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 ,即112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

國破家亡,奸人當道,箇中愁苦,只能用曲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詞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協)而作。

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議論風生,直抒性情 ,寫得既有情韻 ,又富理趣 ,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

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

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 ,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此詞當為作者於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貶徙橫州途中所作。詞中描寫了泊舟之地——瀟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獨倚船桅的悽清心緒。

全詞滲透著楚騷情韻,通篇寫景寄情,情景交融,運筆細膩,意境幽深,委婉蘊藉,韻味無窮。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 、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此詞寫夏日傍晚,陣雨已過、月亮升起後樓外樓內的景象,幾乎句句寫景,而情盡寓其中。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陸游四十八歲時,撤去夔州通判的職務,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撿法官。那年正月,從夔州赴宣撫使司所在地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二月途經果州(今四川省南充)而寫下了此首詞。

這首詞上片以寫景起而以抒情結,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寫景結。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詞,當作於李之儀居今當塗期間的某年春天。

凌歊臺,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離宮於此。凌歊臺並不很高(據《太平寰宇記》載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圍平曠,才望得很遠。這首詞就是登此臺遠望之所得。

目的在借景發揮,借登凌歊臺以抒發內心的感慨。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

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遊,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遊賞之樂。

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後,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並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此詞是陳與義在建炎三年(1129 )所作,這一年,陳與義流寓湖南、湖北一帶;

這首《臨江仙》所反映的是國家遭受兵亂時節,作者在端午節憑弔屈原,舊懷傷時,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透露了在節日中的感傷必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 ,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是一首思婦詞。開頭從思婦的心中對遊子的責難寫起,強調了遊子出行之遠,也蘊含了思婦的憂怨深情。春天的歡樂,良人遠遊思婦,也情不自禁地享受大好春光。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臨江仙·佳人》是描寫了月夜下少婦的情態的。詞一開頭就寫出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的人。

作者將佳人活動安排於月夜之中 ,人物與景物交融 、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語言突出 ,流暢而雋快 ,切合《臨江仙》曲牌的調性特點。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趙長卿是宋朝宗室,詞中寫的是鄉思。“靖康”之變後 ,北宋亡於金人,宗室紛紛南遷 ,定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一帶。

有人苟安一隅,整日歌舞昇平,醉生夢死。有人不忘故國,時時通過詩詞抒發懷念故國之情,表達收復失地的願望。這首詞很可能是在這樣的有景下寫成的。

詞人不說他的胸中離情萬種,而只是通過景物的渲染 ,來賦諸讀的視覺或聽覺,讓你去體會,去品味。這就叫做含蓄雋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語,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詞通過對京華元夕的著意描繪,抒寫自己當時的情懷。上片寫都城元夜的繁華熱鬧,燈火通明如白晝。下片抒寫“江南憔悴客”懶步芳塵,不願追歡逐樂,而因酒入夢的幽獨心情。

“窗月尋人”,意境優美,餘意不盡。

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坐罪,罷秀川假守之職。政和五年冬,待罪於河南杞縣旅舍,家計落拓,窮愁潦倒。《臨江仙·都城元夕》即寫於詞人羈旅河南之時。

這首詞上片寫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寫現實中羈旅窮愁,無法排遣的一種無奈心情。上片虛寫,下片實寫;一虛一實,虛為賓,實為主。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這首《臨江仙》以禪語入詞,通篇說理,貴在理趣之通脫,有一種虛空之美。

上片以形象描寫來闡釋佛家教義 。過片以後徑直大發議論 ,文意一跌,別起波瀾。試圖從佛家的經義中求得精神的解脫,這就是作者此詞所表述的意蘊。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此詞約作于靖康之變後十四年。詞中在對離情別緒的抒寫中,寄寓了沉痛的家國淪落之感,是一曲深沉的時代哀歌。

作者在個人身世中寄託亡國之悲,集中描寫一場巨大的事變對一個普通家庭的毀滅以及當事者在這場災難中產生的心靈感受,反映了整個時代的大悲劇,這就大大地開拓了詞境,賦予它廣闊的社會現實意義。

《臨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風光杏花香,流雲水散各西東。

《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

格式:

1. 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 和凝 :海棠香老春江晚

2.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張泌 :煙消湘渚秋江靜

3.雙調五十八字,前段五句四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 牛希濟 :柳帶搖風漢水濱

4.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南唐)李煜 :庭空客散人歸後

5.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六句、三平韻 顧夐 :碧染長空池似鏡

6.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徐昌圖 :飲散離亭西去

7.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向子諲 :新月低垂簾額

8. 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賀鑄 :巧剪合歡羅勝子

9.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晏幾道 :東野亡來無麗句

10. 雙調五十九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馮延巳 :冷紅飄起桃花片

11.雙調五十九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王觀 :別浦相逢何草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