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背後的疑點,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趙軍40萬嗎?

戰國時期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戰——長平之戰,一直以來都受到世人的關注。這場秦國一代名將,被稱之為殺神白起指揮的戰鬥,現在我們來大致的介紹一下這場戰鬥。

長平之戰背後的疑點,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趙軍40萬嗎?

周赧王53年至周赧王55年(一說是周赧王55年農曆4月至9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54年年初至55年9月),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慘敗,秦國獲勝佔領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的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勝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於是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領,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上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以趙“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白起封號)”,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結束。史料主要源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記載。

長平之戰背後的疑點,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趙軍40萬嗎?

然而,這場著名的戰役背後卻隱藏著非常多的疑點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首先,長平之戰參戰人數問題。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場戰鬥秦國和趙國各投入50餘萬戰士。而實際上,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動員能力等,秦趙兩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士兵投入戰鬥。正如後世軍隊出征經常稱百萬大軍,其實只有十餘萬人是一個道理,長平之戰雙方軍力也有虛假成分。按照白起自己的說法,長平之戰秦軍傷亡過半:“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那麼按照秦軍也投入軍隊50萬人來算,當時秦國軍隊僅剩20多萬,那麼趙軍被坑殺的45萬降軍,沒有理由會向只有20餘萬的秦軍投降。另一方面,秦國以50多萬兵力遠征作戰長達3年之久,按照每個士兵平均每天吃兩斤糧食來計算,每天要消耗100多萬斤糧食,還不包括馬匹的消耗,這樣的供應在當時的生產力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

長平之戰背後的疑點,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趙軍40萬嗎?

其次,作戰雙方用兵戰術上的疑點。以《史記》描述,當趙括率50萬趙軍迎敵之時,白起敢於僅用2.5萬人去堵截趙軍撤退,以5千騎分割穿插趙軍中路。以冷兵器時代作戰原則而言,這樣的兵力運用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在當時,趙軍一旦投降就意味著被斬首(按秦律,士兵只有斬首敵軍才能獲得爵位,因此秦軍勇於殺敵,不尚受降)。40萬“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在主帥趙括英勇戰死的情況下投降的可能性很小。

再次,作戰結果和現代考古學之間存在疑點。今天的考古發現證明,埋藏於長平古戰場上的屍體大多是在身著甲衣、手持武器狀態下被埋藏於地下,可以證實是“戰死”而非“坑殺”,且數量僅有數百上千人,絕無“四十萬”之多。長平之戰無疑是一場帶有文學描述和充滿“豐富想象”之戰。

長平之戰背後的疑點,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趙軍40萬嗎?

對照其他史料發現,趙軍的主帥趙括其實並非如《史記》所記載的只會“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出擊其實是有原因的:一是趙軍糧餉不足、後勤供應中斷,必須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二是趙王怕拖下去對戰局不利,急於與秦軍決戰,不惜臨陣換將,而換趙括的目的,就是儘快決戰;三是廉頗在戰爭前期屢戰屢敗,但趙軍自趙武靈王時期建立了擅長於主動進攻的騎兵,而非防守,因此軍心士氣低落。

事實上,作為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把“法治”作為立國精神的秦國一向持強烈的“文化對立”立場,所以在著史時有意識通過“長平之戰”的誇大其詞來強化後世對秦國的“殘暴”和“惡政”印象,併為繼之而起的大漢王朝“背書”。另據史料記載,司馬遷六世祖司馬靳曾作為白起副將參與長平之戰,後因秦王猜忌白起而和白起一起被賜死,國仇家恨集於一身,司馬公又怎能不添油加醋以抹黑秦軍“暴行”?因而,深入研究諸如“長平之戰”一樣的所有被歷史煙雲掩蓋的著名戰例,正是現代軍人科學引鑑歷史、汲取古人智慧、探索未來制勝之道的重要使命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