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看著家裡可愛的寶寶,爸爸媽媽們喜歡在抖音、西瓜視頻、美拍等視頻裡面發佈孩子的生活動態,而最廣泛發佈生活動態的是在朋友圈。可古人若想曬兒女,除了和親朋誇耀,他們怎麼辦呢?他們的方法更深遠更長久,他們比拼才氣,通過文采記錄兒女,流傳千年。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古人筆下的小兒女形象!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愛子亦責子

陶淵明《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卻無一類父。大兒子阿舒16歲了,非常懶惰。二兒子阿宣不喜歡學習,三兒四兒十三歲了,卻不識六和七。小兒子九歲了只知道尋找栗子和梨。對於此詩,唐代杜甫認為陶淵明是在責備孩子們不思長進。宋代黃庭堅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是自責,卻責備中帶著詼諧,帶著父親的期冀與關懷。老鴨更認同黃庭堅的說法,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他不會真憤怒自己的孩子們不思長進,而是責備中帶著濃濃的關懷,為孩子們成長憂慮。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辛棄疾《最高樓·吾衰矣》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當代社會滋生了很多“富二代”不管富裕與否,家長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們,為孩子奮鬥終身。孩子呢,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啃老族,在古代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此詞罵兒子罵得很過癮。

辛棄疾的兒子不想讓老爸退休,想著讓父親做官再大一些,多置些田產。辛棄疾表明自己的立場,他以穆生、陶淵明為榜樣,不與他人為伍。而且明確告訴孩子,不僅我要退休,退休後的生活我也安排好了,休憩舊園子,取名“佚老”。並告訴孩子們,田地千年會換無數主人,誰能保障擁有一輩子、幾輩子?警告孩子,不要再多說了,“我意已決”。辛棄疾的豪邁比我們想象中更要堅決,一種“老子就要退休”的堅決。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父親們對於男孩子有期望、有擔憂、有責備,那麼古代的父親對女兒如何呢,我們也來看看。

濃濃父女情

韋應物《送楊氏女》

永日方慼慼,出行復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託令門,任恤庶無尤。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居閒始自遣,臨感忽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對於韋應物,名氣不如元稹,人品卻高出元稹太多。元稹把愛情寫得非常偉大,轉身卻娶妻納妾。韋應物年少狂放,後來浪子回頭,妻子元氏過世後,未再續絃。

韋應物有兩個女兒,妻子早喪,待長女出嫁時,韋應物諄諄教誨,身兼母職,對女兒的關懷躍然紙上。長女離開後,與小女兒相視痛哭,一番老父親愛女之情躍然紙上。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關於“退休”問題,與辛棄疾不同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中年得女金鑾子,他在《金鑾子晬日》中寫道,“若無夭折患,則有婚嫁牽。使我歸山計,應遲十五年。”為了女兒,要繼續努力,不停的奮鬥。可惜天不假年,金鑾子三歲而卒,後又得一女,名為阿羅。白居易感嘆阿羅年幼,自己年邁,《吾雛·吾雛字阿羅》:“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阿羅結婚生女後,白居易為外孫女賦詩,《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對女兒的愛延續到對外孫女的身上,一種愛的傳承。

古代文人大家對待兒女的態度,盡在詩詞中

若說愛女,我們不得不提左思的《嬌女詩》。左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名惠芳,小女兒名紈素。左思截取兩個女兒的生活片段,給讀者視覺上的衝擊,使兩個少女躍然紙上。小女兒嬌憨可愛,大女兒矜持愛美,“從容好趙舞,延袖象飛翮。上下弦柱際,文史輒卷襞。“卻又稚氣未脫,“瞥聞當與杖,掩淚俱向壁。”惠芳聽到要責罰她,就哭了。真要責罰嗎?不是,嚇唬嚇她呢。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常見?寫得真切而逸趣橫生,彷彿給兩個女兒拍了好多張生活照片。

古人對待兒子笑罵言談,愛子則責子,讓兒子有一種承擔的責任。愛女兒則是為其遠慮,看女兒各種好,恨不得把千般寵愛都給女兒,從而多了一份沉重的牽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