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驢得水》什麼感受?

這城市那麼空氵


《驢得水》這影片講述了四個懷揣教育夢想的老師在偏遠山村創建了一所小學校,孫校長帶領著張一曼,裴魁山,周鐵男和女兒孫佳,由於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於是他們虛構了一名叫“呂得水”的老師向教育局多領了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的生活,而“呂得水”的真實身份是一頭驢,寓意為“驢得水”。結果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員來學校視察,大家這時都忙慌了,用各種謊言去圓謊“驢得水”老師這個人物形象,其中發生了許多分歧和矛盾,呂得水老師得到了認可卻失去了其中鮮活的一條生命。

這部電影主人公的性格特徵也很鮮明,張一曼是一個直爽善良的女性,她在影片中也是演繹著一個開放的女性。在這部影片中,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臺詞是“睡服”,這也是她最火的一句臺詞。 對於張一曼這個人物,其中有人討厭有人喜歡。但對於我來說,我是喜歡的。我喜歡處事的直爽,喜歡她臨危不亂機智的反應。到最後被銅匠減去頭髮讓她不再美麗精神崩潰的時候還在細心縫製校服。看到這裡心裡有一絲酸楚。

給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位主人公便是銅匠。這部影片中塑造銅匠的人物性格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一口地道的方言的地道農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三民小學的幾位老師編造成了一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英語老師“呂得水”。在這期間他從拒絕到接受,再從接受到報復。他不僅從一個假冒的“呂得水”老師變成了一個教育部特派員認定的真正的呂得水老師,其中也佔了張一曼的便宜,最後娶了校長的女兒。銅匠又因為張一曼在激發了他愛的慾望之後又當著他老婆的面說他就是一個畜生,從中他感覺到了他的尊嚴受到了侮辱和踐踏,覺得自己被愚弄被欺騙。於是記恨在心最後又導致張一曼剪成短髮,讓她不再美麗,最終傷害了張一曼讓她一槍斃命。

如果說一部影片的成功那一定不能少了音樂,這部影片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定是張一曼在劇中所唱的《我要你》這首歌吧!這首歌說發行已經發行有五年的時間了,但在《驢得水》這部影片中彷彿又讓這首歌不自覺地火了一把。這首歌曲也是在2012年《驢得水》這部話劇寫成之後樊衝寫下了這首歌。樊衝也曾表示:“如果沒有《驢得水》戲劇和電影的襯托,《我要你》的威力會大打折扣。”從中也體現了這首歌在影片中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一首音樂的創作也是要和影片的核心和人物性格相符合。





瘋子菌


《驢得水》這部電影能過審,讓我大感意外。

這部片子就是一個深刻的政治寓言啊,講的是為民智啟蒙的故事。

孫校長是精英階層裡的良心知識分子,想改變國家,一點一滴通過教育開啟民智,但是做事其實沒有底線,他的底線其實就是“只要結果最後是好的,我們就顧全大局”,結果拿了錢,魁山給自己買大衣,他用錢蓋學校。漂亮的學校是蓋起來了,但這個學校還是他想要的學校嗎?一群帶著理想出發的人,心都變了。

教師裴魁山其實就是體制培養出來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一點點知識分子的情懷,但最大的理想其實也不過是在兵荒馬亂的現實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他用助教的工作和婚姻,來向一曼求婚。一旦有了現實利益,他反而是斤斤計較的市儈面目,有了錢其實就是暴發戶做派的小市民,其實只管自己,哪管別人家的洪水滔天?

教師周鐵男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很年輕,象徵著熱血青年,憤世嫉俗,打抱不平,敢於說真話,但他缺乏鬥爭的技巧,也缺乏對現實艱難的準備,一顆擦著耳朵過去的子彈,馬上讓他態度產生180°大轉彎,對權力唯唯是從,卻自我欺騙我這是臥薪嚐膽——等我掌握了權力,我就會改變他們。

一曼代表著自由,學校代表著科技,也就是五四提倡的賽先生和德先生,校長希望科技救國,一曼喜歡學校,是因為在科技救國的圈子裡面,還能相安無事過著自己自由任性的生活,只要沒有權力干涉(特派員來檢查),一曼眼裡的生活簡直是完美——一曼對魁山說,昆明能下雪嗎?然後揚起一片大蒜皮兒,至少在形式上看,我們和能下雪的地方一樣啦。

銅匠象徵著底層民眾,愚昧保守頑固不化。但是愚昧並不等於愚蠢,銅匠的學習能力很強,一下子就能學會幾句簡單的英語,這其實是告訴大家,至少在形式上,民眾是很容易接受新的觀念。不過民眾要真正說出複雜的英文,需要時間。當特派員要求銅匠說幾句複雜的英文時,銅匠用的是方言,而特派員誇獎銅匠英文好,其實是暗示國外的好形式到了中國就做了符合國情的改造,早就面目全非。

