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鄉村開啟“美顏”模式

2019年以來,銅川市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項決策部署,嚴格按照“八清一改”要求,達到“八不八保”標準,堅持示範引領與分檔推進相結合,集中整治與常態化監管相結合,沿線環境治理與全域旅遊相結合,按照市級推進、區縣主抓、鄉鎮發動、村組實施、農民主體原則,真抓實幹,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使銅川市一大批村莊村容村貌明顯改善,鄉村紛紛開啟“美顏”模式,讓群眾乾乾淨淨奔小康。

新區方巷口村:村莊清潔常態化 村民生活更舒心

走進新區咸豐路街道辦方巷口村,乾淨整潔的村道通往各家各戶,文化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整齊擺放的垃圾桶代替了隨意亂扔的垃圾堆,鄉村文化牆上一幅幅生動的牆畫扮靚了整個村莊……處處乾淨別緻,移步換景,清新文明之風迎面撲來。

銅川:鄉村開啟“美顏”模式

“過去村子巷道雜草叢生,垃圾到處亂扔,院前雜物亂堆。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後,家家戶戶告別了旱廁,都用上了入戶的衛生廁所,村上建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點,道路硬化了,村道也美化亮化了,大家都飲用上了放心水,生活環境越來越舒心。”說起村莊的變化,村民李增文深有感觸。

方巷口村積極構建農村人居環境長效機制,把“門前三包”工作具體到村幹部牽頭、黨員帶頭包抓責任區域、保潔員日常清潔,同時推進生活垃圾治理、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村裡總能看見幹部群眾、志願者們拿著鐵鍬、掃帚、抹布,在路邊清理雜草、拆除殘垣破壁、清理宣傳欄的場面,村莊清潔行動在方巷口村已形成常態化。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高榮介紹,村子以“廁所革命”、村莊清潔、垃圾治理為主攻方向,設置了5個垃圾收集點,集中清運、日產日清,在各巷道、主巷口修建排水渠,完成衛生廁所改造427戶,達到總戶數的95%以上。

如今的方巷口村,環境美、文化興、景緻特,在人居環境治理中正煥發出多彩魅力。

印臺區立地坡村:“整裝打扮”迎客來

村民在風景宜人、古色古香的文化廣場上曬太陽、閒聊,在瓷片鋪成的道路上慢悠悠地散步,在家門口欣賞房前屋後的綠化小景……春日裡的印臺區陳爐鎮立地坡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立地坡村村民能如此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美好的生活環境,都得益於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和村民的積極自覺參與。該村設置了6個垃圾箱,硬化了5公里村組道路,修築了7處垃圾集中收集點,增設了20個陶瓷環保垃圾桶,配備1輛吊裝式垃圾轉運車,劃設2處垃圾集中填埋點。還成立了專業村級保潔員隊伍,吸收貧困公益扶貧專崗9人,實行分片包抓,責任到人,做到垃圾日產日清。

如今,村莊越來越美了,村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村裡的澇池有水了,巷道路硬化了,房前屋後的‘三堆六亂’不見了。雨天一踩兩腳泥的場景已成歷史,夜晚村莊亮了,村民也像城裡人一樣用上了乾淨衛生的水廁,來我們村旅遊觀光的人也越來越多,2019年我們村還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立地坡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戰軍高興地說。

下一步,該村兩委班子將圍繞農村垃圾處理分類試點要求,持續推進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戶改廁惠民項目,引導和培養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耀州區西古村:推行巷長制 環境大變樣

“以前,村上垃圾到處亂扔,最難打掃的就是樹葉和塑料袋,自從家家戶戶門口有了垃圾桶後,大家都能自覺倒垃圾,打掃起來也容易多了。”耀州區石柱鎮西古村保潔員王忠元說。陽春三月,走進西古村,一棵棵綠植已吐出嫩芽,筆直的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戶,房前屋後整潔乾淨……

購置100多個垃圾桶,建3個垃圾填埋場,配備1輛垃圾清運車……2019年以來,西古村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時清理垃圾,確保垃圾不落地。

