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億的中餐市場,缺少一位會“功夫”的快餐品牌

中餐全球化已成為了一個明顯的趨勢,截止2018年,僅美國的中餐館數量就達到了4.6萬家,超過了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和Wendy's的總和。但在堪稱美食界奧斯卡的英國著名美食雜誌《Restaurant》每年評出的“全球50家最佳餐館”名單中,卻難以找到中國餐廳的名字。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快餐70強榜單中,頭部陣營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洋快餐三巨頭,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而中餐充當的依然是綠葉的角色。


四萬億的中餐市場,缺少一位會“功夫”的快餐品牌


從1987年肯德基進入中國到麥當勞1990年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餐廳,中國的快餐文化已迭代進化了近30餘年,但中國快餐行業仍未打破“集中度低、區域性強,有品類無品牌”的現狀,中餐版“麥當勞”成為了中國版“星巴克”一樣的奢望,但4萬億的餐飲市場真的就沒有快餐的機會嗎?

無論經濟好壞,中國人對吃的慾望從未改變。繼2018年我國餐飲行業超4萬億之後,餐飲業依然保持著近10%的增長,而這其中快餐的佔比更是達到了整體餐飲市場的26%,有近9000億的市場。有蛋糕的地方從來就不會缺少勇者的身影,從“真功夫、永和大王、大娘水餃、和合谷”這些全國佈局的品牌到“慶豐、馬華、小楊生煎、老鄉雞”這些區域突破的品牌,每一位都在探索著自身不同的進化模式,但必須誠懇的說,中式快餐出頭真的很難。


四萬億的中餐市場,缺少一位會“功夫”的快餐品牌


難在太大,中國餐飲市場太大了,大到了可以包羅萬象,融合萬千口味與品類,你很難在一個菜系模式下去滿足中國人的胃,也很難跨區域去調和不同民俗下的喜好,正如同“慶豐難出北京,生煎難入山東”一樣,這背後無關口味,而是地理決定論。這就如同中國餐飲的出身一樣,普遍餐飲店的前身都是夫妻店,從標準、模式、資本上都存在著不同的先天缺陷,雖然現在餐飲業的集中化越來越高,兩極分化也逐漸加速,但有時候骨子裡的東西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

難在太少,中式快餐看似品牌林立,但實際很多的快餐品牌還談不上是真正的品牌,其品牌效應僅限於自身區域,無法複製其洋快餐在全球佈局的品牌影響力。除了缺乏品牌號召力外,另外一點就是中式快餐在連鎖經營上還未有實質的突破,國餐飲業前十年的增長顯得粗暴而快速導致連鎖化程度低且數量少,有近九成的餐飲百強企業尚未達到1000家門店,而美國90%的百強企業已超過1000 家門店,排名前三位的麥當勞、星巴克、賽百味均在全球擁有萬家以上的連鎖門店。


四萬億的中餐市場,缺少一位會“功夫”的快餐品牌


難在太弱,當然相比洋快餐的數量,質量更是中式快餐最難以追趕的地方,麥當勞從美國走向世界,進入中國,不僅是品牌號召力與影響力的彰顯,更得益於其標準化、系統化的管理模式。而某些快餐品牌也許能在短時間內打響品牌知名度,但卻難以保持統一的產品水準與管理模式,甚至有的在資本的推動下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死亡。所以如何在口味與產品之外,能夠真正的掌握洋快餐的管理能力、數據統計能力以及市場營銷能力,才是目前中式快餐最需要吸取與惡補的關鍵。

中式快餐因其市場環境與地理因素的特性,其目前的發展還無法與洋快餐正面抗衡,但在不同模式的探索下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版麥當勞的雛形。以海底撈為例,以獨特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模式成為中國餐飲界的一面旗幟,其在2018年的營收高達169.7億元,約等於是“西貝、呷哺、味千拉麵、小南國、全聚德”的營收總和。除了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外,海底撈在臺灣市場與海外市場也都保持著高效的發展模式與健康營收,而這也讓眾多餐飲追隨者看到了未來可能的方向與曙光。


四萬億的中餐市場,缺少一位會“功夫”的快餐品牌


在餐飲“全球化、矩陣化、連鎖化”的今天,吃這門大生意必將走出中國版的麥當勞,有時候我們欠缺的不是實力,只是欠缺一點運氣。

與其苛求下一個麥當勞,不如專注當下,練好內功!中國餐飲市場何嘗不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呢?如若有一個快餐品牌可以滿足中國不同區域、不同口味下的多元化需求,那實際正是我們所期待的中國麥當勞、肯德基,所以我們現在只需要時間來等待,那個可以在本地開花結果並走出區域限制,進入全球市場,一位會“功夫”的中餐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