自由是個好東西,一旦接觸過就再也退不回去了,所以一曼強行睡服了銅匠後,銅匠回到家,和老婆做愛的姿勢也變了,這引起了他老婆的警惕,要到學校來鬧事,而銅匠的老婆,象徵著更廣大的底層民眾,和自由的概念格格不入,在他們眼裡,自由就是一個破鞋,除了破壞現存秩序,沒有任何價值。

也許改變底層民眾的方式是教育,但萬萬沒有想到經過一個暑假學習的銅匠,被一曼說出“在我眼裡,你就是一個牲口”後,變得暴戾無情,對一曼進行了巨大的侮辱報復。這象徵著理想主義者佳佳和鐵男的工作失敗,我們以為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面貌,但是這個人發現,經過教育你可以學會和城裡人一樣的做愛方式(暗示文明的生活),但是他們並不會真正接納你,階層已經固化了。

付出努力卻換來失望和侮辱的銅匠,對學校,對一曼進行了瘋狂的報復,這其實暗示如果階層不能彼此接納,那麼換來的就是赤裸裸的仇恨,而這赤裸裸的仇恨又被特派員利用,利用精英和民眾之間的矛盾,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一曼無憂無慮,但是發現自己躲著開心的一方天地,一遇到權力和底層民眾情緒的結合,卻再也不能保護她。能接納她的鐵男無力自保,有情懷的校長親手剪掉她頭髮,被愛過她的魁山用最難聽的話羞辱,被自己努力睡服過的銅匠狠狠的報復,所以她只有瘋了。

特派員象徵著權力,這權力來自於背後的槍桿子的力量,所以所有的人都怕他,除了國外友人。國際友人代表先進的價值觀,也代表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所以即便是權勢熏天的特派員,也不得不表面上對他們非常尊重,人家要求什麼就承諾什麼,但實際上所有的承諾都是欺瞞騙,像我們加入某些國際組織後某朝受到的指責?

但是特派員的權力基礎並不穩固,所以在佳佳和銅匠的婚禮上,一個潑婦,也就是銅匠老婆跑出來作亂,居然一個人就搶過來槍,攪黃了整個婚禮,一屋子人想的不是像哭喊的一曼,婚禮還沒有完成,而是不管不顧只管自家落荒而逃,這其實是在寓言什麼,你們都懂。

特派員的秘書就是公務員階層,對權力卑躬屈膝換口飯吃,但是對權力的無法無天又看不下去,所以在一曼頭髮被剪時秘書有一個不忍心看下去的鏡頭,而特派員的表情,卻是相當欣賞自己導演的群眾鬥群眾這一幕。

有了槍,特派員帶來的劉警長無法無天,想強暴一曼就公然當著鐵男的面強暴,而鐵男已經完全放棄了對強權反抗的鬥志,這象徵著理想青年對現實的妥協迅速到了同流合汙的地步,在這個時候特派員的秘書趕過來制止了劉警長,象徵著體制內的有良知的公務員發揮了一點點制衡的作用。

校長的女兒佳佳,代表了良知。良知在現實的牢籠裡處處碰壁,她喜歡的驢被殺了吃了,她堅持的底線被自己的親人綁架了,她喜歡的人也背叛了最初的理想,反對她的理想,甚至在最後,連最有理想情懷的父親,也支持她逃離這個學校,去美國。

最後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孫校長折騰出這麼大事情,甚至被特派員綁在柱子上(給不聽話的精英一點教訓),但最後時刻,只要孫校長低頭,體制還是讓他做校長。這象徵著一些經過抗爭的精英分子,只要肯回來,體制還是給他們一碗飯吃,而鐵匠這樣的人,磕頭求饒助紂為虐,特派員一句話就點了題:“你就是一個銅匠!”,一個階層對另外一個階層的接納,是如此不易。

自由是個破鞋,其實一曼一開始差點睡服了所有的人,包括校長,人人都喜歡自由啊,但沒有規則保護下的自由,最後的結局是一地雞毛。

怎麼破?也許答案只有那隻領著空餉,一言不語的驢得水老師才知道。

這個片子啊,談藝術不如談現實。











社咖


《驢得水》這部電影,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把人性像洋蔥一樣層層的剝開,最後流淚卻是我們。校長,鐵男,老裴,一曼,佳佳,鐵匠,特派員每個角色都代表了現在社會的各種各樣的人。但不出意外的,每個人都成為一樣的人,真實的人。

校長給人的感覺或許不是最壞的,但他是最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夢想讓別人都走上歧途。但話又說回來,他的夢想是為了社會底層的孩子的教育,怎麼說呢,這又是最無私的,這是矛盾的。

張一曼,她給我的感覺是瀟灑,樂觀積極,勇敢卻又懦弱,她可以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跟剛認識的男人睡覺卻又會因為頭髮被剪掉而情緒崩潰,性感是我用來形容她的詞語。為了大局勇敢的跟銅匠老婆承認床事,也為了大局不惜傷害銅匠,這在我看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勇敢的。那她怎麼又會是懦弱的呢?片尾張一曼的自殺是懦弱的,她被現實擊倒了,她的懦弱在這個時候被放大。

佳佳,天真的她可以說在這部電影裡是一股清流,但她在這部電影裡為數不多的臺詞大都抨擊了當事人的心和正在看電影的我們的心。其實她就像一個局外人,但她跑到了局盤裡發表了她的看法。後來她被人用父親的生命威脅,她也屈服了,我覺得她屈服了現實。她是不甘的!

