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掌握這些才能學好地理

高考這11個區域發展的知識點,掌握了才能學好地理!

1、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儘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2、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佈,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儘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樑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3、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③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儘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4、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於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5、水系特徵: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6、水文特徵: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7、農業規劃: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佈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8、城市佈局形態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鬆式。

9、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④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線的註記,平直等高線註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註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註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窪地;閉合等高線註記外低內高,且註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註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①主要是大氣降水。降雨歷時長,強度不大,地形平緩,植被良好的情況,對地下水補給最有利。

②河湖水補給。河湖水位高於潛水面時,河湖水補給兩岸潛水。反之,潛水補給河湖水。黃河下游只有河水補給地下水。

③凝結水:在乾旱地區,大氣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凝結滲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與岩漿活動有關,數量很少。

11、地下水的問題與保護: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鹽漬化——科學管理。

②過量開採——地下漏斗區,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變壞。——及時人工回灌。

③保護自流水補給區的自然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