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川江沿岸几乎每个城镇的下游,都能看见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7至13层不等的白色古塔,名字各异:青云塔、耀奎塔、洄澜塔、映南塔、白塔、黑塔等等,最普遍的名称“文峰塔”。它不属佛教塔的范畴,独成体系,类归风水塔。其建造作用主要是祈文运、调风水,同时兼顾标志性和观赏性。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奉节文峰塔 陶灵/摄

祈祷文运昌盛

据传道光年间,一条乌龙在川江云阳段的江面兴风作浪,波浪蹈天,船只沉没,致使云阳文风衰颓,读书人屡试不中。故陵镇有一姓戴的读书人,40多岁了也没能中举。究其根源,县城东约4公里的谭家山巅系乌龙之首,只有镇住乌龙,云阳文风才能兴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来自满洲的恒裕任云阳知事,他募捐在谭家山巅建风水塔镇住乌龙,戴某等读书人纷纷解囊响应。塔建成之后,戴某一举成名,从此云阳文风焕然昌盛。恒裕是一位武将,后来曾任台湾镇总兵,难得一个武将有这样的兴文运之举。此塔取名文峰塔,共7层,通高41.5米,圆形塔基直径22.8米,塔身为六边形,一、二层由石头所叠,上面各层均为砖块砌成。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云阳谭家山文峰塔 解为民/摄

位于南岸云峰山巅的文峰塔与云阳文峰塔基本相似,砖石结构,底层为条石筑成,其余为砖砌,塔身呈六边形,也为7层,但通高只有约28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精通地理的四川巴县(行政区划名为现重庆市巴南区,但区域已发生重大变化)县令高学濂赞叹云峰山的人文风水,在山巅树起一树干兴文运。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担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的巴县人黄钟音回乡奔丧守孝,期间曾在此讲学,建议建塔兴文运。同年,重庆川东兵备道曹澍钟在云峰山巅开建文峰塔,第二年完工。虽然兵备道属整顿、监督军事的文官,但属涉武的官员,也算与云阳恒裕相似的“以武兴文”的举措。

南岸文峰塔的建造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嘉庆年间,重庆一姓王的知府去南山踏青,听说其真武山中真武庙的签很灵验,于是在佛祖面前跪拜许愿:“真武山目前仅有一条山路,且崎岖不便,如果佛主今日保佑我求签成功,我保证修一条石板大路直达山顶,方便香客。”随后,竹筒中果真弹出一支上签,一年后王知府竟然如愿升任道台。为了还愿,他真的修建一条石板大路直达真武山山顶。王道台虽然如了愿,可重庆府几年内科举竟无人金榜题名,他这个地方官也有教育无方之过。风水先生说,王道台修的石板大路破坏了南山的文运风水。王道台连忙问:“难道要把石板路撬了?”风水先生回答:“撬了石板路会得罪佛祖,麻烦更大。”风水先生道出补救措施:在云峰山巅建一风水塔,挽救重庆衰颓之文风。王道台赶紧筹资、征工修建,半年后一座7层的风水塔竣工了,重庆文运果然重新兴旺起来。

据说湖北巴东,从康熙到光绪的200年间没出一个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当地居民在县城下游约2公里处的窝龙沱,开建7层风水塔,塔还在建造中,文运就有了变化,当年一姓舒的秀才就中了举。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南山文蜂塔 陶灵/摄

调理风水不足

民间都传说川江险滩是妖魔兴风作浪,便建塔镇妖。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的重庆长寿文峰塔,八角7层,通高38米,因江中不语滩的妖魔多次吞噬行船,为降魔镇妖而修建,这是川江古塔的建造原因之一。千里川江有险滩300多处,而建塔镇妖的并不是很多,纵观这些川江风水塔,大都建在城镇的下游,其实是为了锁闭水口,寓在不让东流的江水带走这个城镇的财富。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长寿文峰塔 周容伊/摄

现重庆市万州区原名四川省万县,北周时曾称万川县,唐、宋、元、明设过万州,后降为万县,120多年前初涉川江的英国商人兼冒险家立德(也曾译作立德乐),称万县为万贯之城,这是习惯万州得名于“万川毕汇”之后最恰当的比喻。万县城的风水非常完美,北岸的高山遮挡住了北来的阴气,南岸连绵的山峰屏障高度适度,又没阻挡南来的阳气。再有,城上游巨大的盘龙石突入江中挡住激流,江水在这儿拐了个弯,形成回水沱——水井湾,象征上游的江水将财富源源不断地送进万县城的怀抱。城下游的一大片卵石滩红砂碛又挡住江水形成第二个回水沱——聚鱼沱,再次聚财。虽然两个回水沱都让万县有聚财的风水,但江水东流是必然规律,为弥补这个“必然规律”带走财富的缺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城下游缺陷处的南岸建起一个宝塔,取名洄澜塔,洄字本义逆流而上、水回旋而流,意在闭锁水口,财富回流,用以调理万县城风水之不足。洄澜塔高29.82米,9层六边形塔身,1至2层为条石所筑,上面7层为砖砌,塔内各层有木楼板,之间有木楼梯相连,可供人上下。

因此,川江风水塔最主要的建造原因是“弥补缺陷,调理风水不足。”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夜色中的洄澜塔玲珑剔透 陶灵/摄