銅匠,典型的老實人變壞系列,他被媳婦欺負慣了,走到那裡都是大話不敢說一句,或者是任人差遣的份。後來為了保護張一曼,指著她媳婦的鼻子讓她滾,這可能也是一份淳樸的愛情,畢竟保護自己心愛的人是每個男人的本能。不過卻被張一曼罵了個牲口,我覺得他很受傷,這也是他變壞的轉折點。後來讓大家罵張一曼,打張一曼甚至是剪掉她的頭髮,都是恨讓他心理開始扭曲。再後來他聽說能能去美國然後從葬禮上坐起來詢問羅斯,這顯得他很貪婪,並且放棄家裡的所謂的黃臉婆跟懂很多姿勢的張一曼生活本來就是一個貪婪的想法。他開始就好像是一個等人雕刻的木頭一樣,雕成什麼樣子完全看那人的手藝。也可以說他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教育得是好是壞都要看父母的價值觀。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驢得水,裡面的的驢就叫驢得水,我認為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缺水並且需要驢去拉水才取驢為驢得水,可以說是驢被人利用,也可以說是它和裡面的主角些在生命存活與否的戰線上都是戰友都是同志。不過後來,它卻因為人們的利益而被送上餐桌,這裡像抗日片裡被出賣的人一樣,顯得辛酸並讓人憤怒。總之,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性本惡。







Mt高清電影


《驢得水》簡單點看,就是“驢棚著火”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開頭寓言式的伏筆。\r

驢棚著火的時候,五個人的舉動,一一對應了後面的人物的命運走向。\r

周鐵男衝在第一個,拿掃把滅火,結果掃把著火了,引火上身;\r

張一曼見在外面救火無果,直接跳進了驢(火)棚(坑);\r

而裴魁山則是在外面不停地往裡面,也就是給張一曼不停地埋土;\r

校長出現說來一切聽他的指揮,結果驢棚全都燒著了。\r

校長的隱射比較隱晦,卻很尖銳,他是負責人,是指揮者。在整個事件中,校長一直阻止其他成員攤牌,並不斷用不同的謊話來遮蓋前一個謊話。最終釀成越來越嚴重結果的人,正是校長。\r

孫佳見到已經完全燒著的驢棚,不顧反對要去滅火,甚至揚言揭發驢得水的事情,因為父親無奈妥協,任由驢棚被燒光,對應的便是最後的那場婚禮鬧劇。\r

而這黑色幽默式的鬧劇之下包裹著的,是一出無比殘忍的現實主義悲劇。

如果說“驢棚著火”這場鬧劇關鍵性推動人物是校長,那麼被這場大火吞噬的最厲害的人,便是張一曼了。\r

很多從藝術角度荒誕搞笑的事情,拿到法制層面說,是非常嚴重原則性問題,比如吃空餉的事情;而拿到道德層面說,就是飽受爭議的話題,比如“睡服”的事情。\r

校長雖然善良溫和,但客觀來說,他的確是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I have a dream”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是手段卻錯了。在這期間,他不止一次地用“夢想”對身邊的人進行綁架,甚至自己的女兒,一錯再錯。\r

而張一曼的悲劇裡,拿各種髒話侮辱她是裴魁山,但拿起剪刀給她剪頭髮的是校長。\r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r

當然,殺死張一曼的“兇手”,並不止校長一個。\r

對,你可能覺得說校長太殘忍,明明更大的兇手是銅匠。\r

銅匠是個很有象徵性的角色,他甚至沒有名字,只有“銅匠”來作為稱呼。因為他是誰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著誰?\r

他代表的是我們最原始的動物性,與之對應的是接受教育的社會性。\r

他除了被稱呼銅匠,便是“呂得水”,而這,其實是一頭驢的名字。張一曼的那句“你在我心裡就是一頭牲口”,無疑是點名了他的象徵性。\r

所以殺死張一曼的,是人們最原始的動物性,它代表著慾望、貪婪和仇恨,是我們心裡都住著的那個魔鬼。\r

影片中,銅匠要求所有人罵張一曼,並剪了她的頭髮,那一段,看得實在太艱難。如果不是時間放在了民國,應該很難過審吧,至少我理解的它隱射的某個不可描述的時代,那個烏合之眾的魔鬼被集體放出的黑暗年代。

故事中的這些人身上,你都能看到最原始的慾望和本能。張一曼“是個男人就行”的自由主義,某種程度就是動物本性;周鐵男生命受到威脅之後暴露的軟弱,是我們都有的求生本能。

只有孫佳是一個符號化的存在,是正能量是主旋律,但可以理解是社會屬性的平衡。

在這些魔鬼裡,裴魁山的魔鬼最引人注意。

亦舒師太曾說:“最下流的男人,才說女人是非”,而他是當面侮辱,他的“無能”和“壓抑”,讓那一刻,大約成為最爽快的釋放。關於裴奎山和張一曼,毫無疑問很有爭議,並不是張一曼自由主義的思想過於前衛,而是因為她是女人。

