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嗎?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學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嗎?

隨著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利用智能技術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包括智能學習和互動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工智能幼教來了,它正在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給幼兒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預計2020年,全球教育行業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人民幣;AI+教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7萬億人民幣,並將在將來一段時間中佔據更大的比重,產業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至今全球人工智能教育企業總數近3000家,其中美國企業數量最多,超1000家;中國則已排名第二,發展到了超600家的規模。澳大利亞的在線人工智能化教育系統有超過400家大學的教員使用;印度的知名自適應教育平臺已有超600萬的用戶。

學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嗎?

那麼,人工智能+學前教育能適應國內的教育環境嗎?那得先從學前教育的現實情況說起。

在國內公辦幼兒園稀缺,無法適應適齡幼兒數量增長態勢,為解決幼兒教育資源緊缺問題,政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幼兒教育領域,民辦幼兒園大量增生,特別是2015年“二胎”的政策實施以來,民辦幼兒園數量更持續猛增。一方面,我國幼兒園教育長期缺乏權威、統一的法律規範,另一方面,民辦幼兒園的增長迅猛,導致主管行政部門無力對民辦幼兒園進行有效的引導、管理和監督,加之民辦幼兒園自負盈虧的模式,民間資本的“商業性”、“逐利性”被激化、放大。民辦幼兒園舉辦者、管理者為追求更多盈利,更重視幼兒園場地、設施、外在形象等硬件實力,以收取高額學費,但在師資引進、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等軟實力環節卻缺少應有的投入和重視,幼兒園的核心目的“教育”被嚴重疏忽,這致使民辦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專業領地,卻並不專業。

根據教育部在2018年發佈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6.67萬所,比上年增加1.17萬所,增長4.60%。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56.42萬人,比上年增加56.28萬人,增長1.22%。2018年入園費用2300億元,增長9.5%。幼兒園教職工453.15萬人,比上年增加33.86萬人,增長8.08%;專任教師258.14萬人,比上年增加14.92萬人,增長6.14%。

2019年的全國數據還沒有統計出來,但根據日前河南省發佈的《2019年河南省教育發展事業統計公報》2019年,河南省共有幼兒園2.32萬所,比2018年增加1100所。其中普惠性幼兒園1.37萬所,覆蓋率65.26%。統計顯示,全省入園幼兒125.34萬人,在園幼兒430.87萬人,學前教育入園率89.50%,比2018年增加1.37%。

從河南省的數據來預測全國,2019年全國學前教育從幼兒園數量到入園人數都應該是增加的。數量增加了,但是以前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在法律法規上,依《教育法》,我國教育體系包括幼兒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初、中等教育對應有《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法》,而幼兒園教育只有國家教育委員頒發的《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及衛生部頒發的《託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範》、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幼兒園收費管理條例》等部委規章,沒有全國性法律規範。

在師資力量上,我國《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比為1∶5至1∶7。然而,從2018年的大致情況來看,我國教職工幼兒比約僅為1∶12,若要達到1∶7的要求,需新增幼教職工228.8萬人,而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每年培養的學生人數不足35萬。

在課程與教學上,部分幼兒教師教學課程隨意性大,課程設置不科學,幼兒個別學習受忽視。小學化教學嚴重。幼兒教學偏向傳授和技能訓練,忽視幼兒社會性、情商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這些問題始終影響著國內學前教育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務之急。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工智能+學前教育的結合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優方案。

學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嗎?

在智能教育環境上:利用普適計算技術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基於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智能引擎,建立支持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服務能力,實現以泛在性、社會性、情境性、適應性、連接性等為核心特徵的泛在學習。

在智能學習過程支持上:在各類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構建認知模型、知識模型、情境模型,並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場景進行智能化支持,形成諸如智能學科工具、智能機器人學伴與玩具、特殊教育智能助手等學習過程中的支持工具,從而實現學習者和學習服務的交流、整合、重構、協作、探究和分享。

在智能教育評價上: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會在試題生成、自動批閱、學習問題診斷等方面發揮重要的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知識、身體、心理狀態的診斷和反饋,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智能評價、心理健康檢測與預警、體質健康檢測與發展性評估,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劃等。

在教育智能管理與服務上: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建立起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與人工智能協同,形成人機協同的決策模式,可以洞察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問題本質與發展趨勢,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質量並促進教育公平。

在智能教師助理上:人工智能將替代教師日常工作中重複的、單調的、規則的工作,緩解教師各項工作的壓力,成為教師的貼心助理。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增強教師的能力,使得教師能夠處理以前無法處理的複雜事項,對學生提供以前無法提供的個性化、精準的支持,傳授知識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