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就忘?不要總怪你的記憶力,試試這3個方法

讀完就忘?不要總怪你的記憶力,試試這3個方法

最近經常可以聽到的一句感慨是:哎,記憶力不如從前了。想想好像說的很對,小時候的我們似乎都記憶力驚人,聽幾遍就可以背下來一首唐詩;看完一本小說、電視劇,可以跟小夥伴討論很多細節;我們甚至充當大人的備忘錄,提醒他們什麼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

現在呢?永遠記不住自己剛剛設置好的密碼,每次從超市回來都發現少買了一樣,更搞笑的是,特意把東西放到一個特別的地方,結果東西和地方都忘了;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轉眼就想不起來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

的確,如果沒有經過特別的訓練,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記憶能力確實是在下降的。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的智力理論,記憶力屬於流體智力,和先天因素關係較大,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隨著年齡減退;但是我們的晶體智力也就是理解力、判斷力和聯想力卻是可以一直髮展的。

成年人的學習,不應該再依賴於你先天的記憶力,而是要用你已經具備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來儲存和消化知識。

下次開始讀一本書時,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

讀完就忘?不要總怪你的記憶力,試試這3個方法

第一步:帶著問題讀書

讀一本書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想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要非常具體的寫出來,比如:

1) 我想通過讀這本書學習如何提升閱讀速度

2) 我想讓我的讀書筆記重點清晰,且更有條理

3) 我想將書中知識轉化成為具體行動

如果一本書,你都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讀,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在讀”“大家都說好那我也應該讀”,那你最好再考慮下是否有讀的必要。

當然了,如果是因為對這本書瞭解不夠而說不上來,我們是可以先看看序言、目錄、封面推薦等內容瞭解下它大致在講什麼,再去回答這幾個問題。

帶著問題讀書代表著你在主動思考,主動從書中去獲取信息,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就像你主動追求的女神或者男神,必定會倍加珍惜,印象深刻。

讀完就忘?不要總怪你的記憶力,試試這3個方法

第二步:一邊找答案,一邊做筆記

一定要在書上做標記,標記那些你關心的內容。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建議我們,一定不要心疼你的書,要捨得在書上各種下筆,甚至一定要把書弄髒。

想想你前面列的閱讀目標,當你找到答案時就可以畫下來;書中還有一些很打動你的地方,也可以畫出來;書中裡給出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說明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也可以先畫出來。

標記過的部分可以用摺頁或者便籤的方式標記起來,方便下次瀏覽。

記筆記和做標記通常是一起的,記錄下當時你的思考和感受。以前我總是將寫筆記看做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總是感覺要工工整整的記下來,但是實際上這種強迫症會讓你丟掉很多靈光乍現的時刻。而且,你更不用擔心自己沒得寫,哪怕從“這段很棒”這種開始寫,你會發現記筆記這個過程本身就會促使你不斷產生新的思考。

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整理和總結,這個步驟是昇華的過程。紙質筆記、思維導圖都是不錯的方式。個人尤其推薦思維導圖,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梳理知識結構,建立邏輯框架。很多手機端的app製作思維導圖非常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記。

讀完就忘?不要總怪你的記憶力,試試這3個方法

第三步:進行有意義的重複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遺忘幾乎是在我們合上書的一瞬間就開始了,如果不金西行鞏固,遺忘就是一件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我們現在依然記得很多學生時代的知識,那些冗長的文言文,複雜的公式定理,它們並不比我們現在讀書時看到的知識容易,只是因為我們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學習、練習、應用,才可以牢固的保存在你的長時記憶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重複讀不代表機械的重複。有實驗證明,一遍一遍的瀏覽是最低效的複習方式。每一次重複的意義在於你要主動的加強知識和自己的聯繫,比如,合上書本,讓大腦主動去回想書中都有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對於你有什麼啟發。比如你讀了《溝通的藝術》,你用“知覺核檢”用在了和同事的溝通中,成功剋制了自己的怒氣,理智冷靜的指出問題所在並且推動了問題的解決,相信你一定不會再忘記這部分內容。

說到底,那些暫時用不上的,忘記就讓它忘記吧。把書中有用的內容讀成自己的,就不會容易忘記。幫你留住知識的也不是單純的記憶力,而是你賦予它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