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交戰個雙方都已疲憊不堪。人民在戰火中忍受著極大的痛苦,俄國經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動盪,國內更是滿 目瘡痍,一片淒涼。戰爭帶來的飢餓、疾病和死亡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由於曠日持久的戰爭,俄國人數急劇下降,活著的人也難以填飽肚子,儘管列寧不斷地向人民許願說:“麵包會有的!”然而,彼得格勒的人們每天只能領到1/8 磅的麵包。在十月革命勝利時召開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宣佈的和平法令受到與會者的歡迎,他的講話不時被持續不斷的掌聲和歡呼聲所打斷。人民對新政權抱以極大的希望,期待著革命的新時期將盡快取代可怕的戰爭歲月。為了爭取民心,鞏固政權,列寧再次向交戰國中的同盟國德、奧、匈三國提出和談建議。德國等國想趁俄國虛弱之機,在和談中撈到好處,於是同意了列寧的建議,決定12月3日在波蘭的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進行和談。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蘇維埃代表團團長是剛上任一個月的外交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當時,托洛茨基正陶醉於十月革命勝利的喜悅之中,但他在外交方面卻是個新手,並無成熟的經驗,特別是他對西方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發展的估計上存在著盲目樂觀的幻想。他和列寧都把希望寄託在德、英、法等國的覺悟工人身上,認為他們也會學習俄國的 經驗,立即起來革 命。於是,戰爭就會被制止,和平就訴會到來。 基於這種你 主導想,託洛茨個基胸有成竹地帶著他的“不戰不 和”方案走進和談的會場,充分利用他那善於雄辯的才在會上誇誇其談 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寧向支持蘇維埃政權的工農兵代表揮手致意談、言詞激烈。但是,具有雄厚實力的德國外交家和軍事家們對他的狂妄態度根本不屑一顧。因為他們知道蘇俄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還是十分的脆弱,國家動盪不堪,軍隊士氣不振,毫無戰鬥力。因此,他們認為俄國人完全不是自己的對手,於是以勝利者的姿態,蠻橫地提出兼併性條件強迫俄國人接受。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在談判進行過程中,1918年元旦悄悄來臨。一天,德國侵略者們在談判桌上突然擺出一張標明新國界的東歐地圖,這張圖把大片俄國領土劃歸德國。這一下可激怒了托洛茨基。1月3日,他連續給列寧發回兩封電報,商量對策,要求明確的答覆。接到托洛茨基的電報,列寧也處於矛盾的狀態中,還拿不定主意,他在給托洛茨基的回電中這樣寫道:“我剛剛收到你們的專信。斯大林不在,信還沒有給他看。你們的計劃我認為可以討論。不過最後執行是否緩步,等這裡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專門會議後再做出最後決定。斯大林一回來,我就把信給他看。”列寧很重視斯大林的意見,要等同他商量後再答覆托洛茨基。 當斯大林來後,列寧在給托洛茨基的直達電報中說: “現在斯大林來了,我和他商量一下,馬上把我們的答覆告 告訴你們。”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幾小時以後,托洛茨基收到了一封列寧和斯大林聯合 署名的急電,上面寫著:

“請轉告托洛茨基,請他把和談中斷一下,到彼得格勒來。”

於是,托洛茨基宣佈休會,並於1月6日率代表團回到彼得格勒。

這時,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領導層對德國是戰和還是不戰的問題爭論得異常激烈。中央委員會會議不停地舉行,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爭辯著,但各自堅持自己的立場,互不相讓。

在爭論中,托洛茨基主張不戰不和,拖延談判以等待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到來。季諾維也夫極力主張立即簽定和約,否則,和約條件將會更苛刻。黨內理論家布哈林則主張與帝國主義血戰到底。這時的列寧仍然對西方無產階級革命抱有希望,即使是弱小的希望,他也不打算放棄,贊同拖延談判。然而,斯大林不相信德國和西歐的革命已在眼前,他認為國際革命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可能性”是不能依靠的,因此,他不大讚成托洛茨基不戰不和的方案。但是,與其他人的觀點比較起來,他還是傾向於托洛茨基的觀點,認為“不戰不和”是一個穩妥的中間道路。在會上,托洛茨基提出的“結束戰爭,不締結和約,遣散軍隊”方案, 經過表決,獲得9票贊成,7票反對。列寧提出的“用一切辦法拖延和約的簽訂”的建議,獲得12票贊成,1票反對。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中央委員會經過激烈辯論後,最終採納了托洛茨基的方案。於是,談判於1月28日恢復,雙方又回到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 但是,同在一個談判桌,卻是各唱各的調。德國人的目的 是敦促俄國接受條件, 而托洛茨基則是不戰不 和。不久,他又迫不及待地拋出自以為高明的方案,違背同列寧的約定 ,傲慢地突然發表中斷和談的聲明,他說:“我們的農民士兵應該回家:工人 士兵應該回到工廠....我們退出戰爭,我們發出全面復員俄國軍隊的命令.

