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浅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矩和公义永存

前言:该片讲述了当年名震京城一方的顽主六爷被时代所抛弃,现在孤身一人跟他的几个老哥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儿子晓波得罪了人被私扣了,为了救出儿子,他与老哥儿们狠狠地教训了他们,是一部亲情兄弟情交织的影片。

2016年1月,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手艺恩共同开展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揭晓,该片获评2015年度最受欢迎国产片。

《老炮儿》反映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同时说明社会在发展,人的想法也要跟着进步,但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公义永远存在。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这部电影里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情怀。在我看来,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公义和爱必当永存。这部影片可以从两代老炮儿及父子情深两条线来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浅析引发我们我们对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的思考。

01,两代“老炮儿”,看时代变迁

《老炮儿》浅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矩和公义永存

在北京,经常游手好闲,惹事生非,四处打架进局子的这么一类人俗称老炮儿,相关的治安处也就成了“炮儿局”,张学军和小飞,是两个时代的人,但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顽主,街头混混,只不过一个玩鸟,一个玩车。按理说这两个人要是有了冲突,结果无外乎就是两帮人打个你死我活,拉帮结伙一起进局子吃牢饭,而张学军和小飞这一老一小差了将近40年的顽主,在处事方式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小飞做事完全凭自己的性子,喜欢打架惹事,更因为有个有权势的爹而为所欲为,毫无节制;张学军虽然也爱打架动手,但动手之前先问清缘由,出手有度,不牵连无辜,不连累兄弟。同样都是顽主,不同的时代赋予这两代顽主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官二代小飞在没有认识张学军之前不相信小说中的故事,认识以后相信并且深受张学军的感染,这些充分证明了小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棍流氓,而是身边缺少做事风格像张学军这样的人,这并不是说张学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至少有了张学军这样的人,会让小飞在社会上至少做个不危害社会的人。

《老炮儿》浅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矩和公义永存

不同的年代,让两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学军、闷三儿、话匣子和灯罩儿这些人只要有有吃有喝,就能把日子过得自在逍遥,一人一辆自行车走骑遍北京的各个角落,看的是悠然的风景;以小飞为首的飞车党从小就是衣食富足,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在外惹事后又有父母替他们解决,每日夜晚在北京大路上挥金狂飙,看的是繁华的灯火。欲念越强,贪念愈烈,这是人性中无法掩埋的黑暗。

在我看来,过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传统工业讲究以质量为先,人与人之间讲信义,守礼义;到了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理念崛起,却在思想文化方面不思提高,诚意少了,欺骗多了,甚至践踏道德底线的屡屡发生。

02,望子成龙,看父子情深

《老炮儿》中的父子情是在不断的争斗和矛盾升级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的,晓波对父亲的恶劣态度在开始如迷雾般遮住了观众的双眼,其实晓波不是对父亲不孝顺,应该是是一种逆反心理。在最初小飞与晓波间的矛盾中,小飞被救回家后与父亲的种种恶语归根到底都是处于一个理由:他认为父亲处处都是理,而他更是用自己那套陈旧的理念限制了自己。是的,家,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能容纳分歧,互相理解的温馨角落,张学军教育儿子的方式必定弊大于利,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但晓波还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从梅姨那里得知了父亲为救自己把房子卖掉的举动后,导演给了晓波一个吃面时候停顿的数秒特写镜头,他心里也清楚,父亲对自己的爱,无可替代。

《老炮儿》浅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矩和公义永存

当小飞的父亲和党羽出现在胡同中并打伤张学军和晓波后,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说到这里,笔者认为这里正是这部电影原创剧本的点睛之笔。看似由飞车党之争的一件小事引起,在前面送袋子的伏笔中安插进来的预示冲突,不仅让矛盾合理地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也让这部电影从街头斗殴的热血江湖层面上升到了公理正义,为民除害的高度,串联起小飞的人物背景,其父的权势地位,让电影在无形中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过渡。张学军得绝症的剧情转变和小飞父亲的外部矛盾瞬间将电影的内外矛盾上升到最高级,迫使人物或说剧情合理的进展让张学军做出了必然选择:写举报信并与小飞父亲打架,以老北京约架的方式了结这段恩怨。

在我看来,小飞和张学军遭此大难后感情更加深厚,两者互相理解,彼此的爱,无可替代,在此,父子情的纠葛划下完美句号。

03,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就像张学军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人不讲规矩,那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也贯穿了我的心。

《老炮儿》浅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矩和公义永存

因为我发现,我们已经越来越适应一个规矩和约束越来越少的世界了,当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平日聊天的笑谈,当奇闻逸事遍布新闻报纸人们却已司空见惯,当传统礼法渐渐消失而遭到人们的抛弃,当道德良知成为了贪官污吏的绊脚石,我们已经越来越接受和习惯了,甚至我们自己也渐渐被同化。

而电影中的这句话却如急刹车一般点醒了观众,让我们明白,无论在任何时代,规矩绝对不能没有,否则世界将成为地狱。

自然,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规矩和法律制度,我们也不可能用张学军那个年代的规矩来衡量现在,反之亦然。关于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电影在片尾曲响起后的画面中已经给了我们一部分答案。

晓波真听取了父亲的话开了一家小型酒吧,而名字还就真叫“聚义厅”了,当一个问路者稍带不敬的语气问路时,给张学军送信的小哥儿模仿张学军的语气回应后,这个颇有二代“张学军”的小哥儿立刻被晓波叫了下来,晓波用文明礼貌的语气回复了问路者,对方也以谢还之。

这就是这个时代应该讲的规矩:与人为善,淡然度日,做好自己,脚踏实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