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鎮:解鎖脫貧新姿勢 農村電商為脫貧插上“翅膀”

秀山網訊 日益發達的交通網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也使電商在鄉村脫貧攻堅中大有可為。近年來,秀山縣隘口鎮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讓當地的“土貨”變網貨,搭上“互聯網+”快車銷往全國,探索出一條電商助農、富農的發展道路。

隘口镇:解锁脱贫新姿势 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山水隘口公司工人正在打包酸辣粉。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配套齊全 隘口成農村電商沃土

隘口鎮電商扶貧產業園位於新院村新院子組,項目規劃佔地45畝,總建築面積24000㎡,建設內容包括研發中心、電商產品加工中心、氣調庫等,建成後可實現農產品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物流一體化運作,並實現電商人才培訓、電商企業創業孵化等綜合性服務。

在隘口鄉村扶貧產業園,2條生產粉絲、豆製品的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作為隘口電商的穩定貨源,這些商品很快會變成一個個快遞包裹,進入千家萬戶。接下來,4條生產蔬菜包、自熱火鍋的生產線也會相繼上線投產。隨之變化的,是園區將大量擴招工人。“電商扶貧產業園的不斷完善,將直接促進群眾就業,至少解決近800人就近就業,不出家門口就在隘口找到工作。”隘口鎮鎮長周世前說。

而在園內另一邊,山水隘口電商有限公司的打包員蘭花正在忙碌的對收購來的產品進行打包。“每天打包800多件,忙的時候有1000多件發出去。”據蘭花介紹,打包發出去的商品除了隘口自己生產的酸辣粉、幹湯圓、麻薯以外,還有該鎮新院村今年新採摘的茶葉。新院村有茶葉基地1600餘畝,茶葉是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每年立春之後,便是春茶採摘旺季。“今年,春茶長勢良好,預計鮮葉產量達50餘噸,可產幹茶10餘噸,產值預計可達360餘萬元,通過電商平臺我們茶葉銷售不用愁。”該鎮民蕊茶業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陳婭說。

電商平臺普及後,隘口鎮的特色農產品都成了網上的香餑餑。而電商扶貧產業園的建成投用,既解決了就業難題,又把該鎮的農特產品精細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老百姓種出來的農特產品,銷路不愁,還能賣上好價錢。

隘口镇:解锁脱贫新姿势 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民蕊茶業生產車間 工人正對發酵後的紅茶進行烘乾。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多方發力 農特產品飛出大山

隘口鎮平所村,村民代方豔正在武陵生活館操作農行四融平臺終端,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她就拿到了取出的500元現金。“在這裡取錢很方便,以前都是要去城裡或者鎮上取,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取到錢了。”代方豔告訴記者,武陵生活館就開在村裡,平時散個步的時間,就把取快遞、取錢、交電費這些事情給辦了。隨著四融平臺的設立,原本就“五臟俱全”的武陵生活館功能更加齊全。館主馬永利介紹,她的小店包含了收發快遞、收購農產品、金融服務、充值繳費、信息發佈等多個功能。每天,她還會在農行APP上架最新的農特產品,發佈優惠活動,讓村民手裡的農特產品、山貨“土”貨能夠第一時間銷售出去,最忙的時候,她兩小時賣了800多枚土雞蛋。

隘口镇:解锁脱贫新姿势 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遊客在武陵生活館通過手機下單購買土雞蛋。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平所村裡,新掛牌的電商訂單農業中心戶楊江波正和山水隘口電商平臺工作人員交貨。“我是做土雞養殖,這些幹筍子都是鄰居們交到我這裡來, 我再通知平臺上門來收。”楊江波家本身沒有乾貨,但他是村裡的電商中心戶,鄰居們手裡的幹豇豆、幹筍子、黃豆之類的農副產品,就直接交到他手裡,再由他彙總交給電商平臺,大家足不出戶就有了一份收益。隘口鎮組織委員嚴川介紹,為了保障農副產品上行渠道暢通無阻,今年來,該鎮在每個村居選擇5—10戶懂電腦、會上網、有產業的農戶作為電商訂單農業中心戶,收集周邊農戶發展的農副產品,提升群眾發展電商網貨積極性,直接帶動農戶增收。

近年來,隘口鎮多方發力助推精準脫貧,在打通了山水隘口微信公眾號、淘寶網、拼多多等電商銷售渠道,借力國家“扶貧832平臺”、農行金稅惠生活等平臺,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把電商的觸角延伸到每個村居,為精準扶貧插上電商的“翅膀”,讓電商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貧困群眾。

全民觸“電” 農村電商搭起脫貧橋樑

曾幾何時,人們的生活半徑侷限在一村一落、一域一地,好產品“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選擇大大被豐富,好東西已然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隘口鎮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發展電商成為貧困戶脫貧的重要渠道。隘口鎮黨委書記劉紅明介紹,隘口鎮生態環境好,氣候宜人,盛產茶葉、金絲皇菊、大米、土雞蛋、蜂蜜等產品。“以前這些產品沒有銷售門路,只能‘自給自足’。自從村裡有了電商平臺,拓寬了貧困山區農副產品的‘出路’,解決好‘山貨’銷售難、銷路窄的問題,農產品不愁賣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看到市場、嚐到甜頭,才能深層次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隘口镇:解锁脱贫新姿势 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張英全家屋前房後襬滿了蜂箱。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家住隘口鎮新院村對張英全因夫妻二人年齡已大,家庭缺少勞力而被評為貧困戶。他怎麼也沒想到,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他,卻還能搭上“電商”這輛快車。“我們也不懂什麼是電商,只是鎮上的年輕人說能上網把我的蜂蜜都賣出去。我有多少,他們就收多少。”張英全介紹,他有養蜜蜂的技術,但是以前愁賣不出去,一直不敢養多了,也只能自己吃點親戚朋友買點。鎮上搞電商的年輕人聽說他家有蜂蜜以後,主動上門來聯繫,以100元一斤的價格把他家的蜂蜜全部收走了,2019年,他光是蜂蜜就賣了1萬多元錢。而今年,他又養了幾十桶蜜蜂,每天精心照料,他估計,今年的蜂蜜至少能賣4萬元左右。“窮了一輩子,沒想到還靠電商過上了好日子”,談起這份甜蜜的事業,張英全臉上滿是笑容。

“發展電商就是為了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讓隘口‘山貨’走出大山,這也成為了隘口電商堅守不變的初心。”隘口鎮黨委書記劉紅明介紹,2019年隘口鎮電商銷售金額達3200餘萬元,日均發單800餘單,最高日發單2485單,電商扶貧成效明顯。

(全媒體記者 彭璐 方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