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的藝術影響了各種流派的產生和發展,但他自己卻不侷限於某一流派。他不斷創新,從未滿足過,終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藝術形式。他一生創作的油畫、版畫、雕塑、陶瓷、素描、拼貼等各種形式的作品有六萬多件。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畢加索雖是西班牙人,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法國,畢加索的“馬拉加起源”和“西班牙情懷”在畢加索的生活和藝術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他的作品充滿了他在馬拉加童年時的形象、口味和感情,充滿了他在西班牙南部的狀況。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鬥牛是畢加索經常提起的話題,尤其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也是他最喜歡的觀賞性運動之一。畢加索從小就被帶到馬拉加鬥牛場,是鬥牛的狂熱追隨者,搬到普羅旺斯後,他經常去阿爾勒、尼姆或瓦洛里斯的競技場觀看鬥牛。

畢加索的朋友兼傳記作家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寫道,除了對這一動作的享受,“畢加索的主要參與並不在於遊行和參與者的技巧,而是在於古老的人類戰勝野獸的不穩定的勝利儀式……”這個人,他的順從的盟友馬,和牛都是一個無法擺脫的生死循環的受害者。(羅蘭·彭羅斯,《美女與魔鬼》)。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鬥牛被視為最公開展示的暴力、勇氣與力量表現,當中蘊涵溫雅與橫蠻、娛樂與悲劇,以至面對生與死的強大矛盾,尤為吸引畢加索的注目。相較畫家較早期的大部分同類創作,本作獨特展現以往缺少的人性維度,鬥牛士的容貌別具個性,其雙目睜大,流露脆弱的一面,表達生命無常的感悟,反映畫家對自身的關注。

縱觀此時期的其他鬥牛士作品,畢加索多將人物置於簡約的單色背景,本作則尤見別樹一格,鬥牛士身穿耀目的華麗服飾,並糅合競技場的精心細節。下半部背景代表鬥牛競技場的沙地,而上半部則代表場內的數百名觀眾。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畢加索在八歲時曾在父親的帶領下到訪鬥牛競技場,自此為他帶來深刻印象。他的第一幅畫作題為《穿黃衣的小鬥牛騎士》,描繪競技場上的鬥牛騎士與其後方的觀眾。他在晚年呼應年輕時的創作,重新演繹這個著名的繪畫題材,描繪自小觀看的鬥牛場景。

縱然畢加索少時已離開西班牙並移居巴黎,他依然保存西班牙的身份特質,而鬥牛士正是重要的人物,讓他聚焦自身的傳統根源。十九世紀末,畢加索曾留居馬德里,於普拉多美術館(The Prado)臨摹古典大師名作,當中戈雅的鬥牛畫作無疑為他帶來影響。畢加索的個人記憶與其藝術傳承密切交織,從其最後的鬥牛士肖像系列,清晰可見戈雅的強烈影子。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畢加索於1973年辭世不久後,其妻賈桂琳(Jacqueline)於亞維儂教皇宮(the Palaisdes Papes in Avignon)為他舉辦最後傑作大展,《鬥牛士》正是當中的作品之一。在這座歐洲最重要的中世紀哥特式建築之中,他的終結時期創作在歷史悠久的古牆上呈現在人前。

其實,畢加索始終對東方文化及繪畫傳統抱有好奇,曾特別學習齊白石的風格,與張大千也有交往,而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系列則深受畢加索立體派的影響。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使用高溫黑色釉、釉上花紙等工藝,通過一系列精湛的工藝之美生動地描繪了鬥牛的不同時刻和鬥牛的一系列過程包括引逗、長矛穿刺、上花鏢及正式鬥殺四個部分等,現場瀰漫著“尖叫聲、掌聲和歡呼聲”。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畢加索以極為簡練,信手點染,爽快淋漓的手法,把鬥牛場轉變為光影抗爭的特殊空間。用工藝性的手法將美術、文學、音樂、舞蹈等融為一體,顯示了集中在一起的巨大的技藝世界,這樣就和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是鬥士,也是畫鬥牛的畫士

這一系列的產品中黑色釉的運用與中國水墨畫有異曲同工的視覺效果,整套餐具充滿勇敢、激情與動感。鬥牛士與牛之間充滿力量的較量,讓用戶與藝術家在畫中、使用場景中進行對話。誇張的線條,天馬行空的想象,變化的藝術手法……衝擊和顛覆著人們的視覺,抽象也許是其最深入人心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