同樣性質的問題,男人是風流,女人是放蕩,被指摘的程度就會削弱很多。

關於愛情、性與道德的命題,實在過於宏大,在此也就不贅述了,只是表達我自己的觀點:任何年代,任何人,都別用“性”來綁架別人,也別綁架自己!張一曼的悲劇並不是特定的年代才會發生,也並非性與道德才是主題。

迴歸根本的問題,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r

答案就在電影設定的場景——學校。\r

它是教育的象徵,是與動物性對抗的強大力量,但教育不僅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社會,以及自己。\r

優秀合理的教育幫助我們塑造穩定而正確的價值觀,辨得清黑白是非;學會擁有平穩的情緒,暴躁時平息,消極時開解。\r

說到底,我們都是影片中的“驢得水”,它是一頭驢,卻又是一位老師。






行說電影


週末無事,看完了《驢得水》。這部劇真的處處都是諷刺現實,越看越沉重,越看越壓抑。前半部分是黑色幽默,後半部分就是悲劇。撒了一個謊後面就要用一百個謊言來掩蓋,導致每個人都要承擔非常痛苦的後果。

電影關於人性的反映讓人超級難受,裴魁山因為愛而不得變得斤斤計較,變得以利益為先並且因愛生恨而狠狠的傷害張一曼喪失人性。

周鐵男還活著,可是他從起身跪地求饒以後他就死了。不斷的在強權腳下磕頭求饒簡直比他死了還讓人難受。他曾經是英雄,在張一曼遭受折辱的時候只有他敢於反抗,為張一曼說話。然而他還是屈服於權利和武力之下,曾經放在心尖上的人也可以變成可以利用的工具,不敢反抗,成為黑化的一份子。在結局的時候他送給了孫佳一箱子會彈跳的小球,然而在驢車遇到一個坎的時候小球全都散落了。這個坎是小球的坎,也是她們兩個的坎,周鐵男的靈魂死了,他和孫佳之間所有的可能也都死了。周鐵男可能就是大多數的我們,曾經天不怕地不怕,後來畏首畏尾屈服於現實,變成一個現實又世故的人。

校長的女兒孫佳是理想主義者,她也是部分人的縮影,不畏強權,敢於說真話,不怕死不怕威脅。但是面對自己的親人自己的軟肋也會屈服於現實,當她迫不得已開口應了他們的謊話時,她也已經死了。有很多無奈有很多犧牲有很多迫不得已,最終也變成了同一條船上的人。

那一匹驢“得水”,曾經為這個學校裡的人載生命之水,銅匠曾經坐過它拉的車。然而驢棚著火了大家放棄了營救,然而它要被殺的時候大家也放棄了營救,銅匠還津津有味的吃著它的肉,極盡殘忍。竭盡奉獻的人沒有好的下場。它是畜牲,但是它比有些“人”要高尚的多,有些人雖然是“人”但是確實是連畜生都不如。

銅匠可恨又可憐。本來一切都可以置身事外卻被捲進來,黑化後喪失淳樸,仗勢欺人。校長最可惡,一切錯誤的根源,不思悔改還要一次次阻止別人彌補這個錯誤。掌權者貪婪兇狠,欺軟怕硬最後也有了相應的報應。

張一曼,她摩登她浪漫,她活得自由灑脫。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也選擇隨心所欲的活著,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黑化的人,但是她瘋了,其實不能夠叫瘋,她快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被謾罵不堪入耳的髒話她沒有瘋,被千夫所指的時候她沒有瘋,唯獨看到頭髮被剪去的時候瘋了,大概她是願意美麗的死去也不願意醜陋的活著。圖八這個大家庭穿著張一曼做的校服開開心心的拍合照的畫面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她被剪掉長髮的時候,第二次是她自殺的時候。那個景象,所有人都非常和諧比一家人還像一家人。然而所有的良辰美景終究是物是人非,如夢一場。

還有一點電影之外的感觸,圖七的牆上寫著學做人,不僅僅是學校裡的學生需要學做人,老師更需要學做人,能做到為人師表。

我覺得書讀不進去不是讀書人的恥辱,沒有功名沒有成就也不是讀書人的恥辱,接受過教育卻道德敗壞、人品低劣才是讀書人的恥辱。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開化,使人向善。向惡作惡有悖於教育的初衷,愧於所接受的教育。我們不需要思想覺悟多高去做一個偉大的聖人,做一個無愧於心的普通人就足夠了。


孑非魚


《驢得水》是由任素汐、大力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影片雖然標榜的是喜劇片,可是在看完以後讓人不禁落淚。整個影片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講述著一些嚴肅的事情,引人深思的問題,是一場關於教育的討論,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學校。


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電影一開始真的是一部喜劇,但隨著情節的推動,整個劇中的人物都發生了變化。


