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你为什么称父亲为“阿爷”?你知道正确的写法吗?

合肥人的称谓很特别,叫父亲不叫爸爸也不叫爹,叫“阿ye”,叫母亲不叫妈妈也不叫娘,叫“妈ye”,叫祖父不叫爷爷叫爹爹,称姑姑为"姥姥",称外公、外婆为“wei爹”、“wei奶”,称大叔、二叔、小叔为大ye、二ye、小ye,称孩子为伢子,这些称谓与中国主流的称谓极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而合肥地处中国南北之间,自古以来,江淮一带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三国名将张辽逍遥津大战孙权的故事至今流传,在各个朝代周而复始的更替战乱中,人口流动性应该很大,不似偏居一偶的“避世”族群,容易保留下独特的语言,合肥话和人际习俗怎么会如此特别?

笔者猜测,合肥是一个较大的“方言岛”,且隔代较多,历代动荡,当地人早已忘记“来路”。

偶尔的机会,笔者看到一则文献,介绍唐朝都城长安的官话,称父亲为“阿耶”,难道合肥人通常写成的“阿爷”是这个“阿耶”?如果是的,那么合肥这个距离长安千里之遥的地方,怎么会保留唐朝官话?

众所周知,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代移民来自天南地北,方言各不同,而“移二代”基本都说现代官方普通话,来到内地学习的藏班新疆班学生学习的也都是普通话。唐朝时是不是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据笔者初步了解,唐朝太宗高宗年间,打下平壤并设都府,由“征东”功臣之一的白袍小将薛仁贵镇守十来年,因为深得民心,朝鲜人也喜白袍,后来班师回朝,将当地有影响的两万户豪强迁徙至唐境的江淮一带。当时的唐朝总人口不过2000多万,两万大户人家的人口,应是个不小的数字。而要对这些外族移民进行“唐化”,普及唐朝官话,肯定是最重要的“套路”之一。

顺便普及一下,国人引以为傲的盛世大唐其实更多渊源于鲜卑族,这个“东胡”,不仅统治过当时中国的北方,还曾横扫中亚、北亚,影响远播,隋唐之前的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都是鲜卑人建立,隋唐虽为汉姓皇室,但是都是胡汉混血的“表亲”,“五胡乱华”之后的中原,汉人胡化比胡人汉化实际上不弱,游牧民族开放包容的习俗、伦理痕迹很深,隋唐皇室的浪漫情史(萧皇后、武媚娘、杨玉环)是魏晋时代的人不敢想的,因此笔者猜测,唐朝官话也应该“胡化”过。若如此,合肥话的“活化石”的意趣就更大了!

合肥当地的另一些习俗似乎也能佐证一二,例如问路时,大哥大姐无大小,年纪大小都可以这么称呼“大哥”或“大姐”,而唐朝官话里也有这样类似的哥儿“无大小”的称呼。待客的礼仪上,合肥当地宾主的位置总是错位的,主人总是会谦让客人坐在主位,笔者猜测,这可能是延续当年“客家”或者“被殖民”的习惯。

一管之见,权当茶前饭后的谈笑之资。

合肥人,你为什么称父亲为“阿爷”?你知道正确的写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