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既生瑜何生亮",卻不知後半句,原來我們誤會周瑜好多年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個應該蓋世而未蓋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無法再一爭短長時的哀嘆。很痛苦,很悲傷,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許多有一個強硬對手的敗者,即使不死,也會發出這種類似的感嘆。

世人只知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貶吳的文學作品。所以周瑜的這句話在千百年來,也是作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典型而遭到了眾多的嘲笑。

世人只知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並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後半句,那就是“君未歸,孤何安”,這句話與前半句緊密相聯,兩者在一起才能夠體現出周瑜真正的胸襟,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狹隘,反而非常的大氣。其實是周瑜為了挽留諸葛亮說的一句話,也表達了他對不能和諸葛亮一起共事的惋惜之意。

世人只知


周瑜不止一次勸諸葛亮歸順東吳,哪怕把大都督的職位讓給諸葛亮他也在所不惜,只是諸葛亮每每都將他拒絕。在自己國家之外還有著如此傑出之士,卻是作為敵手而不能為己所用以至於憂心忡忡,他所考慮的一直都是從家國天下出發。

世人只知


周瑜是一位賢才,也有著非常傑出的軍事之才,史冊上也不吝嗇筆墨記載了周瑜的許多功績,比如非常著名的

赤壁之戰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一個忠臣,曹操曾很看重周瑜的才華,想要挖牆角,周宇十分乾脆地拒絕,一直已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周瑜未能與諸葛亮共事成為了周瑜的遺憾,所以才在臨終前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君未歸孤何安”的惋惜。

世人只知


後來諸葛亮在得知周瑜去世的消息後非常傷心,聽了周瑜的臨終遺言更是啜泣不已,從而對周瑜的早逝也感到十分遺憾。

世人只知


在長期封建等級社會中,中國人缺乏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容不得 別人比自己強,崇尚《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滅掉對手的減法,從不崇尚“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減法,莫過於把對手從牌局中排除出去。

世人只知

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過於“咔嚓”一刀。這也許正是中國歷史總是時不時地倒退逆轉、缺乏長足進步的一個原因。

世人只知


“既生瑜何生亮,君未歸孤何安”才是周瑜最後的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