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世界理论,一个非常完美的科学工具

突然感到多世界理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论。研究人、或者生命的“行为”,或许就是研究量子行为最好的参照。当被问及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分裂时,多世界诠释创始人埃弗雷特回答说,“你感觉到地球的运动了吗? ”这个回答太好了,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世界是按照某种“轨道”演进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科学可以认为是科学理论的统称,科学理论又可以认为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延伸放大了人的感应能力,所以这工具不仅来源于感应,也要被感应所验证。科学理论这种工具,输入端是感应信息,输出端是可以验证预言的信息,工具内部元器件是在某个观念中“发明”出来的概念,这些元器件概念之间用逻辑链接起来。

如果用上面对科学理论的分析来理解所有理论来看,多世界理论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论。首先需要明白一点,理论本身只是一种延伸感应的工具,工具如何建造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工具输入和输出的结果。

多世界理论,一个非常完美的科学工具

肖恩.卡罗尔在他的《Something Deeply Hidden》中,断言量子力学不仅描述了微观世界,而且描述了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他写道,“量子力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近似,它是事实。”卡罗尔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证据的问题。他说,哲学家波普尔,普及了科学理论应该足够精确,可以检验,或可证伪的概念,对 埃弗雷特的假设有很好的评价,称之为“对量子力学的完全客观的讨论。”

卡罗尔进一步提出,由于量子力学是可证伪的,多世界假说“是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可证伪的理论”ーー即使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些多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卡罗尔估计,自大爆炸以来创造的宇宙数量是2的10次方的112次方。

多世界理论,一个非常完美的科学工具

多世界诠释(英语: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缩写作 MWI)是量子力学诠释的一种。这个理论是这样假设的:当一个量子粒子与另一个量子粒子发生碰撞,使得它们的波函数崩溃时,宇宙就会分裂或者分支。

多世界诠释是量子力学诠释的一种。它是一个假定存在无数个平行世界,并以此来解释微观世界各种现象的量子论诠释,其优点是不必考虑波函数坍缩。该理论也被称为相对状态提法、艾弗雷特诠释、普遍的波函数、多宇宙诠释,或者多世界理论。

1957年,最初由休·艾弗雷特发表,后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这一提法普及,并由布莱斯·德维特改名为多世界理论退相干方法在解释量子理论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因而相当受欢迎。多世界诠释是物理学和哲学众多平行宇宙假说之一。除了多世界诠释,目前的量子力学诠释主要还包括:退相干诠释、坍缩诠释(又分客观性坍缩诠释和传统的哥本哈根诠释)、隐变量理论(主要是非局域隐变量理论例如德布罗意-玻姆理论)等等。

195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1930年11月11日-1982年7月19日)最早提出多世界理论,他假设所有孤立系统的演化都遵循薛定谔方程,波函数不会崩坍,而量子的测量却只能得到一种结果,也就是说,量子处于叠加态。艾弗雷特认为测量仪器与被测系统的状态之间有某种关联,称之为相对态(relative state)。艾弗雷特语出惊人地表示,测量带来的不是坍缩,而是分裂(Splitting)的宇宙。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