然而,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只是治標,治理根源還是要提升群眾的思想意識。該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創新提出了巷長負責制,以巷道為單位,選出34個巷長,負責監督推進各巷道環境整治工作,並對巷長實行獎懲機制,對於整治效果好的巷長每月獎勵50元,對整治不力的進行雙倍懲罰。同時,村上還通過廣播、微信群廣泛宣傳,對於整治效果不佳的進行曝光,並限期整改,還不定期組織黨員和志願者服務隊打掃衛生,進一步促使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大家都能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

王耀龍既是巷長又負責村裡的垃圾清運,每天他都會及時清理各巷道垃圾,對於村上的變化,他感觸頗深:“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每個人參與,現在大家的思想覺悟也越來越高了,不論是巷道還是家門口都是乾乾淨淨的。”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童有明說,“下一步,我們準備再安裝66盞路燈,添置1輛垃圾清運車,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讓大家乾乾淨淨奔小康”。

宜君縣山長河村:環境治理讓村民日子美滋滋

“以前的路都是土路,走路都是一鞋灰,更不要說下雨了。還有以前的老土窯,下雨漏水漏得人害怕,老害怕房子塌了,吃水都是從溝底下擔水。”宜君縣雲夢鄉山長河村村民石順蓮說:“不過現在好了,你看我這房,又大又寬敞,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不管啥時候水龍頭一擰就有自來水,日子過得美滋滋!”

銅川:鄉村開啟“美顏”模式

近年來,山長河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狠抓環境衛生整治,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拆除98間土坯房,新建1口機井、500平方米中心村小花園、1200米花園擋牆、95個衛生廁所、1000平方米文化廣場,安裝了84盞太陽能路燈;綠化植樹1350棵,播撒花種1.3畝;在全村實行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17名保潔員實行劃片包乾,明確保潔區域和工作標準,建立環境衛生考核評比制度,制定了山長河村村規民約,村民素質明顯提升。

山長河村村民宋保娃指著廣場的小花園說道:“你看這花園,去年的小花都開得可好了,今年再種些新品種,這下一年到頭都我們村都是美美的。”

“路通了,水來了,群眾住上新房了;藥種了,豬肥了,光伏成功落戶了。”這句話成了山長河村村民的口頭禪,也是對山長河村這兩年來變化的肯定。

王益區軍臺嶺村:小廁所改出農村新生活

“夥計,我發現你家改造完廁所後,打掃得更勤快了啊。我也要向你靠攏,搞勤快些,把這塊小地方弄得乾乾淨淨。”3月30日,清潔完廁所後,王益區王益街道辦軍臺嶺村村民劉正文收到了左鄰右舍的“點贊”。

銅川:鄉村開啟“美顏”模式

五六平方米的廁所,白牆藍瓦,乾淨衛生。“過去用的旱廁味道大、蚊蠅多,路面時常看到汙水,現在廁所改造後,環境好多了。”談起村上廁所的變化,駐村幹部高金年連連感嘆。

“廁所革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頭戲。軍臺嶺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艾韶榮介紹,近年來,村上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提升與戶廁改造工程,廣泛宣傳改廁的重要性,選擇簡單實用、群眾樂於接受的衛生改廁模式,讓群眾從“不願改”轉變為“要求改”,努力補齊影響村民生活質量的短板。

“改造有政策扶持,很多村民都積極行動起來。”高金年說:“村裡現在改造的是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操作簡單方便、乾淨衛生。牆根外是廁所清渣口,連著衛生廁所的化糞池,糞便進入化糞池後經過沉澱、發酵等無害化處理後,衛生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貴在長久。通過村上大喇叭宣傳,隨處可見的“十不準”“十倡導”標語,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志願服務活動等,引導村民樹立清潔鄉村意識,養成文明習慣。目前,軍臺嶺村已完成無害化廁所改造200多座。下一步,將加快推進“廁所革命”,確保農村戶廁改造達標,進一步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