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你為什麼稱父親為“阿爺”?你知道正確的寫法嗎?

合肥人的稱謂很特別,叫父親不叫爸爸也不叫爹,叫“阿ye”,叫母親不叫媽媽也不叫娘,叫“媽ye”,叫祖父不叫爺爺叫爹爹,稱姑姑為"姥姥",稱外公、外婆為“wei爹”、“wei奶”,稱大叔、二叔、小叔為大ye、二ye、小ye,稱孩子為伢子,這些稱謂與中國主流的稱謂極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而合肥地處中國南北之間,自古以來,江淮一帶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三國名將張遼逍遙津大戰孫權的故事至今流傳,在各個朝代週而復始的更替戰亂中,人口流動性應該很大,不似偏居一偶的“避世”族群,容易保留下獨特的語言,合肥話和人際習俗怎麼會如此特別?

筆者猜測,合肥是一個較大的“方言島”,且隔代較多,歷代動盪,當地人早已忘記“來路”。

偶爾的機會,筆者看到一則文獻,介紹唐朝都城長安的官話,稱父親為“阿耶”,難道合肥人通常寫成的“阿爺”是這個“阿耶”?如果是的,那麼合肥這個距離長安千里之遙的地方,怎麼會保留唐朝官話?

眾所周知,新疆建設兵團的一代移民來自天南地北,方言各不同,而“移二代”基本都說現代官方普通話,來到內地學習的藏班新疆班學生學習的也都是普通話。唐朝時是不是出現過一次大規模的移民?

據筆者初步瞭解,唐朝太宗高宗年間,打下平壤並設都府,由“徵東”功臣之一的白袍小將薛仁貴鎮守十來年,因為深得民心,朝鮮人也喜白袍,後來班師回朝,將當地有影響的兩萬戶豪強遷徙至唐境的江淮一帶。當時的唐朝總人口不過2000多萬,兩萬大戶人家的人口,應是個不小的數字。而要對這些外族移民進行“唐化”,普及唐朝官話,肯定是最重要的“套路”之一。

順便普及一下,國人引以為傲的盛世大唐其實更多淵源於鮮卑族,這個“東胡”,不僅統治過當時中國的北方,還曾橫掃中亞、北亞,影響遠播,隋唐之前的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都是鮮卑人建立,隋唐雖為漢姓皇室,但是都是胡漢混血的“表親”,“五胡亂華”之後的中原,漢人胡化比胡人漢化實際上不弱,遊牧民族開放包容的習俗、倫理痕跡很深,隋唐皇室的浪漫情史(蕭皇后、武媚娘、楊玉環)是魏晉時代的人不敢想的,因此筆者猜測,唐朝官話也應該“胡化”過。若如此,合肥話的“活化石”的意趣就更大了!

合肥當地的另一些習俗似乎也能佐證一二,例如問路時,大哥大姐無大小,年紀大小都可以這麼稱呼“大哥”或“大姐”,而唐朝官話裡也有這樣類似的哥兒“無大小”的稱呼。待客的禮儀上,合肥當地賓主的位置總是錯位的,主人總是會謙讓客人坐在主位,筆者猜測,這可能是延續當年“客家”或者“被殖民”的習慣。

一管之見,權當茶前飯後的談笑之資。

合肥人,你為什麼稱父親為“阿爺”?你知道正確的寫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