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讀鄧廣銘《岳飛傳》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讀鄧廣銘《岳飛傳》

小時候,我曾經迷上了劉蘭芳播講的評書《岳飛傳》,說是如醉如痴一點也不為過,槍挑小梁王,八大錘大戰朱仙鎮,梁紅玉擂鼓震金山等一些精彩段落,到現在仍然很清晰的記在我的腦海裡。聽完了評書,經常和小夥伴在一起爭論書中的角色到底誰更厲害,岳雲、高寵、楊再興、陸文龍等各有自己的擁躉,有時為此爭得面紅耳赤。

八十年代初,我上了初中,軟磨硬泡,讓父親給我買了一套的古典小說《說岳全傳》,看過後,覺得並不如劉蘭芳評書精彩。然而很對書中首尾的神話故事很感興趣,原來岳飛的前世是西天佛祖頭頂上的大鵬金翅雕,秦檜的老婆王氏是靈山法會上的不認真聽佛祖講法的母蝙蝠變化而成等等。現在看來這種因果報應的文字實在應該算是糟粕。《說岳全傳》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算不得一流小說,對岳飛的塑造更可以說是失敗,在作者筆下,岳飛成了一個愚忠而迂腐的形象,也給很多人對歷史上岳飛的認識造成了誤解。

鄧廣銘先生是我國宋史研究資深專家,他的《岳飛傳》是歷史人物傳記,還原了歷史上岳飛的真實面目,是我們瞭解岳飛及其所處時代的優秀作品。這書我曾經通讀過一次,這次又取來細讀,感慨良多。

現在人們一說起岳飛,就想起他的“愚忠”,這說明了《說岳全傳》給人們的影響巨大,一至於曲解了歷史人物。岳飛遇害,恰恰是因為他不是不分原則地效忠於當時皇帝——宋高宗趙構,才受到昏君和權奸的殺害,若和韓世忠那樣對趙構痛哭流涕大表忠心,事事順趙構的意,哪來的殺身之禍呢(現在有人說秦檜才是真正的忠臣——忠於趙構的忠臣,善於揣摩皇帝的意圖,一心一意為皇帝著想,這不是忠臣是什麼)。岳飛雖然口口聲聲說“迎還二聖”,但是他也不是忠於徽、欽這二個昏君,徽、欽二昏君本身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正常能力,胡鬧二十多年弄得國家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對岳飛個人更談不上有何恩義,岳飛之念念不忘“迎還二聖”,並非忠於此這兩個昏君個人,而是因為,一國之君沒於敵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奇恥大辱,即岳飛念念不忘之“靖康恥”。岳飛的忠,是忠於自己的民族氣節,是忠於在金邦鐵蹄蹂躪下的中原地區的普通百姓。他堅決反對議和不是為了趙宋的版圖完整,而是為了金兵鐵蹄下被蹂躪的中原百姓。

為了完成洗雪國恥、恢復中原、解救百姓的宏願,岳飛煅造了一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鐵血之師。而所謂的南宋中興四大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等其他軍隊沒有不去劫掠百姓的,岳飛的兵能生生餓死在軍營裡,不敢出去搶掠。

岳家軍餓時吃的是自釀的豆腐,渴時喝的是戰馬的鮮血,在地方駐軍時為了士卒不騷擾百姓,岳飛可以帶著刀斧手天天守路口。士兵夜裡宿營,百姓開門接納,士兵沒有一個擅入百姓之家的。岳飛事母至孝,可為維護鐵的紀律,岳飛甚至殺了他親舅舅——擾民的姚某。這是怎樣的軍人?這是怎樣的軍隊?

中華五千年,軍事才能和軍事業績勝過岳飛的不過寥寥數人,個人操守能和岳飛相比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人格魅力和民本思想能勝過岳飛的則一個也無。請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而又無怨無悔的人,上下五千年能有幾人?

岳飛內心其實根本看不起於孤兒寡母手上得天下、重文輕武、豪無血性的趙宋皇室,所以才會在酒醉之餘拿自己與趙匡胤相比。

近些年來,總有人對岳飛民族英雄的定性提出質疑,而且聲音越來越強烈。但鄧廣銘先生認為,女真貴族為了自己的貪婪,在取得政權後,三番五次侵宋擄掠,嚴重危及南宋的國家安全,給南宋的百姓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這種侵宋戰爭沒有一絲一毫的進步意義,也與女真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背道而馳的。岳飛懷著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貞熱愛,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同仇敵愾,反抗外敵入侵,以保證江南百姓的安全,間接也保證是其他民族的安全,是難能可貴的,就岳飛抗金來說,他是“保衛了當時最先進的文明,也促進了女真族的進步和漢化。”

岳飛之死將那個時代的慘烈和醜惡揭示的無以復加,抗金事業也因此失去了一面最有號召力的大旗,他的血濺在每一個劊子手臉上,把他們世世代代綁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岳飛儘管也有很多缺點,他並不是什麼完人,但這都不能掩蓋他作為中華民族英雄的光芒;儘管他最終犧牲在自己人手裡,沒有驕傲的屍裹沙場,但他的精神通貫古今,浩然永存。

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將“熱愛祖國”列在第一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民族英雄,岳飛就是這其中最傑出的一個。他們的血液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身體裡,他們的精神深深地紮根在每個中華兒女的精神中。

(圖書信息:《岳飛傳》,鄧廣銘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