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記憶、前世記憶真的存在嗎?

剛看到一篇文章,說有一項關於4歲前兒童的子宮內記憶調查,參加調查的人數大約在2000人左右。調查結果顯示:超過30%的孩子有子宮內記憶,還有超過20%的孩子會記得自己出生時候的場景,其他剩下的孩子並不能證明沒有宮內記憶,而是沒有被爸媽問到過。

比如有的小孩說:“我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面出來的,媽媽的肚子裡有很多的水,而且黑黑的,我經過了很久很久沒有光的時間,突然有一天有一道光,並且有人在按著我的頭,我就出來了。”

宮內記憶、前世記憶真的存在嗎?


這/讓我想起前年網上流傳的著名央視主持人宋英傑發的微頭條:“豆包同學快四歲了,晚上臨睡之前跟我聊天,他說:我的老家在四川,就在成都西邊一點點。我的兩個女兒還在那兒,一個15,一個10歲了。我已經好久沒見到她們了,可能都快認不出來了。我想去四川看她們,然後再回來。我和四川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完這些話,他就睡著了。我卻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兩個故事基本上同出一轍,並且還有各種“科學”解釋。

我是不認同那些神秘主義的解釋的。對此我倒有自己的理解,因為我之前一直有一個觀點,人的意識(特指人類獨有的抽象意識,表現為人類發明出符號系統,其他動物沒有)也是進化出來的,抽象意識是記憶信息和感應信息的重疊誤判,這是抽象意識起源的關鍵。

意識的本質即信息。

宮內記憶、前世記憶真的存在嗎?


意識可以理解為麥克斯韋妖中為熵減工作提供關鍵兩個要素“能量+信息”中的信息,這個信息怎麼來的?生命體內內部微觀量子尺度,有一種我稱之為“遊離態量子比特”,遊離態量子比特可以通過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雙向感應,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糾纏時間較長的這類量子比特(或者量子),這也就是記憶產生了。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其中任意一個“遊離態量子比特”都可以感應外部如光量子,也在時時刻刻感應著內部的已經存儲信息的記憶量子(這些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實際上原始功能也是遊離態量子比特,只不過進化出來了糾纏時間更長的功能,成為了記憶存儲功能的量子)。

在深層的機制上:意識流的產生,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一方面感應已經存儲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應外部刺激信息,這種雙重疊加,會出現誤判,即將已存儲信息判為感應信息,這就是我理解的抽象意識的誕生,是人類獨有的認知產生的根源。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能力之下產生的。

宮內記憶、前世記憶真的存在嗎?


個體的人的成長髮育其實可以認為是人類整體進化的壓縮版,小孩在2-6歲之間這段時期,可以等同於人類觀念誕生的那段漫長時期。這段時間,正是個體的人的感應信息和記憶信息重疊功能“創建期”,他接受的外部信息會自然的存儲到大腦中,這個外部信息包括無意接受的各類外部信息,包括看到的電視電影以及現實中其他信息,而他自我感應的信息也會時時與已經存儲的信息重疊,這個時期的小孩,會認為外部的信息(包括事與物)與自己的同樣的,如很多小孩把洋娃娃認為和自己是一樣的,都是有生命的。

人類整體上進化出自我意識,本質上就是這種意識量子的群體性“病態誤判”。對感應信息出現誤判,再到群體性誤判意識形成抽象共識,即產生了人類認知。

前世記憶看來沒存在的理由,那麼宮前記憶呢?感覺可能性比較小,當然也不排除真的有個別發育更快,很早就完成了存儲功能的發育,但感覺那已經進化的不是人類了,基本上可能性很小。

大多其實是後天受其他信息影響產生的“記憶與感應的重疊”,我認為人類抽象意識就源自這種重疊誤判。三五歲的孩子會把外界一些起事物視為和自己一樣有生命的,正是這個發育階段,人類整體在進化過程中也有過這段時期,是脫離於其他動物的關鍵轉折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