劇中的每個人都在一步步妥協,有的是為了金錢,有的是為了愛情,當然也有是為了生命的,裴魁山向張一曼表白之時,勸她不要再放蕩了,但是張一曼說出:“我就是放蕩,我就是喜歡這樣”的時候,裴魁山愣住了,張一曼就是想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她不想結婚。後來裴魁山看到了張一曼和銅匠上床之後,心在滴血,在特派員的攛掇下,對著張一曼罵出了“你就是個臭婊子”。裴魁山變了,從一開始的大方變得自私自利。


張一曼也是一個很慘的人物,開始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在她拒絕了裴魁山之後就開始變了,她和銅匠上了床,其實張一曼是一種開放女性的代表,她就想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在當時,裴魁山看不下去,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一幕,導致張一曼頭髮被剪,整個人也瘋了。在電影的最後給了一個她書桌的長鏡頭,鏡頭中掃過了一幅女同性戀的畫像,這表明了她開放的性觀念,還有一把梳子,她完全用不上了。在當時女性真的都是利益的犧牲者。


周鐵男從名字看出這應該是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子,但是在槍的面前還是不堪一擊,變得非常懦弱。


而在劇中最正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孫佳,這個小姑娘正對應的當時的熱血青年。在優酷上看的時候,開始有人說佳佳是個豬隊友,只會坑,但到後來,只有她才是最理智的,三觀最正的;


第二個是那個銅匠的媳婦,可能他剛出場的時候,因為黝黑的面容會引人發笑而且十分潑辣,但是她敢愛敢恨,為了自己的丈夫,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最後在被槍指著的時候,毫不懼怕,一把奪過槍來,只為追回自己的丈夫;


第三個是那個特派員的秘書,在看到張一曼頭髮被剪禿時他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在張一曼被軍長強姦,周鐵男害怕的躲在角落時,他出手救下了一曼,他是個正直人,他沒有淪為走狗,但又十分無奈。


這部電影充滿了細思極恐的細節,值得大家好好反思。


榴蓮觀影


《驢得水》這部電影涉及到民國時期的幾個主要大背景:乾旱;國民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梁漱溟先生的中國農村教育改革;集國學大家於一身的西南聯大。1911年——1949年是國民政府執政時期,《驢得水》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民國三十一年西北地區的某一偏遠山區,是抗戰最激烈的1942年,也是最乾旱的一年:井塘竭、禾苗枯,夏秋大旱。馮小剛的電影《1942 》就是展現當時因乾旱造成的河南大饑荒這一重大事件。電影名《驢得水》最直觀的意思是“靠驢得水”,佳佳帶著叫“驢得水”的一頭驢子每天來回二十里山路拉水,正好是對這一干旱歲月的寫照,人們視水如命,太陽的毒熱把驢棚燒著了,關鍵時刻卻無奈找不到一滴水來滅火,隨著火勢越來越大,佳佳拼盡全力用拉來的水去救火的時候反被大家阻攔,因為這幾桶水用完了就再沒有生活用水了,人就得忍受乾渴,而且這些水根本不足以撲滅大火,倒不如燒的乾淨,而在這樣一所以教書育人為目的的的學校中,卻連一口供學生和教師用水的專用設施都沒有,反而隨著特派員到到來,把唯一拉水用的驢殺掉吃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當時掌權者的不顧人們死活的不作為形象。

教育獨立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教育現象,教育獨立所引起的政府對教授的妥協讓步、薪資的提高是讓如今很多學界人士懷念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境遇的主要原因。“教育獨立”是在社會自由的政治空間中獲得學術自由與獨立。教育者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對政府進行批判,其中最重要的主張就是教育要排除一切黨派勢力的干涉。胡適在1937年明確提出“政治的勢力(黨派的勢力)不得侵入學校。”由此,教育界人士在社會上樹立了崇高的威望,他們的言論和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社會爭論或引起與政府之間的輿論鬥爭,因為這種強大的制衡力量,國民政府一度“害怕教授”。這種現象在整個民國時期都是存在的,後來反共內戰時期這種形勢削弱,但仍然保持穩定。電影《驢得水》中,一個區區的“教育家”稱號為什麼能給這個鄉村小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是國民政府重視教育、尊重、懼怕教育家的結果,另一方面,“教育家”意味著教學經費的增長,如果呂得水被評為教育家,這個學校就會獲得三萬元的經費,這讓周鐵男目瞪口呆,讓張一曼驚叫,讓裴魁山兩眼放光,校長在飯桌上說“三萬元啊,是我們工資的一百倍!”民國時期教師的威望不僅表現在社會地位的提高,還有薪俸標準的提升,1940年的一個調查顯示當時一級大學教授的工資是600元,七級教授為最低是370元,普通一級講師工資260元,四級講師200元,助教的工資是最低的,但七級助教工資也達到了80元,這是大學的標準,對比其它職業的工人,1936年左右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才14-15元,周鐵男所在的鄉村學校是小學,身為講師的他們每個月工資都能達到大約300元,而呂得水一個教育家的稱號就值三萬元,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知道其實真實價值是十萬元,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民國政府對教育家頭銜的高度重視。但這樣的高度重視只侷限在城市,落實到農村的教育中便充滿黑幕,更不用說偏遠山區。電影裡裴魁山提到了西南聯大,西南聯合大學是在1938年在昆明成立的,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臨時大學,人才濟濟,在極端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優良的學風,師資雄厚,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蜚聲中外,裴魁山想在事情敗露之後去西南聯大任教,並勸告一曼也去當助教,實際上是對這所小學治學態度的不信任,校長的作風、稀缺的資源、只有六個學生的教室讓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電影在謊言即將揭穿的混亂時刻讓裴魁山說出了“西南聯大”這幾個字,聯想到那裡的資源和學風,導演對眼前這個垂死掙扎的小學正在上演的鬧劇進行了赤裸裸的諷刺。