清朝同治八年(1869),在与洄澜塔直线距离约2公里的万县江南岸翠屏南山最高处,万县知县冯卓怀又建了一座文峰塔,以振兴古万州的文风。塔高36米,六角13层楼阁亭式,砖石结构,塔内也有木梯可拾级而上。从万县城的江边远眺,洄澜塔镇立于山脚的江边,文峰塔挺立山顶,相映成趣,为万州古“八景”之“翠屏双塔”。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万州文峰塔 陶灵/摄

观赏性的标志

风水塔的建造一般都仿照佛塔的样式,但没佛塔豪华,构造比较简洁,塔身颜色也主要为土红色、青灰色和白色。川江风水塔则以白色最为普遍,有些地方因此称“白塔”,主要建在城郊江岸的半山腰或山顶,路远且崎岖,建筑材料运输不便,建造更为简洁。

古代信奉阴阳五行说,双数为阴,单数为阳,风水塔层数一般为3~13等单数,川江沿岸重峦叠嶂,风水塔至少建造7层以上,又大都在山巅峰顶,虽然简洁,但气势颇为壮观,不失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

涪陵文峰塔就矗立在长江南岸高高的刘家山山脊,同治十年(1871年)建造,塔身呈八角棱形,共9层,总高约40米,4轮台基,第一轮直径达33.3米,再层层内收,步步高升的形式,远看非常的庄严,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为涪陵一大景观,誉为“城标”。奉节文峰塔建在县城东南岸海拔约1200余米的乌云顶上,势若擎天,远望可及,与雄伟的夔门构成一幅壮丽的水墨山水画。这个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文峰塔通高25米,共5层。站在塔前凭栏远眺,一览群山逶迤,实在令人襟怀坦荡,尘虑尽消。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涪陵文峰塔 陶灵/摄

很多风水塔作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被列为新旧“八景”之中。长寿文峰塔在“八景”中称之为“黄峡塔影”;江北塔子山文峰塔、南岸云峰山上文峰塔、南岸下浩报恩塔“三塔不见面”的民间传说(一说“三塔”是南岸文峰塔、下浩报恩塔和龙门浩鹅卵石塔,其中龙门浩鹅卵石塔已毁),成为重庆城家喻户晓的人文景观。

三峡大坝建成前,乘船航行川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航速缓慢,特别是上水航行时,过去乘坐的又是柏木帆船,更是慢上加慢,两岸的山水一个模样,没有参照物,觉得老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在无奈的等待和期盼中,突然看见远处山顶上那熟悉的风水塔,竟然一下子兴奋起来: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或者你归心似箭的家就要到了。风水塔成为这缓慢行程中一个希望的标志。

那个初涉川江的英国探险家立德,在他的游记《扁舟过三峡》中记述了这样的经历:“不久,右岸上方1500英尺(约457米)高处出现一座白塔,标志着云阳县的开始。”对万州文峰塔,立德这样描述:“这一带有许多锥形弧山,这座塔坐落在一个锥形山峰之巅,表明城市已经不远了。”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江北塔子山文峰塔 陶灵/摄

川江另类古塔

云阳老县城东约2公里的川江左岸江边岩石上,有一尊咸丰四年(1854年)凿刻的浮雕宝塔,这是一个既不属佛塔,又不是风水塔的宝塔。此处为川江著名险滩宝塔沱,因北岸崖石伸延江中,汛期时水流十分紊乱,行船极险,便有人在岩石上凿刻宝塔,留下“水浸宝塔脚,下舟休要错;水淹宝塔顶,十船九个损”的行船口诀。这个摩崖石刻浮雕宝塔,是川江上一个重要的航行标志。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云阳老县城东摩崖石刻浮雕宝塔,川江助航标志 (选自《长江三峡文物存真》)

川江沿岸每隔约3公里还曾有过一种小白塔,并排几个一组,称为烟墩、烟塔。清朝中后期的川江地区常出现战乱,遇到险情,人们在塔内燃烧木刨花、树枝,一时青烟四起,以示告急,请求救援。清末,这种烟塔基本上已全部毁损。

助航标志和求救物体凿刻、建成宝塔模样,意在宝塔的祈福作用,与川江风水塔同曲异工,由此看出川江人对塔的崇仰。

川江支流众多,其岸边的风水塔也不计其数,仅四川资中县的沱江岸边就有5座,即南岸的三元塔和北岸的仓颉塔,以及南岸笔架山3座山峰上的文峰塔、文秀塔和文瑞塔。这些支流风水塔中,重庆境内的合川文峰塔和云阳云安镇文峰塔,建造最为著名。

合川文峰塔位于川江支流嘉陵江与涪江汇合处的合川城区南津街,又名振兴塔,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合川知州董淳始集资修建,9层八边形塔身。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是川江支流甚至川江风水塔中少有的高塔,保存非常完好,被列为重庆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塔著名研究专家、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的助手张驭寰教授,在《中国塔》《中国风水塔》专著关于塔的艺术论述中,都举例了云阳县云安镇文峰塔。云安文峰塔建于清代,在镇下游汤溪河右岸马面山山头,为六角形7层宝塔,它每层的檐口都做成挑角,形成曲线,使塔身给人一种“弧身”的感觉,非常美观,是把曲线美运用于古建筑中比较成功的一例。塔身土黄色,檐口下有绘画和“回”字纹图案,呈朱红色,各层塔窗开设均不同,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六边形等,使塔立面造型丰富、美观。云安文峰塔的建造艺术能成为一个范例,与云安因盐而兴,成为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地分不开,更是因当地经济繁荣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先行。

- End -


巴渝风物 | 川江古塔,调理两岸风水

云阳县云安文峰塔 陶灵/摄

陶灵,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川江人文研究。出版散文集《川江记忆》《川江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