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祭祀活動

傢俱作為房屋中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用品,起源很早,傳說神農氏發明了席、床、茵褥,大禹制屏風,周公做簾,從古人由席地變為垂足的起居方式演變來看,與之相適應的傳統傢俱經歷了從低型到高型的轉變。供案作為一種因祭祀禮儀而生的傳統傢俱,其造型與功能的變遷與社會生活、祭祀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即使如今供案的禮儀功能不斷淡化為裝飾功能,其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仍值得我們去探究。

供案與祭祀文化相伴而生

中式傳統傢俱中一般几案並稱,泛指長條形的桌子,承擔的主要是修身養性的文化功能,如擺放陳設的條案、讀書寫字的書案等,而以腿足在面沿四角為外形特色的桌,其實是由几案的造型及功能升級而來,成為了日常飲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几案中的供案,主要滿足禮敬祖先牌位或神靈塑像的供奉儀式需要,

可以說是地位最超然的中式傢俱,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神聖、莊重和嚴肅的祭祀禮儀是必須滿懷虔誠、敬重的心態去對待的信仰儀式。

1、“萬物有靈”,祖先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禮記·禮運》有言:“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

中國古人崇尚自然,在“萬物有靈”的觀念基礎上衍生了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成為重視血緣關係的宗法禮制,強調“家文化”的延續、傳承,在民間信仰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從漢字的構造來看,“祭”“祀”等含示部的漢字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供案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通過分析示部字形、考究其字源指出,信奉天地鬼神的古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既能澤被、造福後代,又能秉承天意降禍子孫於是在居所中設立供案供奉祖先的牌位,為祈求祖先保佑,降福免災,在牌位前的供桌上以香火、鮮花、美酒、水果、菜餚等祭品進行祭祀。

由此可見,支配祭祀文化的理論基石之一就是祖先崇拜。供案又被稱為香案、祭案,作為敬供先人的祭祀專用傢俱融入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最早的供案是什麼樣子的?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成語典故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所謂“俎”就是指砧板。其實,“俎”是可以上溯至夏朝之前的几案雛形,為四隻矮足向內收進支撐俎面的造型,

大多用於切牲畜及陳列肉品,以祭祀神靈和祖先。

一直到周代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案的名稱,案面較寬,可以用於日常飲食之中。正如後世几案並稱,與俎相配的禮器為“禁”,是在祭祀時放置樽、豆等酒禮器及祭祀用品的長方體櫃檯。這種禁、俎相配的祭祀陳設格局一直到戰國時期都依然盛行,俎可看作最早的供案形式。

3、俎的造型、材質不斷推陳出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類型的俎不斷出現。

《辭源》記載:“俎,禮器,古祭祀燕享,用以薦牲者,以木為器而漆飾之。”

其實,從有虞氏的“梡俎”、夏朝的“嶡俎”、商朝的“椇俎”到周朝的“房俎”,不僅在造型上有了新增棖距結構、四腿彎曲、外八字結構等改變,材質方面也從木器、青銅器變成了以漆器為主,種類和樣式不斷增多。總體來看,雖然外形各異,俎的長短尺寸和裝飾始終變化不大,看上去普遍簡樸而又不失華麗。以漆俎為例,從考古發掘出的文物來看,

一般兩端赤紅,中間為黑漆髹飾,符合古人的審美觀。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供案與祭祀文化在變革中共同發展

漢代各種几案類型不斷豐富,甚至出現了輕巧靈便的食案,促進了室內傢俱功能的適應性細緻分類。由於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的傳入和盛行等多方面的影響,

傳統習俗受到極大的衝擊,祖先崇拜的信仰、席地坐臥的起居都在逐漸改變。而到了我國曆史上前所未有民族大融合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祀用的禮俎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被現代意義上的供案所取代。

1、本土化的佛教祭祀促成供案應運而生

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75年)遣使自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在洛陽興建白馬寺完成傳譯佛典《四十二章經》,是公認的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之始。由於歷代官方的推廣、打壓及改造,佛教在迅速的傳播過程中,其教義與道教、儒家思想交叉融合,共同構成古代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

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地佛教寺院香火興旺,同時佛教禮儀得以融入民間的祭祀活動,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等外來神佛不斷本土化,也成為了人們祭祀祈福的對象。

寺廟舉行佛禮多用供案、供桌,而在建築方面,鬥供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室內空間,傳統傢俱的高度逐漸升高,於是供案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了矮小的俎,成為用於禮儀、祭祀場合,如寺廟、宗祠、家祠、房屋正堂等處,專門供奉神佛、祭祀祖先的傢俱。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佛堂香案

