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2018年3月27日的香山還有些微寒,來自臺灣的陳智博老師作為農業專家參加了良知食品工程的內部研討會,那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天可能改寫了後面所有的故事,那時的良店,還只是一個萌芽在一小撮人心中的構想……

當陳老師聽到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農業實體經濟場景,應用於農業溯源和社群貢獻資產化,從而實現食品工程的“良幣驅逐劣幣”正向循環模式,按捺著心中澎湃的熱潮,他靜默了良久,終於說出了一句話:

天,亮了!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這一天,距離陳老師經歷信仰破碎、好友離世,發誓尋找安全健康有機農業之路的使命的那一日,已經隔了38年。


1痛失摯友 對化學農業從熱愛到質疑

“那時候哪喜歡農業啊,大學就想當個醫生,治病救人,懸壺濟世,沒想到幾分之差,從醫學調到農業,能怎麼辦,命運給的,只能接著。”陳智博老師是來自臺灣的有機農業技術專家,從事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已經38年。提起與農業的結緣,陳老師有點啼笑皆非。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陳智博老師


少年的心思總單純而執著,面對主攻的專業科學現代化農業化學,他堅信只要順著這個方向研究下去,就一定能造福人類。“那個時候化學農業對我們來說就是神話,跟著走總不會錯的。”

但神話似乎就是被用來打破的。

“我和朋友即使畢業後,也一直沒停止研究化學農業,朋友甚至用自己的專業進行花卉種植。那一天,他剛為心愛的玫瑰打好農藥,卻突然病發,倒在了他摯愛的玫瑰花園裡,雖然當時搶救了過來,但半年不到就死於肝硬化,醫生公佈的病情起因,就是農藥中毒。”提起過往,陳老師仍難掩悲傷之色。


剛聽到這個消息,震驚,悲痛,失望,後怕……一系列情緒向陳老師襲來。他們如此相信科學,但好友卻死在了他們最深信不疑的化學農業上,

這樣的化學農業配說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嗎?

“這件事引起了我對化學農業強烈的質疑,化學農藥帶來的傷害遠遠超出我們的預估,於是我開始潛心研究安全農業操作模式。”


2從化學轉向有機 在嚴苛中探索進步

既然化學農業生產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那麼尋找一條新的出路顯然刻不容緩。

“那個時候一想到,還有這麼多人被化學農業矇在鼓裡,我就一刻也不敢停下探索新道路的步伐。”陳老師開始努力用科學的方法尋求一種安全食品科學解決方案。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剛開始並不知道該從哪裡做起,陳老師就尋找國外可供借鑑的方法,比如,起源於歐洲版的“生物動力系統”,日本版的“自然農業農法”,再到德國的“有機農業農法”,還考察了美國的農業機械操作……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結果陳老師發現,幾乎全是使用大量化學物質與大型機械設備進行工業模式的農作系統。“原本以為歐洲版的有機農業農法就是食品安全的春天,結果後來發現真相併沒有如此美好。

陳老師於是自己開始了對有機農業的研究,從花卉種植上,研究生物系統,深度開發發酵技術,催花技術,反季節技術等,並取得不小的成就。


3從臺灣到大陸18年 在碰壁中探索出路

2000年,陳老師舉家到青島落戶。原本以為只要把臺灣的技術運用到大陸的農業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沒想到許多操作方式和原材料,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再加上政策,管理的極大差異與價值觀的衝突,讓陳老師屢屢受挫。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當時為了做實驗,花錢跟流水一樣,有一段時間,家裡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 看著太太跟自己奔波受苦,陳老師心理覺得特別不是滋味,但太太卻反過來安慰他,“這是為了後代子孫好的事,應該做下去。”

“我太太真的幫了我很多,她是地道的美食家,我負責種植養殖,她負責下廚,為了能達到她的標準,我那段時間簡直絞盡腦汁。”提起太太陳老師帶著幾分笑意。有一次陳老師用雞做實驗,餵雞喝自制的酸奶,營養飼料,飼養了8個月,為了研究雞在怎樣的冷凍條件下,可以保持細胞活性。


陳智博:38年有機農業“愛恨情仇” 只為一個最樸素的理想……



在養雞過程中,陳老師也遭受不少質疑的聲音。“折騰什麼?喂肥了賣錢就行了,你這雞吃的比人都好,圖什麼?” 但陳老師不這樣想,“雖然我太太沒學過畜牧業,但是她常說,要把有生命的東西當孩子養,用愛培養出來的東西,味道才會好,才更有營養。

後來陳老師把雞宰殺後,分成4份,經過-60°C瞬凍,-18°C存儲起來。4個月之後兩個人把第一份雞拿出來,用做鮮雞的做法熬湯,沒想到味道是一樣的好,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錯覺,6個月後,給完全不知情的吃貨朋友吃,沒想到對食材特別挑剔的他也完全沒嚐出來,以為就是剛宰殺的雞,“我和太太當時興奮的簡直要跳起來,這證明實驗成功了,鮮凍技術不會把細胞膜刺破,讓營養流失。


隨著研究的深入,陳老師開始了從微生物、動物、植物與人類的生命關係出發的農業——生命農業。採用牛奶等複合營養液體智能發酵技術,全過程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和抗生素,也不食用任何轉基因物種,有效的完成了病、蟲、草、肥、水、氣、光、熱八大農作物管理細節,讓農業實現真正的有機,讓食品迴歸安全。

生命農業的使命就是恢復起初的美好,就是讓現在被汙染很嚴重的環境,怎麼樣用仿生態科學的方式能夠在整個種植養殖的過程中,恢復自然最初始美好的狀態。”

4制定良店標準 用標準衡量良知

“一直以來我都看見世界和平在中國崛起,而糧食安全生產成為首當其衝的第一要務,解決缺糧饑荒和吃得飽的饑荒(平衡營養的缺乏),就成為當務之急的核心目標。

恰在這個時候,良知食品工程的示範項目——良店誕生了。陳老師接受邀請,成為良店的供應商評審專業委員會主席。

為了給良店制定標準,陳老師修改了幾十個版本,思考琢磨出來一個生產者自我評量的標準過程!

“這個標準可以幫助我們大家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基礎上,由生產者自己描述自己選擇實際操作起來的方式方法流程路線圖!這個基礎確認之後,後續工作就會變得非常容易進行下去了!”

良店標準

全生產環節有機性,0化學農藥、0化肥、0抗生素,加工過程0添加。

供應商遴選流程

1供應商填寫申請表

2供應商提供資質

3產品送樣備案

4現場稽核

5專家評審

6上線公測

7正式上線

PS:如出現產品備案和現場稽核取樣的樣品送往第三方檢測不合格,則供應商申請被駁回。

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的檢測,是基礎的、必要的環節之一。我們還會派出神秘客購買食材,一旦發現檢驗不合格,我們會馬上駁回申請,即使已經入駐的供應商,也會被下架。”一談起良店標準,陳老師的表情嚴肅而認真:“0農殘、0化學農藥、0添加,看似是非常嚴苛的標準,其實只不過是還原世界最初的樣子,還原食材最初的樣子,還原人心最初的樣子!這,是我們最樸素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