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至上”,從看淡大學排行榜入手

破除“SCI至上”,從看淡大學排行榜入手

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SCI至上”是“唯論文”的典型表現,“唯論文”又是“唯帽子”的重要條件。因此,破除“SCI至上”頑疾,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破除“五唯”頑疾,解決教育與學術評價指揮棒問題的重要舉措和關鍵一步。

“SCI”只是一種科學學術論文引文索引的統計分類,其本身反映了不同類型、不同影響因子分區刊物的層次或等級,與所發表的論文的質量高低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但無必然性、確定性。因此,“SCI”等本身作為一種學術論文引文索引的工具沒有錯,能夠在“SCI”等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也是評價國內學者學術成果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其錯,錯在“SCI至上”。而這些一定程度上又與大學排行榜對SCI論文權重的過度重視有關。

眾所周知,造成高校“SCI至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追求大學排行榜中學校與學科排名的不斷遞升。這就造成了個別高校管理者不去真正關心大學實際現狀、需求和發展的潛力,而是緊緊盯著大學排行榜來制定政策與制度。為追求排名上升,自然而然地就把追求“SCI”論文的數量放在了辦學目標與科研考核的重要位置。

雖說,準確、科學的排行榜有利於宏觀管理與資源分配,也有利於家長及社會的評價與擇校等。但問題是,當前的各種世界大學排行榜都難以充分全面地反映世界各國和地區大學辦學實際情況,無論是國外影響較大的排行榜,還是國內一些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學排行榜,甚至有許多排行榜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炒作與商業行為。可以說,大學排行榜對“SCI至上”現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評價一所大學的辦學實力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作為大學的核心與本質——人才培養的質量很難用簡單的幾個指標進行測量並反映。用世界上一些所謂頂尖刊物(SCI/SSCI/EI等)所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獲國際大獎(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等)、經費(尤其是科研經費)、入學率、畢業率、師生比等數量指標來簡單的將全球知名大學劃分等級與名次,無疑不夠全面。況且,世界大學排行榜主要體現了英美研究型大學的理想類型與研究範式。世界其他一流大學的悠久傳統與鮮明特色、優勢往往可能在這些排名中被忽視。在大學排行榜影響之下,高校之間可能越來越趨同,多樣性的學術傳統與文化逐漸齊一化,不同辦學模式與特色、不同學術範式和學派之間的差異可能逐漸消失。

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其獨特的構成,有其成就,有其短板,如果全部被轉化為數字,真正的大學也就不存在了。潘懋元先生一再告誡大家:“一流大學不是大學排行榜‘排’出來的!大學不應圍著‘排行榜’轉。”因此,全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和高校管理者應抵制、摒棄國內外各種大學排行榜的不良影響,支持高校特色發展、科學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