2、佛教文化為供案形制“添新妝”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傢俱整體形制由低矮型不斷增高的轉變階段,供案作為廣泛陳列於佛教寺院的祭祀陳設器具,高度尺寸更是隨之攀升,四足間有或曲或直的橫棖相連,平面板兩端出現翹頭或卷簷,有了壺門結構,但總體而言仍然保持著簡單的造型和較小的體積。

這一時期的供案上的陳設一般有經皮、佛具,其形式結構和裝飾也出現了佛教特色,如造型上模彷彿座下部內收的束腰結構,裝飾上雕繪蘊含佛教教義的蓮花紋、卷草紋、飛天紋、火焰紋、忍冬紋等。供案的這一次變革不僅使其式樣、功能定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祭祀禮儀綿延至今。

唐代以後供案的流行與完善進程

除了祭祖敬神,每逢佳節時令所對應的民風民俗活動,也是我國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夕、元宵、端午、重陽等節日早在漢代就已經興起,到唐代就有了闔家團聚共賞圓月的中秋佳節,而至此以後,重大節日幾乎不再有變化。

這些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包羅萬象,如在除夕夜敬祭宗祠,中秋節祭月等不同場合的儀式中,無論是祈求祖宗保佑,還是求神拜佛,供案都是世人與天地、祖先、神佛等“靈體”進行精神對接的重要媒介,家家戶戶必備,人們通過對供案上供奉的對象上香致禮,表達尊敬與虔誠之意。同時,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供案形制不斷完善,並臻於成熟。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1、宋元古人愛用的典型供案形制

在宋代,人們已經習慣了垂足而坐的起居形式,高足傢俱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傢俱種類和形式的豐富多元,專用傢俱的細分更加完善,如出現了彈琴用的琴案,對弈用的棋案,擺設花卉盆景的高花幾等。自此,桌與案除了形制上的不同,功能性上更趨於分野。

桌與飲食文化聯繫緊密,以實用功能為主,而案的實用性不斷弱化,陳設功能的增強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較高,供案尤其是案中翹楚。宋代典型的供案形制有兩種,一是兩側有翹頭的供案即翹頭案,原本是為書案所設計的造型結構,可避免卷冊打開或放置在邊上時滾落於地,此時普遍用於祭祀與供奉祖先;二是在供案表面統一鋪設紅色或黃色的布料,上面飾以圖案,以示莊重的儀式感。而元代的供案出現了羅鍋棖和霸王棖兩種新型結構,相比單一的直棖,既美觀又穩固。

2、明清時期的供案結構成熟,裝飾精美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人的坐式到宋代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大變革,與此同時,傳統傢俱由低型向高型發展在宋代也已經大致趨於定型。再經過兩宋和元代的發展,明清時期是中式傢俱發展的鼎盛階段,在造型、材質、結構以及適應日常起居所需的專用陳設格局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

明清時期的供案體積較大,主要有平頭案、翹頭案和卷書案等造型和雕飾均更加複雜精美的類型。制案木材則多選用鐵力木和花梨木等堅硬穩定、花紋美麗的珍貴木料,無需彩繪裝飾也十分美觀。同時,這些材料可以製作出精巧的榫卯,雕刻出多變的線條和紋路,實現了裝飾與結構的完美統一。尤其到了清朝,供案的裝飾更是以繁複多彩為美,漆雕之上再飾以描金、陶瓷、琺琅、象牙、螺鈿等精美工藝,絢麗至極,美不勝收。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居家供案

總結

供案是一種極具古典魅力的中式傳統傢俱,從最初在祭祀禮儀中敬呈珍貴肉食的“俎”演變而來,無論形體如何變化,這種承載被供奉對象的傢俱,地位始終高高在上。以傳統的家居佈局為例,中堂擺放傢俱總是以供案為中心,其次才是八仙桌、太師椅等,以便承擔一個家庭的祭祀和待客禮儀。

祭祀專用的供案融入現代家居,一般放置於平層套房的廳堂正中依牆處。從功能性來看,家中的供案比較常見的是供奉福祿壽三星,以祈求闔家幸福安康;或陳列盆景、插花、工藝品等清供,體現主人的文玩雅趣。從傢俱陳設的角度來說,供案流暢、簡約的造型線條,有助於讓室內空間變得靈動。總而言之,供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炎黃子孫不忘根本、團結和睦、嚮往美好的積極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傢俱》

2、《供案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探究》

3、《試從示字部看我國古代祭祀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