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登門檻效應

聖商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很多研究都證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倫多居民願意為癌症學會捐款的比例為46%;而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願意捐款的人數的百分比幾乎增加一倍。心理學家認為,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適應,意識不到逐漸提高的要求已經大大偏離了自己的初衷。這是因為,人們都希望在別人面前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別人的要求,對別人提供幫助之後,再拒絕別人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如果這種要求給自己造成損失並不大的話,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反正都已經幫了,再幫一次又何妨”的心理,於是,登門檻效應就發生作用了。


聖商:登門檻效應


不僅是對別人,登門檻效應對自己也發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蘭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子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兩次奪冠,令人們大惑不解。十年後,他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的終點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在這裡,山田本一運用的策略可以稱為“目標分解法”。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對教師、學生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人都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導,使用目標分解法,運用循序漸進原則,則更會奏效。

事實上,在生活中人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運用登門檻效應。一些不法分子拉攏、腐蝕青少年總是從一支菸、一杯酒慢慢引誘他們上鉤的。一些學生生活上追求超前消費,也往往是從五元、十元,層層加碼開始。如果失去警覺,步步退讓,防線不斷被衝破,那麼,學生的不良思想品德便會在步步退讓中發展。所以,登門檻效應的負面運用也應當引起重視。

相關故事:有個小和尚跟師父學武藝,可師父卻什麼也不教他,只交給他一群小豬,讓他放牧。廟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後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功。原來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長,他這才明白師傅的用意,原來這也是“登門坎效應”的應用。

“登門坎心理效應”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據報載,在一次萬米長跑賽中,某國一位實力一般的女選手勇奪桂冠。記者紛紛問其奧秘,她說:“別人都把一萬米看作一個整體目標,我卻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個千米時,我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比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個千米時,我也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並不難,所以我也做到了……這樣,我在每一個千米時都保持了領先,並超出一段距離,所以奪取了最後勝利,儘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後,她的教練說,她正是成功地運用了“登門坎效應”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