(對農村教育的反思)電影中的人物懷揣著偉大的理想來到這個山村,為了改造中國農村教育,教育農民,這與1931年開始的的以梁漱溟先生為首提出的對齊魯地區的農村進行教育改造的思想有很大聯繫,只不過電影把故事的發生地點放在了中國大西北,梁漱溟先生認為要從基層改造教育,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改造,但因為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所產生的效果並不顯著。《驢得水》故事發生在1942年,在此之前的幾年他們幾位老師就已經來到了這個偏遠地區,正好迎合了梁漱溟先生在當時這股風潮,在此基礎上《驢得水》在對農民的改造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向觀眾提出了兩個深刻的問題“該被改造的真的應該是農民嗎?”,“一味的灌輸知識而忽視道德教育會造成人性的扭曲。”

首先第一個問題,《驢得水》中的農民代表是銅匠和他的妻子,都是典型的農民,前期的銅匠老實本分憨厚,操著一口地方口音,思想還停留在封建思想上,認為照相會短命,女的潑辣但護夫,行為舉止有些粗俗但懂得大是大非,身上帶著西北女子的潑辣勁。前期的銅匠心裡很善良,對張一曼心裡留存著暖暖的情誼,性情轉變之前極力的維護張一曼不受傷害,他的老婆雖然很粗魯,但當張一曼罵自己的丈夫是牲口的時候,她還是維護了丈夫,替他罵了回去。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認知水平也低,但心底大都是善良樸實的。相反,裴魁山、特派員這些人都是受過教育的但一個個都自私自利、虛偽貪婪,讓這樣的一群人來教育樸實的農民或許真的合理嗎?在見證了這一連串鬧劇之後不禁反問“受教育的難道不是他們嗎?”。

教育人的過程中如果一味的知識灌輸知識而忽視了人的道德培養,就會造就野蠻人。銅匠這樣一個樸實的人物卻因為接觸了一些先進開放的思想、事物而且多讀了幾本書就變的非常貪婪,他只是從那幾本書上獲取了淺顯的只是卻沒有人來指導他明白其中的內涵,思想道德認識沒有跟上知識的積累進程,這樣就造成了他人性的扭曲,成了徹頭徹尾的野蠻人,為了自己開心,不擇手段的傷害身邊的人。故事開始始於對農村農民的教育,最後卻在反問這樣的初衷,無疑是教育的過程出了某些差錯,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整部電影充滿張力。

