站在塔前憑欄遠眺,一覽群山逶迤,實在令人襟懷坦蕩,塵慮盡消。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涪陵文峰塔 陶靈/攝

很多風水塔作為當地重要的人文景觀,被列為新舊“八景”之中。長壽文峰塔在“八景”中稱之為“黃峽塔影”;江北塔子山文峰塔、南岸雲峰山上文峰塔、南岸下浩報恩塔“三塔不見面”的民間傳說(一說“三塔”是南岸文峰塔、下浩報恩塔和龍門浩鵝卵石塔,其中龍門浩鵝卵石塔已毀),成為重慶城家喻戶曉的人文景觀。

三峽大壩建成前,乘船航行川江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航速緩慢,特別是上水航行時,過去乘坐的又是柏木帆船,更是慢上加慢,兩岸的山水一個模樣,沒有參照物,覺得老是到達不了目的地。在無奈的等待和期盼中,突然看見遠處山頂上那熟悉的風水塔,竟然一下子興奮起來:你要去的那個地方,或者你歸心似箭的家就要到了。風水塔成為這緩慢行程中一個希望的標誌。

那個初涉川江的英國探險家立德,在他的遊記《扁舟過三峽》中記述了這樣的經歷:“不久,右岸上方1500英尺(約457米)高處出現一座白塔,標誌著雲陽縣的開始。”對萬州文峰塔,立德這樣描述:“這一帶有許多錐形弧山,這座塔坐落在一個錐形山峰之巔,表明城市已經不遠了。”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江北塔子山文峰塔 陶靈/攝

川江另類古塔

雲陽老縣城東約2公里的川江左岸江邊岩石上,有一尊咸豐四年(1854年)鑿刻的浮雕寶塔,這是一個既不屬佛塔,又不是風水塔的寶塔。此處為川江著名險灘寶塔沱,因北岸崖石伸延江中,汛期時水流十分紊亂,行船極險,便有人在岩石上鑿刻寶塔,留下“水浸寶塔腳,下舟休要錯;水淹寶塔頂,十船九個損”的行船口訣。這個摩崖石刻浮雕寶塔,是川江上一個重要的航行標誌。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雲陽老縣城東摩崖石刻浮雕寶塔,川江助航標誌 (選自《長江三峽文物存真》)

川江沿岸每隔約3公里還曾有過一種小白塔,並排幾個一組,稱為煙墩、煙塔。清朝中後期的川江地區常出現戰亂,遇到險情,人們在塔內燃燒木刨花、樹枝,一時青煙四起,以示告急,請求救援。清末,這種煙塔基本上已全部毀損。

助航標誌和求救物體鑿刻、建成寶塔模樣,意在寶塔的祈福作用,與川江風水塔同曲異工,由此看出川江人對塔的崇仰。

川江支流眾多,其岸邊的風水塔也不計其數,僅四川資中縣的沱江岸邊就有5座,即南岸的三元塔和北岸的倉頡塔,以及南岸筆架山3座山峰上的文峰塔、文秀塔和文瑞塔。這些支流風水塔中,重慶境內的合川文峰塔和雲陽雲安鎮文峰塔,建造最為著名。

合川文峰塔位於川江支流嘉陵江與涪江匯合處的合川城區南津街,又名振興塔,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稱“白塔”。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合川知州董淳始集資修建,9層八邊形塔身。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層,共為13層,通高62.2米,是川江支流甚至川江風水塔中少有的高塔,保存非常完好,被列為重慶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中國塔著名研究專家、建築大師梁思成當年的助手張馭寰教授,在《中國塔》《中國風水塔》專著關於塔的藝術論述中,都舉例了雲陽縣雲安鎮文峰塔。雲安文峰塔建於清代,在鎮下游湯溪河右岸馬面山山頭,為六角形7層寶塔,它每層的簷口都做成挑角,形成曲線,使塔身給人一種“弧身”的感覺,非常美觀,是把曲線美運用於古建築中比較成功的一例。塔身土黃色,簷口下有繪畫和“回”字紋圖案,呈硃紅色,各層塔窗開設均不同,有長方形、正方形、扇形、圓形、六邊形等,使塔立面造型豐富、美觀。雲安文峰塔的建造藝術能成為一個範例,與雲安因鹽而興,成為南來北往商賈雲集地分不開,更是因當地經濟繁榮帶來了建築藝術的先行。

- End -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雲陽縣雲安文峰塔 陶靈/攝

陶靈,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川江人文研究。出版散文集《川江記憶》《川江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