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仿佛一练习就是”机械训练“。其实这两者不同,但又十分接近,读完文章,你就会知道如何避免将练习坠入”机械训练“的坑中。


众所周知,学习是需要训练的。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人都知道。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不信,请看下面两个故事:

一是古代王羲之父子的。据说,王献之问父亲王羲之:“你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老王啥也不说,直接将小王领到后院,指着八口(也有说十八口)大缸说:“小子,啥时候练笔磨墨用完这八缸水,你的字也就成了。”说完,扬长而去。

外国也有类似的故事,达芬奇画蛋。达芬奇十四岁的时候,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这一画就是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也有人说达芬奇的故事是假的,是国人杜撰的。但是,它能被国人杜撰,而且流传这么多年,就说明即使这个故事是假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真的,大家都信。笔者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课文里就有这个故事。厉害吧,进入中小学课本了!

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是需要训练的。

但是,有一种训练却被排除在外,那就是“机械训练”。

何谓“机械训练”?查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关于机械训练给出的关键词有“重复”“大量”“无意义”。还有“死记硬背”,“不理解”等,其实这些都是在补充解释“无意义”。

机械训练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痛苦不堪。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训练有时是需要重复的,训练有时也是大量的,甚至于训练的过程中有时也是枯燥的、乏味的……

这不就是所谓的“机械训练”吗?

难道只要一训练就是“机械训练”吗?机械训练与正常的、应有的训练之间有何区别?如何避免从“正常训练”滑向“机械训练”?

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让我们还是回到故事。为什么王献之和达·芬奇当初在练习的时候,没有被老王和老师布置的任务扼杀兴趣,摧残身心,而最终却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呢?

这其中是有奥秘的。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NO.1,分散训练任务。

你看故事中,老王——王羲之对小王献之说,你什么时候写尽这八缸水,你就成了。说完扬长而去。然后,小王用了一年,二年,三年……许久许久才完成了老王给他布置的任务。

但是,当初如果老王说:“你小子不用功,今天就要罚你。来,从现在开始,什么时候将这八缸水写字用完了,才准你小子吃饭、活动!”拿出老师惩罚学生抄写的架式来,估计这就是“机械训练”,变相体罚了。

魏晋风度,估计这种情况下小王绝对要到有关部门去投诉老王,虐待儿童。小王没有这样做,而是愉快地接受了。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觉得这样做不累,其中的奥秘就是分散训练任务。

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分散训练任务,久久为功,不急功近利。相信,你的训练就不会是“机械训练”,大量的机械训练。

现在的老师作业布置得多,除了学校里以分数做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教学压力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散训练任务做的不好。

你看,一到考试的时候,学生的试卷像纸片一样飞下来。学生手忙脚乱,做不完,就抄。老师明天要检查呢,不抄怎么办?

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散训练任务,甚至于在开学初就制定出详细的分散训练任务的清单,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缓解。

现在,各个学校只让老师开学制定教学计划,如果能在教学计划中附带上分散训练计划。根据这一学期学习的重点,制定出每周的重点训练点,有的放矢,就不至于考试前夕,大家都鸡飞狗跳的了。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NO.2,变换训练方式。

上面我们解决了机械训练中的“大量”,下面我们看看如何解决“反复”问题。

训练,有时确实是需要反复的。一到学校,一进教室,你就会发现,有些知识点,如果不反复,学生根本掌握不了。

比如语文中的字词,古诗默写。这些,总该简单吧。按说,课上老师把诗意也讲了,那些字不要写错,也提醒了。可是,一到默写的时候,你会发现错误还是层出不穷,还是不能达到没有一个错别字的程度。怎么办?再练,再默写呗。

但是,如果你这样做,是不是又掉入了“机械训练”中“重复”的坑里了呢?还是让我们再读读上面的两个故事。

其实,达·芬奇当年画蛋的时候也画烦了。

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

看看,达芬奇也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吧,画着画着就烦了。看来他也不是神童。然后老师告诉他“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

这句话很重要。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变换训练的方式。

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的也不一样。


同理,同一个知识点,方法不同,形式不同,训练的结果也就不同。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老师如果在训练中善于变换训练方式,多出奇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训练疲劳。

还以上面的字词和古诗听写为例。

我们可以用直接听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古诗词的掌握程度,我们也可以用出题改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我们还可以运用理解性默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我们更可以用运用性默写的方式——根据相关情境让学生送诗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变换训练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训练疲劳。不要动不动就是一种训练方式:抄写多少遍。

这就像吃饭一样,一样饭天天吃,谁受得了呀?!!!

NO.3,赋予训练意义。

现在就剩下“无意义”了。怎么办?

其实训练的意义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教师的角度,一是学生的角度。

做为教师,不要给学生布置学生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笔者估计绝大多数老师都可以做到。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在学生课堂听讲,学习之后安排的,训练都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估计像古代那种不讲解,只强记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想重点从学生的角度谈谈如何使训练有意义。

  • 首先,上课认真听讲,这是必须的。如果课堂上你溜号了,没有搞清楚这节课学了什么。那么,训练对于你来讲就是“死记硬背”,就是不理解的“机械训练”。所以说,课堂认真听讲,弄明白老师所说的,是保证训练有意义的前提。
  • 其次,要给每次的练习赋予不同的目标,并且及时反思调整。

你看看达芬奇的老师说的多好呀,即使同一个鸡蛋,从不同角度,投来不同光线,你看到的鸡蛋就是不同的,画出来的绝对不一样。这就要求每次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赋予不同的任务目标,并及时反思调整。

即使王羲之当年让儿子王献之练字,也没有说只是让他傻练,而有指导的。他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计其遍数也。”他要求儿子每遍练习时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这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就是你在练习的时候,每一遍和每一遍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并且及时调整,及时反思。这样训练就不再枯燥,而是颇有意义。

如,最枯燥的抄写。你也可以在反复中赋予每次抄写不同的目标、意义,及时反思,调整,化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你可以第一遍将重心放在书写正确上,第二遍将重心放在书写工整上,第三遍将重心放在书写漂亮上,第四遍将重心放在又好又快上……

每次你赋予训练不同的目标,并且及时反思,及时调整。这样的训练就像达·芬奇画鸡蛋,王献之练字一样了,不再是兴味索然的。

这些年我们让练习背上了恶名!以下方法可以避免

其实,要解决机械训练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改革目前的考试方式。如果考试中不再考这些死记硬背,机械呆板的知识点。相信机械训练的问题就会得以好转和解决。

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练。这是规律。

但,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解决的,故不在讨论之列。

这几年,因为机械训练,而使正常的、必要的训练也背上了“恶名”。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我们解决好上述问题,自然就可以在“机械训练”与“正常训练”之间划清界限。

这样,做老师的你就不用再心有余悸,大胆放心地练习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