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中国“AI主播”入职新华社,不会出错不用休息,真人主播凉凉

外媒称,中国的新闻主播可能面临一些新的竞争——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播报新闻时可以模仿人的面部表情和举止。

据路透社11月9日报道,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搜狗公司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新闻主播”(AI主播)在中国东部城市乌镇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展出,吸引了好奇的观众纷纷驻足。

报道称,这个AI主播是以中国新闻主播邱浩为原型的,它身穿黑西装打着领带。这是中国旨在提升其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能力努力的一部分。

在另一段新华社播发的视频中,另一个AI合成主播说,它是刚入职新华社的人工智能英文主播。它表示,只要小编们将文本输入系统,它就能随时工作,并且一直工作下去。

首位中国“AI主播”入职新华社,不会出错不用休息,真人主播凉凉

AI主播

真人主播“饭碗”难保?

有人可能会哀叹,“AI”主播的兴起会大大压缩人类主播的生存空间。人类主播真的会被AI完全取代吗?也未必。

相较于AI合成主播,人类新闻主播终究有其不可替代性。新闻主播在播报时不仅仅在传播新闻信息,更是在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在灾难发生时,人类新闻主播会自然流露出对于不幸的悲悯与同情;在节日来临时,人类新闻主播会以一种欣喜昂扬的姿态面对受众。这些表情、语调,AI合成主播可以模仿,但终究缺少一份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

首位中国“AI主播”入职新华社,不会出错不用休息,真人主播凉凉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AI合成主播可以满足最基本的信息告知功能,但是在情感需求的满足层面,高度智能的AI远远不如有血有肉的人类新闻主播。另外,AI合成主播目前停留在播报阶段,在独立进行深度思考方面有所欠缺,而人类新闻主播凭借人类的智能逻辑可以在直播过程中对新闻稿件进行随机应变的灵活处理,这一点也是人类新闻主播不可替代的部分。

据报道,这个“AI主播”不仅和真人一样会播报新闻,而且永不出错、永不疲倦、永不休息。人们一直担心“AI”有朝一日会在某些行业取代人类,那么现在,“狼”终于来了?

首位中国“AI主播”入职新华社,不会出错不用休息,真人主播凉凉

AI主播入职新华社

“AI主播”入职新华社

“大家好,我是人工智能主持人,这是我来新华社的第一天”,这段自我介绍,来自于正在乌镇召开的互联网大会。搜狗公司与新华社合作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全仿真智能合成主持人,其嘴唇动作和面部表情都是基于新华社的两位真人主播。

据报道,AI合成主播,突破了以往语音图像合成领域中,只能单纯创造合成形象,并配合语音输出唇部效果的约束,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信息获取的真实度。同时,利用“搜狗分身”技术,“AI合成主播”还能实时高效地输出音视频合成效果。在“搜狗分身”技术的支持下,使用者通过文字键入、语音输入、机器翻译等多种方式输入文本后,将获得实时的播报视频。这种操作方式将极大减少新闻媒体在后期制作的各项成本,让新闻视频的制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火爆 但仍存在巨大泡沫

实际上,类似的事件之前也出现过,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大脑挑战一众最强大脑,也有网友认为其中可能存在鲜为人知的内幕。那么,为何大家会对AI产生诸多质疑?AI又是否真如企业所宣传的那么强大呢?

首位中国“AI主播”入职新华社,不会出错不用休息,真人主播凉凉

今年3月份,中国创客导师、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参加某活动时,就公开指出人工智能存在巨大泡沫。“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化特别严重。”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泡沫和其他任何一种科技泡沫相比具备极高的相似性。这种泡沫首先表现在概念炒作层面,即在相关应用大规模落地之前,概念已经被炒得滚烫,并形成了新的“风口”。之后便是大量资本的涌入,推动泡沫从概念层面升级到资本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泡沫都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当然,资本是要求回报的,如果资本无法从中获得回报,或者相关领域商业潜力并不大,那么一阵狂热后,资本必然会退潮,这也就是泡沫破灭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