(對知識分子的同情與諷刺)電影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什麼是知識分子?怎樣界定知識分子?首先,民國時期藉助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來界定知識分子,即受過新式教育的都可以稱為知識分子,新式教育是指西方的先進教育。呂得水之所以如此迅速的被評定為先進教育家,就是因為特派員對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莎士比亞經典對白的“英語”所折服,校長還特意告訴特派員呂得水老師留過學,高文化水平、毫無汙點的人生,除了呂得水誰還有這個資格呢?所以教育家的稱號很快就授予了他,裴魁山等這樣有學識的教師反而因為一些陰差陽錯的汙點連試講的機會都得不到。影片對知識水平和教育程度是否是知識分子的唯一內涵進行了討論,張一曼只會幾句簡單的英語,但教這種偏遠地區的小孩子綽綽有餘,周鐵男士中學畢業,為了維護校長跟隨他來到了這個山區,裴魁山的文化水平影片中沒有提到,但校長說他是所有老師之中講課講的最好的,也是文化知識最紮實的,可以推測受教育程度應該是大學,這所山區小學的教師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卻願意駐紮在偏僻的地方教孩子們,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知識水平更高的教師卻未曾有一個來過,甚至陰差陽錯下,先進教育家的稱號竟然給了一個目不識丁、從未受過一丁點教育的銅匠。另外,民國時期對教育的重視使得教育部的官員都是一群接受過高教育程度的人員,其中不乏有先進人員,但隨著國家對教育撥款的增加,越來越多三教九流之輩開始搶這塊肥肉,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坐上高位卻沒有真材實料,特派員就是這樣的典型,他說自己在英國留過學,卻連“Good morning”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呂得水講了幾句家鄉話,他連連拍手叫好,影片中他出場時,剛走進教室的特派員想形容房間“富麗堂皇”,卻說了個“堂而皇之”,可見,這個特派員的文化知識是極度淺薄的,他假造學歷,以權謀私,然而,像特派員和呂得水這樣的人卻被尊為教育家,讓那些文化水平比他們強百倍的知識分子有著說不出的悲哀,一些偏遠地區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大環境下受盡了排擠社,他們無力反抗這樣的社會大環境,只能逆來順受。其次,《驢得水》也提出:如果身為教育者,他們的人生出現一些所謂的“汙點”,是否就被社會拋棄、成為一個邊緣性的人物?來到這個山區的四位老師都有特派員口中的“汙點”,也就是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一些被社會不認可的過往,張一曼,一個崇尚自由、解放的女性,性觀念非常超前,至少在當時的國情下,這種開放的性觀念至少提前了100年,房間張貼的西洋畫報,桌山的服裝雜誌,會做新式的衣服、會剪新式的頭髮,頂著一頭捲髮,會跳西洋交際舞,會說一點英語,願意聽爵士樂暗示了她敞亮的性格,當裴魁山追求她的時候她斷然拒絕,說她自己不想被別人管,她的汙點雖未從特派員口中說出來,可以想象是由於她開放的性思想所造成的不當行為,不僅那時,其實現在人們也不同意女性擁有性自由的權利,仍然會對性行為不檢點的女性指指點點,貞操永遠是最好的寶貝。校長原先是某個學校的班主任,後來因為跟系主任有了矛盾而離開學校,周鐵男因為曾是囂張的學生,為了替校長出氣大了系主任被開除,裴魁山以前在任職時因為別人吃空餉自己受牽連而被開除,在社會上,這些人已經是被這個大環境拋棄的邊緣人物,於是他們來到了這個偏遠小區,想要為山區孩子貢獻自己的力量,發展農村教育,卻沒想到走到這麼遠還是要被持續不斷地外來壓力壓迫,也得不到任何改變的機會,在他們自己看來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但在社會的眼皮底下,一次的“汙點”就是永遠的“汙點”,這是社會對人性“汙點”的片面解讀:只有被看見了的才是汙點,即使身上滿是邪惡的人只要邪惡被隱藏起來他完全也可以是一個聖人。銅匠身上揹著一個巨大的汙點卻被認為是最崇高的,恰是因為這個汙點沒有被特派員看見,在飯桌上他們被那個虛偽無比的特派員盡情的嘲笑、諷刺、挖苦,到底知識分子該何去何從?這是每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哀,這些知識分子敏感、焦灼,充滿智慧卻又十分迷惘,在任何時代都要依附於體制,接受著社會的道德評判,空有滿腔抱負,卻在時代大環境下艱難輾轉。

喜劇的憂傷源於深度,除了對知識分子的同情,最後導演也辛辣的指出了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正如劇本創作這周申所點名的那樣“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在對知識分子打抱不平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毫無保留的諷刺,周鐵男由最初一個打抱不平、滿腔熱血的憤青變成一個膽小怕事、唯唯諾諾的青年,校長從最初一個滿腔抱負認為能掌控一切大局的人變成被綁在窯洞無聲吶喊著的人,張一曼由最初的自由、驕傲變成怯懦、瘋癲,裴魁山最初心存的善良被泯滅直至變得自私自利、趨炎附勢,一切都得益於強權的壓迫,教育部特派員在影片中說過這些知識分子“我知道你們知識分子的脾氣。”,知識分子的脾氣大、又倔強,他們對一切違背原則的事情都看不慣,但結果卻是在槍桿子面前被嚇得渾身哆嗦,周鐵男是轉變最明顯的一個人物,一聲槍響,打碎了他的驕傲,打碎了他的勇敢,也打沒了他的風骨。校長為了自己想要完成“大業”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裴魁山在見證周鐵男的事件後一改飛揚跋扈的形象成了特派員的“跟屁蟲”。導演通過這些人物的轉變諷刺了知識分子的“紙老虎”形象,在為他們伸張正義的同時也讓大家在面對這一類人時產生了深深的虛無感。看《驢得水》會產生一種荒誕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痛苦狀態,究其原因,產生於人生的無意義。(對人性貪婪、慾望、自私、驕傲、虛偽的揭露)諷刺意在引起人的反思,劇作家的使命不是為觀眾指出一條康莊大道,而是貢獻自己的迷途,啟發觀眾思考,引起對人生苦難的發問和關懷,其中最深刻的就是對人性的透析。

