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记忆、前世记忆真的存在吗?

刚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项关于4岁前儿童的子宫内记忆调查,参加调查的人数大约在2000人左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0%的孩子有子宫内记忆,还有超过20%的孩子会记得自己出生时候的场景,其他剩下的孩子并不能证明没有宫内记忆,而是没有被爸妈问到过。

比如有的小孩说:“我是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出来的,妈妈的肚子里有很多的水,而且黑黑的,我经过了很久很久没有光的时间,突然有一天有一道光,并且有人在按着我的头,我就出来了。”

宫内记忆、前世记忆真的存在吗?


这/让我想起前年网上流传的著名央视主持人宋英杰发的微头条:“豆包同学快四岁了,晚上临睡之前跟我聊天,他说:我的老家在四川,就在成都西边一点点。我的两个女儿还在那儿,一个15,一个10岁了。我已经好久没见到她们了,可能都快认不出来了。我想去四川看她们,然后再回来。我和四川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完这些话,他就睡着了。我却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两个故事基本上同出一辙,并且还有各种“科学”解释。

我是不认同那些神秘主义的解释的。对此我倒有自己的理解,因为我之前一直有一个观点,人的意识(特指人类独有的抽象意识,表现为人类发明出符号系统,其他动物没有)也是进化出来的,抽象意识是记忆信息和感应信息的重叠误判,这是抽象意识起源的关键。

意识的本质即信息。

宫内记忆、前世记忆真的存在吗?


意识可以理解为麦克斯韦妖中为熵减工作提供关键两个要素“能量+信息”中的信息,这个信息怎么来的?生命体内内部微观量子尺度,有一种我称之为“游离态量子比特”,游离态量子比特可以通过之发生相互影响的其他微观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类型的微观量子)双向感应,从而获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从而实现熵减。这种亚宏观尺度下的物质对微观量子之间的双向感应,实际上是由这种“游离态量子比特”作为“中间人”来实现的。

游离态量子比特如同计算机中的随机存储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纠缠的时间持续非常短,这时地球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纠缠时间较长的这类量子比特(或者量子),这也就是记忆产生了。由不同的“游离态量子比特”构建的纠缠网络,其中任意一个“游离态量子比特”都可以感应外部如光量子,也在时时刻刻感应着内部的已经存储信息的记忆量子(这些作为存储信息的量子实际上原始功能也是游离态量子比特,只不过进化出来了纠缠时间更长的功能,成为了记忆存储功能的量子)。

在深层的机制上:意识流的产生,起中间人作用的“游离态量子比特”一方面感应已经存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应外部刺激信息,这种双重叠加,会出现误判,即将已存储信息判为感应信息,这就是我理解的抽象意识的诞生,是人类独有的认知产生的根源。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能力之下产生的。

宫内记忆、前世记忆真的存在吗?


个体的人的成长发育其实可以认为是人类整体进化的压缩版,小孩在2-6岁之间这段时期,可以等同于人类观念诞生的那段漫长时期。这段时间,正是个体的人的感应信息和记忆信息重叠功能“创建期”,他接受的外部信息会自然的存储到大脑中,这个外部信息包括无意接受的各类外部信息,包括看到的电视电影以及现实中其他信息,而他自我感应的信息也会时时与已经存储的信息重叠,这个时期的小孩,会认为外部的信息(包括事与物)与自己的同样的,如很多小孩把洋娃娃认为和自己是一样的,都是有生命的。

人类整体上进化出自我意识,本质上就是这种意识量子的群体性“病态误判”。对感应信息出现误判,再到群体性误判意识形成抽象共识,即产生了人类认知。

前世记忆看来没存在的理由,那么宫前记忆呢?感觉可能性比较小,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有个别发育更快,很早就完成了存储功能的发育,但感觉那已经进化的不是人类了,基本上可能性很小。

大多其实是后天受其他信息影响产生的“记忆与感应的重叠”,我认为人类抽象意识就源自这种重叠误判。三五岁的孩子会把外界一些起事物视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正是这个发育阶段,人类整体在进化过程中也有过这段时期,是脱离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转折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