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文|趣味歷史學說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度,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流傳下來的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研究也是從未停止過,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參透我們古人的智慧。流失的民族文化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古文字的研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對於歷史我們仍然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好在除了這種非常學術的研究外,我們還有很多風俗文化傳承了下來。就像一個個成語典故,又或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俗語。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俗語的存在是一種我們國家非常獨特的文化,它是由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是他們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很大一部分都流傳到了現在,有些非常有道理,有些則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了。今天要說的就是古人也使我們現在很多農村老人常說的“不痴不聾,不做家翁”。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家翁”,顧名思義就是家裡老人的意思的唄,表面上理就是不痴呆耳朵不聾的人,不適合做長輩。這樣一看似乎特別沒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卻是指的對於家裡晚輩的錯失,長輩要懂得裝糊塗。我們現在有些時候勸解別人家的長輩不要生晚輩的氣,也會用到這句話。那麼大家覺得這句從很早以前就傳下來的俗語有道理嗎?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其實出自《資治通鑑》的第224卷:

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說是在唐朝的時候,一位名叫郭子儀的人能征善戰,多次帶領部下打敗叛軍,為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為了獎賞他,當時當皇帝的也就是唐代宗,他將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暖。雖然說娶到公主是一種榮耀,但這也表明這個家庭的夫妻生活肯定不會像尋常人家一樣自在,畢竟公主除了是他們家的媳婦以外,還是他們的主子。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所以在有一次,公主和郭暖兩人夫妻吵架的時候,郭暖因為生氣向公主說了幾句氣話後,公主就跑去向皇帝告狀了。畢竟公主嬌生慣養,平常誰敢惹公主生氣啊。郭子儀因為害怕公主和皇帝怪罪,就特意帶著郭暖去向皇帝請罪了。這也是非常無奈了,但是皇帝明顯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皇帝明確的表示,小輩夫妻兩人吵架,我們做長輩的就當個聾子好了,沒有必要在意小輩們的錯失。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這也就是“不痴不聾,不為家翁”這句話的來源,也就是說這句話本來說的意思其實只是唐代宗表示不予小輩計較的意思。只不過後來傳著傳著就有人誤會了而已,把夫妻兩吵架的錯失給擴大到了小輩全部的錯失,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了意見。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因為家裡要是有小輩真的做了什麼錯事的話,作為長輩當然不能裝聾作啞,教導晚輩遵紀守法,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任務。視若無睹的話,有些人只會一錯再錯,尤其是小孩子,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三觀,需要父母,需要身邊的人去影響,去教育。當然,如果是小夫妻普通的吵架,不涉及什麼道德或者法律問題的時候,長輩就不要多插手了,畢竟人家的家事。就像還有一句俗語所說“不痴不聾,不成姑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