他表示拒絕在兼併性條約上簽字,並宣佈俄國部隊的全面復員。他相信這個“不戰不和”的口號將促使德國爆發革命。

托洛茨基帶著強烈的自信心離開了會場,他自以為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德國侵略者不但不害怕這種他們認為最莫名其妙的舉動,反而更加膽大妄為,繼續策劃新的進攻,制訂更苛刻的和談條件。2月18日,德軍突然撕毀停火協定,全線出擊,進犯俄國。俄國的舊軍隊處於半癱瘓狀態,根本無法抵擋德軍的強大攻勢,潰不成軍。德軍迅速逼近彼得格勒。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新生的紅色政權十分危急。隆隆的炮聲,使列寧清楚地看到不戰不和的方案失敗了,德國革命的希望成為泡影了。為了保住新生的政權,蘇維埃領導人聚集在斯莫爾尼宮重商決策,每個人的情緒都異常激動,由於意見不能取得一致,只能再次採取投票的方式,對“我們應當向德國政府提出一項立即締結和約”的建議進行表決,結果是:7票同意(列寧、斯米爾加、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素柯里尼柯

夫、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5票反對(烏里茨基、洛莫夫、布哈林、越飛、克列斯廷斯基),1票棄權(斯塔索娃),締約建議獲得通過。接著列寧和托洛茨基立即起草電文,表示接受德國1月28日提出的和約條款。第二天早晨,將電文發往柏林。但是,這時德方並未善罷甘休,他們又變本加厲制訂了更加苛刻的和約條款。到5天之後,德軍統帥部拋出他們新的最後通牒式的和約條款。按照這個和約,俄國將失去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波蘭等地,烏克蘭也將變成德國的附屬國。此外,俄國還要向德國交納鉅額賠款。德國要求蘇維埃俄國48小時內答覆。

中央委員會舉行緊急會議,會上辯論異常激烈。列寧為了保住新生的政權,並把人民從戰爭的火海中拯救出來,堅持要忍痛簽訂和約。他力呼:這是生命攸關的大事。如果拒籤和約,蘇維埃政權將被扼殺在搖籃中。可是,列寧的觀點並不能為中央委員會及廣大人民接受。黨內的“左派”認為:“為了國際革命的利益,即使喪失目前完全流於形式的蘇維埃政權,也是適當的。”托洛茨基也認為保住革命政權的代價將是“失去革命原則”,由於不同意列寧的主張,他要辭去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黨內外“革命的榮譽高於革命毀滅”的呼聲十分強烈。列寧的主張受到多數人譴責。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面對激烈的爭論的場面,斯大林難於做出自己的選擇。過去的幾次黨內辯論中,他總是站在列寧一邊,而這次他卻在十字路口上觀望。他曾對托洛茨基說:“老頭子(指列寧)一.直在盼望和平,但他不會得到什麼和平

原主張不簽訂和約而希望繼續和談,在現在這樣茫然若失的狀態下,他認為激烈辯論的雙方都有各自的道理,儘管他們的觀點是不可調和的,但是,他沒有明確表態支持或林反對哪一方。

對於斯大林的徘徊、觀望立場,列寧給予毫不客氣地訴 批評。2月23日,在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列寧說: "斯大林你 說可以不簽訂和約,那是不對的。必須簽字接受這些條件。如果你們不簽字接受這些條件,那麼三個星期之後你們就真得在蘇維埃政權的死刑判決書上簽字。”接著,列寧堅決地實 表示:如果自己的建議遭到否決,還繼續進行革命空談,他將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深深地被列寧的堅決果敢精神所感染。

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上 投了列寧一票


經過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黨中央進行最後一次關鍵性的投票表決。參加投票的共有15人。列寧等7人贊成立即接受德國的條件;布哈林等4人反對;托洛茨基等4人投了棄權票。猶豫徘徊的斯大林在這關鍵時刻終於投了列寧一票。列寧最後贏得了一個極其微小的多數,他的立即同德國簽訂和約的主張被黨中央批准。

在關於佈列斯特和約的辯論中,斯大林雖然沒有其他人那樣明確的立場和堅定的態度,一度當了激烈辯論的局外人,但他畢竟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投了贊成列寧的一票。

在記錄中,斯大林在佈列斯特和約問題上投向列寧的關鍵票被描繪為光輝的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