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彷彿一練習就是”機械訓練“。其實這兩者不同,但又十分接近,讀完文章,你就會知道如何避免將練習墜入”機械訓練“的坑中。


眾所周知,學習是需要訓練的。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的人都知道。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不信,請看下面兩個故事:

一是古代王羲之父子的。據說,王獻之問父親王羲之:“你的字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嗎?”老王啥也不說,直接將小王領到後院,指著八口(也有說十八口)大缸說:“小子,啥時候練筆磨墨用完這八缸水,你的字也就成了。”說完,揚長而去。

外國也有類似的故事,達芬奇畫蛋。達芬奇十四歲的時候,到佛羅倫斯拜著名藝術家弗羅基俄為師。弗羅基俄是位很嚴格的老師,他給達·芬奇上的第一堂課就是畫雞蛋。這一畫就是一年,二年,三年......達·芬奇畫雞蛋用的草紙,已經堆得很高了。他的藝術水平很快超過了老師,終於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也有人說達芬奇的故事是假的,是國人杜撰的。但是,它能被國人杜撰,而且流傳這麼多年,就說明即使這個故事是假的,但其中蘊含的道理是真的,大家都信。筆者當年上小學的時候,小學課文裡就有這個故事。厲害吧,進入中小學課本了!

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習是需要訓練的。

但是,有一種訓練卻被排除在外,那就是“機械訓練”。

何謂“機械訓練”?查有關資料可以看出,關於機械訓練給出的關鍵詞有“重複”“大量”“無意義”。還有“死記硬背”,“不理解”等,其實這些都是在補充解釋“無意義”。

機械訓練會嚴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使學生學習負擔加重,痛苦不堪。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訓練有時是需要重複的,訓練有時也是大量的,甚至於訓練的過程中有時也是枯燥的、乏味的……

這不就是所謂的“機械訓練”嗎?

難道只要一訓練就是“機械訓練”嗎?機械訓練與正常的、應有的訓練之間有何區別?如何避免從“正常訓練”滑向“機械訓練”?

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些問題。

讓我們還是回到故事。為什麼王獻之和達·芬奇當初在練習的時候,沒有被老王和老師佈置的任務扼殺興趣,摧殘身心,而最終卻成為了偉大的藝術家呢?

這其中是有奧秘的。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NO.1,分散訓練任務。

你看故事中,老王——王羲之對小王獻之說,你什麼時候寫盡這八缸水,你就成了。說完揚長而去。然後,小王用了一年,二年,三年……許久許久才完成了老王給他佈置的任務。

但是,當初如果老王說:“你小子不用功,今天就要罰你。來,從現在開始,什麼時候將這八缸水寫字用完了,才準你小子吃飯、活動!”拿出老師懲罰學生抄寫的架式來,估計這就是“機械訓練”,變相體罰了。

魏晉風度,估計這種情況下小王絕對要到有關部門去投訴老王,虐待兒童。小王沒有這樣做,而是愉快地接受了。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覺得這樣做不累,其中的奧秘就是分散訓練任務。

如果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分散訓練任務,久久為功,不急功近利。相信,你的訓練就不會是“機械訓練”,大量的機械訓練。

現在的老師作業佈置得多,除了學校裡以分數做為評價老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教學壓力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散訓練任務做的不好。

你看,一到考試的時候,學生的試卷像紙片一樣飛下來。學生手忙腳亂,做不完,就抄。老師明天要檢查呢,不抄怎麼辦?

如果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分散訓練任務,甚至於在開學初就制定出詳細的分散訓練任務的清單,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緩解。

現在,各個學校只讓老師開學制定教學計劃,如果能在教學計劃中附帶上分散訓練計劃。根據這一學期學習的重點,制定出每週的重點訓練點,有的放矢,就不至於考試前夕,大家都雞飛狗跳的了。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NO.2,變換訓練方式。

上面我們解決了機械訓練中的“大量”,下面我們看看如何解決“反覆”問題。

訓練,有時確實是需要反覆的。一到學校,一進教室,你就會發現,有些知識點,如果不反覆,學生根本掌握不了。

比如語文中的字詞,古詩默寫。這些,總該簡單吧。按說,課上老師把詩意也講了,那些字不要寫錯,也提醒了。可是,一到默寫的時候,你會發現錯誤還是層出不窮,還是不能達到沒有一個錯別字的程度。怎麼辦?再練,再默寫唄。

