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復刻: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清拓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元氏名碑之四:漢《三公之碑》

《三公之碑》,或稱《小三公》,高1.91米,寬1.12米,尖頂,穿項,圭形,24行,行40字,728字,字徑約3.5釐米。書法淳古靈秀,有“勁健之氣”。碑額共10字,中間雙鉤陽文書《三公之碑》4字,左邊陰文隸書“封龍君”,右邊陰文隸書“靈山君”。此碑與《祀三公山碑》對稱“大小三公山碑"。為元氏七漢碑之一。

清代沈濤在元氏縣故城村西門外,原漢代八都神壇舊址,訪得此碑。

縣令劉寶楠移往縣城文清書院東屋內。與《封龍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御語山神碑》放到一起,嵌到牆壁上。

1930年代,曾有人請求縣令把碑挖出來,拓到碑側文字。後此碑不知所蹤。據說可能1958年毀於大鍊鋼鐵中。

《三公之碑》建於東漢靈帝 四年,即公元181年。此碑是元氏左尉樊瑋所立,而非其頂頭上司馮巡。

著錄

宋代歐陽修《集古錄》有記為《北嶽碑》,且錯誤的認定在定州。

趙明誠《金石錄》中明確提出在“真定元氏”。

洪适《隸釋》著錄此碑,釐定碑文。

元代納新《河朔訪古記》“元氏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實則為樊瑋所立。

清代,正定知府沈濤《常山貞石志》記載此碑,摹寫碑文,第一次載入碑側文字,並進一步對《隸釋》的碑文文字進行考定和辯證。

書法淳古靈秀,有“勁健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