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幻想交響曲》(1830)


柏遼茲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響曲》也許是浪漫主義音樂中最激進的一個例子。它的曲式和配器是革命性的,更重要的是用音樂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並且也是第一部完整的標題交響曲。而圍繞著作品描述性的標題故事,和作品本身一樣迷人。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1827年,一個由英國演員組成的劇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柏遼茲看完舞臺上的演出後,深深被折服,他覺得莎士比亞作品中顯示出的人類的洞察力、動人心魄的美和戲劇情節,遠遠超過了傳統法國戲劇中的那些有點。柏遼茲不僅被莎士比亞的作品所傾倒,他還愛上了劇團中的主要女演員——哈利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她扮演了《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柏遼茲一見到她就神魂顛倒,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情書,使這位小明星受到了驚嚇,斷然拒絕了他。柏遼茲是個非常敏感且想象力豐富的人,在遭到拒絕後,腦補了很多想法:絕望的情緒,黑暗的幻象以及可能的死亡,都成為這部不尋常的交響曲和其故事線索產生的因素。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幻想交響曲》有五個樂章,而不是通常的四個樂章,這一結構安排可能是柏遼茲受到莎士比亞戲劇運用五幕的形式所啟發。第一樂章和第五樂章在長度和材料上相互平衡;第二和第四樂章也是如此;慢板的第三樂章是作品的中心。這使得整部作品在結構上非常對稱。另一方面,柏遼茲創作了一個反覆出現的旋律作為統一五章作品的手段,它在整部交響曲中總共出現了八次。這個旋律被柏遼茲稱為“固定樂思”,它在故事中代表主人公的戀人,成為作曲家無法擺脫的東西,就像生活中的史密森那樣。“固定樂思”隨著主人公對戀人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著。有時對它的音高稍加改編,或是分配給不同的樂器演奏,不同的音色都代表了不同的情感。為了讓聽眾瞭解這些情感,柏遼茲為每章節準備了一份標題,為聽眾在欣賞時閱讀。它講述了一個沒有回報的愛情故事,圍繞著主人公企圖自殺,在夢境和想象中謀殺以及更可怕的復仇。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第一樂章:夢幻,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標題:一位年輕的音樂家,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夢中情人......第一樂章的主題便表現了這種憂鬱的冥想,它被一些快樂的時刻所打斷,發展成狂亂的激情、憤怒和嫉妒,並最終返回溫柔、淚水,以及宗教的安慰。

一段緩慢的引子“憂鬱的冥想”為夢中情人的首次出現做了準備,它是“固定樂思”的第一次出現。樂章是在類似“奏鳴曲—快板”的形式中展開。但“再現部”並沒有更多地反覆主部主題的“固定樂思”,而是對旋律進行了變形,反映出藝術家的悲痛和柔情。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第二樂章:舞會(Un bal)

標題:這位藝術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喧鬧的舞會上。

開頭是輕快的圓舞曲,但被突然闖入的“固定樂思”所打斷,這段熟悉的旋律現在變成圓舞曲的三拍子。而當圓舞曲返回時,兩架豎琴增加了華麗的伴奏。這章由“圓舞曲—固定樂思—圓舞曲”的順序構成了三部曲式。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第三樂章:田野景色(Scène aux champs)

標題:藝術家發現自己置身於傍晚的田野中,他聽到遠處傳來兩個牧人的笛聲......他想到他的 ,並希望不久將不再孤獨。

牧人之間的對話分別由一個英國管和一個雙簧管演奏,後者在後臺演奏,以產生遠距離回應的效果。固定樂思是在木管組中突然出現,暗示藝術家希望贏得他的戀人。但是,牧人的曲調在後面再次響起時,雙簧管不再回應。英國管孤獨地乞求之後,我們聽到的只是定音鼓奏出的遠方隆隆雷聲。對愛的呼喚在沒有回答。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Marche au supplice)

標題:在意識到他的愛得不到戀人的認可後,藝術家吞服了鴉片,由於劑量不足沒有致死,在昏睡中夢見許多可怕的景象。他夢見自己殺死了自己的戀人,被判死刑,奔赴斷頭臺。他目擊了對自己的行刑。

這段由於服藥而導致的噩夢,以藝術家被押往斷頭臺執行死刑的進行曲為中心。低音絃樂器堅定的節拍以及沉悶的大鼓表現了行進的步伐。而臨近結束時,單簧管再次奏出戀人的主題“固定樂思”,但很快被全樂隊演奏的一個極強的和絃突然打斷——斷頭臺的鍘刀落下了。我們在此曲中聽到柏遼茲如此生動寫實的配器,彷彿聽到了主人公的人頭落地之聲,畫面感非常強,這在音樂史上是一個空前的例子。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第五樂章:女巫夜宴之夢(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標題:藝術家在夢中看到自己在女巫的宴會上,被一群可怕的幽靈、巫師和妖怪所包圍,他們是為他的葬禮而來的。怪異的喧鬧、呻吟、狂笑,遠方的哭聲此起披伏。戀人的旋律又出現了,但是已經失去了高貴而優雅的氣質,變得低賤、淺薄和怪異。她的到來引起來一陣歡樂的喧囂,緊接著加入了可怕的狂歡。

在這個聲響龐大而怪異的末樂章中,柏遼茲創造了他個人對地獄的幻象。在通往地獄的道路上,一群女巫和妖魔鬼怪聚集在一起圍繞著藝術家起舞。絃樂、高音木管和吹奏滑音的圓號製造出恐怖的音響。緊接著一支高音單簧管開始吹奏“固定樂思”的可怕而滑稽的模仿,彷彿夢中情人此時穿著老女巫的醜陋袍子登場了。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而在全樂隊爆發歡樂的音樂來歡迎她之後,突然安靜了下來,接下來的是所有古典音樂中最大膽獨創的時刻之一。我們聽到了黑暗哥特式教堂裡的鐘聲。在這樣莊嚴的背景下,大號和大管演奏出中世紀教堂中的葬禮聖詠——“憤怒之日”。(這首聖詠經常出現在的電影中,用來表現死亡、恐怖和黑暗。電影《聖誕節前的噩夢(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與敵共枕(Sleep with the Enemy)》,甚至是美劇《美國恐怖故事》中都能聽到這段詭異的曲調。)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對於1830年12月5日首次聽到《幻想交響曲》的觀眾來說,整部作品是難以理解的:新的樂器、新的演奏效果、在不同的調上同時出現的旋律、非傳統的曲式。但是,它們都很有效果,整部交響曲聽起來就像是在看一部恐怖電影那樣,十足的畫面感。即便柏遼茲再也沒有創作其它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僅靠著一部浪漫主義的創新傑作而流芳百世。

音樂漫談34 | 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