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給差評遭騷擾 外賣平臺差評機制緣何形同虛設

 消費者給差評後遭騷擾外賣小哥因差評被罰款匿名評價形同虛設

  外賣平臺差評機制緣何成矛盾“導火索”

  調查動機

通過外賣平臺訂餐,已然成為不少人的就餐選擇。出於暢通消費者維權及內部管理等方面的考慮,外賣平臺大多設立了對外賣小哥的評價機制。然而,這項評價機制在實踐中卻有些走樣——消費者對服務不滿意給差評,外賣小哥因此被罰款白乾一天,雙方的矛盾由此引發,甚至出現一些糾紛。一項有著良好初衷的評價機制,緣何成了矛盾“導火索”?

訂了外賣,超出送達時間一小時。打電話問外賣小哥,外賣小哥掛電話;打電話問商家,商家說外賣小哥沒來取餐。

餓了一個多小時,北京市民蔣雪蓮準備投訴。商家一直向她解釋外賣小哥的各種不容易,客戶投訴會導致外賣小哥被扣錢。

最終,蔣雪蓮選擇了自認倒黴。蔣雪蓮這麼做,並非因為接受商家的勸說,而是擔心因投訴或給差評引起騷擾、報復乃至更極端的行為。

這些擔心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已有案例出現。“雖說網購、外賣等都有用戶評價機制,但看看那些因給差評引發的威脅、傷人事件,誰還敢投訴、給差評。”蔣雪蓮說。

  給差評後遭遇了什麼

“我可能有些執拗,但真的忍無可忍。”今年,北京市民雪琪兩次點外賣後都給了差評,這在朋友看來是“女漢子”才敢做的。

第一次,雪琪點外賣時特意囑咐加紅油,但收到外賣時卻發現是清湯白水。雪琪與商家交涉,得到的回覆是:“不好意思,廚師是新來的,忙中出錯了,您將就著吃吧,下次不會這樣了”。

“說完這句話,商家直接掛斷了電話。對於這種態度的商家,當然要給差評。不過,想到外賣小哥提前送到了,我就給商品打了1星,給外賣質量打了5星。”雪琪說,她再次進商家主頁查看時發現,商家主頁顯示,她對這單外賣給出的分數是平均分3分。“我後來才知道,如果想讓那一單隻有1分,就意味著我要給外賣小哥差評1分,但外賣小哥會因此被扣幾百元工資。最後還是心疼了一下外賣小哥,放棄了給差評的想法。這次經歷讓我知道,即便準時送達,外賣小哥還是會因為這樣的評分系統受到連累”。

第二次給差評是因為某外賣平臺開通了準時送達服務,如果超時將賠償。“那次,我是在一個比較偏的地方點單。一般在那個時間段點餐,送達時間會比預計時間晚20分鐘。我當時想試一下外賣平臺的準時送達服務是否真的能準時送。點餐後,過了準時送達的時間,但外賣員在離我還有兩公里遠的時候點了已送達。”雪琪說,她選擇了投訴。

不過,令雪琪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外賣小哥就打來電話央求撤銷投訴。“外賣小哥說,他因為這個投訴被扣了300元。接到這個電話後,我就問客服‘撤銷投訴,我應該怎麼做’。之所以這麼說,我想試探一下平臺是否關心客戶因為什麼原因撤銷投訴。結果,客服很快回復,‘如果你同意的話,我這邊就幫你撤銷投訴了哦’。確認同意撤銷投訴後,外賣小哥再也沒聯繫過我”。

“通過這兩次投訴,我意識到,一些媒體報道的外賣小哥與客戶之間的各種糾紛,都是這種簡單管理手段下的產物。是外賣公司把外賣員和客戶放到了對立面。”雪琪說。

 後臺可查誰給了差評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一些外賣平臺對旗下“騎手”設定獎罰制度,比如未在規定時間內送餐,外賣“騎手”就要被扣20元;如果顧客投訴(超時是被投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要被扣200元。然而,外賣“騎手”一個月的底薪只有三四千元,而且必須保證一個月送餐600單以上才能拿到底薪。超過600單再按每一單獎勵,而一旦被扣錢,相當於3單白送,被投訴相當於一天白乾了。

顧峰(化名)是一家外賣平臺的配送員,他告訴記者,上崗前,平臺會就防止投訴或者差評進行相關培訓。比如,如果顧客不接電話,一般情況都是等5分鐘發個短信,短信內容類似於“您好,我是××配送員,我給您送餐,您不在,只好先送其他的,看到請速回電話。祝您用餐愉快”。“這些都是有模板的。如果時間很短,那就要先回來給這個顧客送;如果確實走遠了,那就要和顧客商量。另外,對於撒餐漏餐的情況,一定要對顧客說明。如果顧客說沒事,那就不用賠了;如果有些餐食沒湯吃不了,那多數是要賠的。我就賠過一碗牛肉麵,30多元。用我們站長的話說,差評和投訴取決於你的服務態度,超時決定不了投訴,態度才是決定性的。另外,如果有顧客給我們差評,我們不會被扣錢,只有服務態度不好才會被扣錢”。

同時,顧峰還向記者透露,很多平臺所謂的“匿名評價”根本無法匿名。一些消費者的經歷證實了這一說法。

上個月,因為外賣超時問題,北京白領劉蕊給外賣小哥一個差評。隨後,劉蕊接到外賣小哥的電話,問她為何要給差評。放下電話,劉蕊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明明是匿名評價,為何還會接到這通電話?