《驢得水》的故事是現實中國的精神投射,正如美國人說的那句“Incrediable China”,人性也是不可思議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是人性,最可怕的也是人性,故事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人性背後的深思,心酸且深刻。《驢得水》中藉助校長、女教師張一曼、裴魁山、周鐵男、銅匠、教育部特派員這幾個人物分別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驕傲、貪婪、懦弱、慾望和虛偽。影片前半部分大家都還是充滿理想的人,隨著特派員到來,巨大的利益伴隨著危險推到每個人眼前,人一個個的慢慢變成了動物,期初眾人跟隨著校長為了完成振興農村教育的偉大理想想來到山區辦學,校長初衷是好的,但後來卻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特派員大檢查,他大半夜的要去村裡拉人冒充呂得水,為了留住銅匠照相,他默默允許張一曼“睡服”他,為了滿足突變的銅匠對一曼的報復,他剪掉了一曼的頭髮,為了堵住裴魁山的嘴,他毅然同意把錢分給他,而且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這些顯然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被忽視的小節。張一曼最大的特點是驕傲,她放縱不羈、人物形象充滿張力,她身上最大的魅力也是驕傲,女主角的選角並沒有選用非常漂亮的演員,導演的用心所在也許正是這個角色的魅力,似乎沒有張一曼擺不平的男人,也似乎沒有能讓她害怕的事情,也是她內心嚮往之由而帶出來的附屬品,她太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一個人如果太知道自己要什麼,往往便會對周圍人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屑一顧,但她的力量又太弱小,驕傲沒有權力的庇護毫無價值。裴魁山從頭到尾都是貪婪的,表現在他對金錢的態度和對傷害自己的人永不停歇的報復心理,影片一開始他就不願意拿出自己的工資作為獎學金髮給學生,在目睹銅匠和一曼的事情後性情突變,愈發狠心貪婪,不僅要求校長平均分配三萬元補貼,在面對美國人的一萬美金兩眼放光,銅匠要求所有人罵一曼時,他說出來的話尖銳刺耳,句句刺在一曼心上,得不到的就要毀掉,他的報復心理讓人不寒而慄,他歹毒、貪婪,影片後半部分裴魁山穿上了貂皮大衣,恰似他想成為的暴發戶的醜陋模樣。周鐵男的轉變把人性中的懦弱暴露的十分徹底,原是蠻橫的憤青,卻抵不過現實的強硬,子彈擦過臉,他跪在地上求特派員不要殺自己,他太怕死了,死了就什麼都沒了,佳佳寫信要去揭發特派員,他極力阻攔,因為他怕死,一曼當著他的面被人侮辱,他視而不見,因為他怕死,佳佳嫁給別人,她無力阻攔,因為他怕死,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懦弱,一想到自己可能會死就什麼都不敢追求了。銅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變成“先進教育家”,又在一系列鬧劇之下要與校長的女兒結婚,接下來還要去美國留學,他的慾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讓他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身份,他假模假樣的穿上那身貂皮大衣,打扮的油光粉面,對著特派員大聲呵斥,對著張一曼無盡嘲諷,儼然真把自己當成了“大人物”,他休妻要娶佳佳,彷彿換了一身衣服讀了幾本書就真的是一個文化人了,剛出場時他老實本分,再出場他不停地說“我再也不要回去了”“不要讓我老婆來,她會把我帶回去。”,經歷了一次戲劇般的假扮“呂得水”之後,他想當然的認為自己蛻變了,內心極度膨脹,慾望也隨之暴增,眾人的順從造就了他的大膽,在權力面前,他變得比任何人都可怕,張一曼的那句話或許才是他的現實“你不回去幹什麼去呀,你真以為自己是個人了。”特派員是虛偽的代表,這個人明明什麼都不會卻假裝什麼都會,自己貪汙了餘下的七萬塊錢還強詞奪理給這些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得到美國人的一萬美金利用佳佳卻告訴佳佳是為了她自己的前途,為了大家都好。幾位人物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了人的劣根性,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偽善和歹毒,懦弱和無能,故事的最後結局都讓人嘆息。

(對官僚的諷刺)影片最直觀的表現了以特派員為代表的官僚在金錢面前被異化這點,他們慣用強權、私自剋扣三分之二的美國慈善家用來支持學校建設的經費,這是最直觀的諷刺,另外還藉助任務的服裝、外貌從側面進行了諷刺,同身處乾旱年代,不同人物在乾旱的狀況下展示出來的形象大不相同,銅匠和妻子的出場形象:破爛的衣服、滿臉是灰的面孔、乾的起皮的嘴唇,這就是忍受乾旱的普通百姓的代表。以校長為代表的鄉村教師在穿著上相對整潔了不少,但仍難掩那乾裂的嘴唇和亂糟糟的頭髮。反之,政府特派員及其助手不但衣冠整潔、頭髮梳的油光發亮,而且出門還帶著自己的專屬茶壺,以便隨時泡茶葉喝。相同背景下的不同人物形象被刻畫的栩栩如生,恰好反映了官僚的腐敗和徇私。

代表統治階級的特派員,掛著教育的名號卻一心只為搜刮油水,他放肆的基礎不僅是他的職位還有他身邊那個衛兵身上的那隻槍,強權握在手的他無法無天,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草菅人命,簡直就是一個為所欲為的暴君,這樣的官員哪裡是為了教育,金錢才是控制他的最好籌碼,在一個地方撈夠了油水他自然就轉戰到下一個地方。大家早就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但又無能為力,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送命,人們對官員的態度來自於自身的恐懼,果戈裡在《欽差大臣》中藉助多布欽斯基的口這樣寫道“簡直可怕,可是怕什麼呢,連自己也弄不明白。”果戈裡闡釋了人們怕的正是在強權的壓迫下不定時的會斷送的小命,反襯出了官僚強權的殘忍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