但是,如果你這樣做,是不是又掉入了“機械訓練”中“重複”的坑裡了呢?還是讓我們再讀讀上面的兩個故事。

其實,達·芬奇當年畫蛋的時候也畫煩了。

有一次,達·芬奇問老師:“為什麼老是讓我畫雞蛋?”老師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很受啟發。他每天拿著雞蛋,一絲不苟地照著畫。

看看,達芬奇也和我們的學生差不多吧,畫著畫著就煩了。看來他也不是神童。然後老師告訴他“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

這句話很重要。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訓練的過程中,老師要善於變換訓練的方式。

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的也不一樣。


同理,同一個知識點,方法不同,形式不同,訓練的結果也就不同。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老師如果在訓練中善於變換訓練方式,多出奇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訓練疲勞。

還以上面的字詞和古詩聽寫為例。

我們可以用直接聽寫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古詩詞的掌握程度,我們也可以用出題改錯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程度,我們還可以運用理解性默寫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程度,我們更可以用運用性默寫的方式——根據相關情境讓學生送詩的方式來掌握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變換訓練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訓練疲勞。不要動不動就是一種訓練方式:抄寫多少遍。

這就像吃飯一樣,一樣飯天天吃,誰受得了呀?!!!

NO.3,賦予訓練意義。

現在就剩下“無意義”了。怎麼辦?

其實訓練的意義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教師的角度,一是學生的角度。

做為教師,不要給學生布置學生不理解的東西,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筆者估計絕大多數老師都可以做到。現在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是在學生課堂聽講,學習之後安排的,訓練都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估計像古代那種不講解,只強記的教學方式,現在已經很少很少了。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因此,在這一部分,筆者想重點從學生的角度談談如何使訓練有意義。

  • 首先,上課認真聽講,這是必須的。如果課堂上你溜號了,沒有搞清楚這節課學了什麼。那麼,訓練對於你來講就是“死記硬背”,就是不理解的“機械訓練”。所以說,課堂認真聽講,弄明白老師所說的,是保證訓練有意義的前提。
  • 其次,要給每次的練習賦予不同的目標,並且及時反思調整。

你看看達芬奇的老師說的多好呀,即使同一個雞蛋,從不同角度,投來不同光線,你看到的雞蛋就是不同的,畫出來的絕對不一樣。這就要求每次在練習的過程中要賦予不同的任務目標,並及時反思調整。

即使王羲之當年讓兒子王獻之練字,也沒有說只是讓他傻練,而有指導的。他說:“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計其遍數也。”他要求兒子每遍練習時的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

這給予我們什麼啟示呢?

就是你在練習的時候,每一遍和每一遍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要求,並且及時調整,及時反思。這樣訓練就不再枯燥,而是頗有意義。

如,最枯燥的抄寫。你也可以在反覆中賦予每次抄寫不同的目標、意義,及時反思,調整,化枯燥無味為興趣盎然。你可以第一遍將重心放在書寫正確上,第二遍將重心放在書寫工整上,第三遍將重心放在書寫漂亮上,第四遍將重心放在又好又快上……

每次你賦予訓練不同的目標,並且及時反思,及時調整。這樣的訓練就像達·芬奇畫雞蛋,王獻之練字一樣了,不再是興味索然的。

這些年我們讓練習背上了惡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其實,要解決機械訓練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改革目前的考試方式。如果考試中不再考這些死記硬背,機械呆板的知識點。相信機械訓練的問題就會得以好轉和解決。

考什麼,老師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怎麼考,老師就怎麼教,學生就怎麼練。這是規律。

但,這個問題不是筆者所能解決的,故不在討論之列。

這幾年,因為機械訓練,而使正常的、必要的訓練也背上了“惡名”。其實大可不必,只要我們解決好上述問題,自然就可以在“機械訓練”與“正常訓練”之間劃清界限。

這樣,做老師的你就不用再心有餘悸,大膽放心地練習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