今年9月,北京市民楊春偉點的外賣比預期時間遲了1個小時才送到,因為外賣小哥在餐廳拿錯餐。送達半小時後,外賣小哥開始給楊春偉打電話,質問他為何給差評。“我說沒有給差評,他說拜託朋友在後臺查了。後來,外賣小哥發短信說是商家給了差評。這說明外賣小哥在幾分鐘內就可以通過後臺查到是誰給了差評,所謂的匿名評價毫無匿名之用”。

對此,顧峰並沒有多說後臺查詢的具體方法,只是表示,“外賣小哥可以在一天之內根據歷史訂單查看消費者的姓名、地址、聯繫方式。一般來說,訂單完成一天後,App會自動屏蔽客人的信息。可是,只要客人一評論,後臺還是可以馬上查看到。所以,客人可以在訂單完成第二天再評論,這樣外賣小哥雖然能回憶起是哪單給的差評,但他記不住客人的信息,除非外賣小哥有每天截屏記錄客人信息的習慣”。

評價懲罰機制受詬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對於差評機制,不少外賣小哥表示“很無奈”。

同樣在北京做外賣小哥的胡海成說,現在經常有報道送外賣騎行逆行以及傷亡的新聞,“我們也很無奈,送餐時間卡的太緊,我們的規章制度特別嚴,一個投訴電話就會罰款”。

胡海成說,罰的最嚴重的就是外賣員提前點了送達,罰500元。一般投訴會罰200元,但也分情況,有時候也會罰500元,有時候會飆升到2000元。對於這一點,顧峰倍感認同,“客戶打電話投訴,只要說四個字:態度不好。那麼外賣小哥的2000元就沒了”。

今年7月雨季,胡海成從中午一直忙到晚上,中間沒有時間喝上一口水。當時有一個外賣,遲了半小時,“我一直給客人道歉,但一下樓人家就給了我一個差評”。因為這個差評,胡海成被罰了200元。

對於給差評的原因,顧峰說,“大都是因為送得太慢了”。然而,慢的原因卻很多。“有時候並不是外賣小哥的問題,但客戶在憤怒的時候哪聽得進解釋。送慢了得差評,無論什麼原因,外賣小哥都還能想得通。可是,因為商家做得不好吃,連累外賣小哥一起被差評,這種情況就讓人特別上火了。公司不會聽解釋,只會要求外賣小哥取得客戶諒解。”顧峰說,“但是,並不是每個客戶都能說得通。所以,碰到一些聽不進解釋的客戶,就等於白白辛苦一天。”

“一些外賣平臺對差評的處理方式比較粗暴。一個差評就扣兩三百元,也就是說,外賣小哥幸苦一天的工資會因為一個差評全部打水漂。另外,外賣小哥的申訴渠道很少,大都只能想辦法取得客戶的原諒。”曾對外賣市場做過調研,也曾經試水外賣行業一年多的程瑞對記者說。

“服務評價系統涉及三方的利益——消費者、服務人員、公司管理層。設立服務評價體系,當然是為了維護公司管理層的利益。因為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收入掛鉤,而公司收入又與消費者選擇有關。服務人員的工作質量與態度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選擇以及公司收入。自然,公司管理層需要服務評價體系。”程瑞說,管理層在採用服務評價體系後,配套的就是對差評作出處理。“客觀地說,消費者給差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服務人員的錯。比如送餐太遲,不一定是快遞不盡心,可能是受惡劣天氣影響。可是,在差評處理措施上,管理層往往選擇了懶政,不會去分辨消費者給差評的原因,而是認為只要扣錢就能解決問題”。

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給差評成為管理層剋扣工資的理由,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作為服務人員,對於差評沒有申述機制,只能默默接受差評帶來的結果。

“評價體系原本是用來提升服務水平的輔助手段,但是企業管理層並沒有以這種方式使用評價數據,也沒有提升服務水平的配套程序,這就造成了只能由服務人員或被服務者來承受相關的矛盾。”程瑞說,當然,服務評價體系對消費者維權也是重要的,不能說差評會給“不容易”的人帶來壞處就不使用。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對服務評價體系做進一步細化。差評需要給出原因,同時服務人員可以申訴辯解。公司根據差評的具體原因,或懲罰服務人員或改善客觀條件。記者 趙麗 實習生 孔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