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 ,即112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协)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 ,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 ,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此词当为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贬徙横州途中所作。词中描写了泊舟之地——潇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独倚船桅的凄清心绪。

全词渗透着楚骚情韵,通篇写景寄情,情景交融,运笔细腻,意境幽深,委婉蕴藉,韵味无穷。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 、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陆游四十八岁时,撤去夔州通判的职务,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捡法官。那年正月,从夔州赴宣抚使司所在地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二月途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而写下了此首词。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结,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写景结。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

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 )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 ,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是一首思妇词。开头从思妇的心中对游子的责难写起,强调了游子出行之远,也蕴含了思妇的忧怨深情。春天的欢乐,良人远游思妇,也情不自禁地享受大好春光。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临江仙·佳人》是描写了月夜下少妇的情态的。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

作者将佳人活动安排于月夜之中 ,人物与景物交融 、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语言突出 ,流畅而隽快 ,切合《临江仙》曲牌的调性特点。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赵长卿是宋朝宗室,词中写的是乡思。“靖康”之变后 ,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 ,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

有人苟安一隅,整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有人不忘故国,时时通过诗词抒发怀念故国之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这首词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有景下写成的。

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 ,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词通过对京华元夕的着意描绘,抒写自己当时的情怀。上片写都城元夜的繁华热闹,灯火通明如白昼。下片抒写“江南憔悴客”懒步芳尘,不愿追欢逐乐,而因酒入梦的幽独心情。

“窗月寻人”,意境优美,余意不尽。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假守之职。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这首《临江仙》以禅语入词,通篇说理,贵在理趣之通脱,有一种虚空之美。

上片以形象描写来阐释佛家教义 。过片以后径直大发议论 ,文意一跌,别起波澜。试图从佛家的经义中求得精神的解脱,这就是作者此词所表述的意蕴。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词中在对离情别绪的抒写中,寄寓了沉痛的家国沦落之感,是一曲深沉的时代哀歌。

作者在个人身世中寄托亡国之悲,集中描写一场巨大的事变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毁灭以及当事者在这场灾难中产生的心灵感受,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大悲剧,这就大大地开拓了词境,赋予它广阔的社会现实意义。

《临江仙》十六首之二。 三月风光杏花香,流云水散各西东。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格式:

1.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和凝 :海棠香老春江晚

2.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张泌 :烟消湘渚秋江静

3.双调五十八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牛希济 :柳带摇风汉水滨

4.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南唐)李煜 :庭空客散人归后

5.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顾夐 :碧染长空池似镜

6.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

7.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向子諲 :新月低垂帘额

8.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贺铸 :巧剪合欢罗胜子

9.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晏几道 :东野亡来无丽句

10. 双调五十九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冯延巳 :冷红飘起桃花片

11.双调五十九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王观 :别浦相逢何草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