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孫悟空 最終還不是一樣墜入了圓滑世故的平庸?

我們都曾年輕過,有過幾多夢想。時間久了誰還記得初心和當初的夢想呢?我們被生活的艱辛壓彎了腰,在名利場上低下了夢想的頭顱,被削去個性稜角,表面上成熟,骨子裡平庸。這與開始年少輕狂,最終世故平庸的孫悟空何其相似,早已沒有來時的影跡。

我們都讀過西遊記,孫悟空最後成為鬥戰勝佛,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他無奈的選擇。我們常忽略孫悟空最初的夢想。而我們的夢想又何時受自己控制,最初的率真變成了世故,夢想多半成為了幻想,使我們平庸得更加真實。

我們都是孫悟空 最終還不是一樣墜入了圓滑世故的平庸?

孫悟空率真、反叛、鬥智鬥勇、崇尚自由,出世後在花果山無憂無慮生活,但為了猴子猴孫不得不不遠萬里去拜師學藝。回來後,為了花果山的猴子猴孫永遠快樂地活下去,大鬧地府。而後在天庭做了個官。漸漸孫悟空發現做官並不自由,他自由的夢想套上了枷鎖。我們又何償不是如此,當我們進入社會,建立了家庭,我們的夢想撕成一片又片,邊走邊扔,就是為能夠在社會活得比別人有錢有權有名。

為了自由的夢想,齊天大聖孫悟空戰鬥不止,與天庭打得昏天暗地,鬧得翻天覆地,卻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500年。為恢復自由身,最終又被唐僧套上了緊箍咒,保護唐僧前往西天取經。我們多少次為夢想而掙扎,但在奶粉、車房,以及名利面前,很快失去了自我,與夢想背道而馳。

我們都是孫悟空 最終還不是一樣墜入了圓滑世故的平庸?

孫悟空帶著取經隊伍終於不負眾望到達靈山雷音寺,孫悟空也變成了鬥戰勝佛。表面上皆大歡喜,實則西天取經是殘忍的結果,孫悟空從叛逆勇敢走向圓滑世故的平庸。無叛逆則平庸,暗合了現實社會,我們從最初的天不怕地不怕,被扔進了“拜金遂利”的生產流水線,標準化批量生產出來,沒了個性稜角,像一個個孫悟空一樣被訓化得圓滑世故。

吳承恩家境清貧,靠賣文生活。雖晚年出任長興縣丞,因清明廉政,受到百姓的稱讚,但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願受到排擠,不久便憤而辭官,貧老而終。

在這樣艱難的生活困境下,吳承恩給了自己一個活著的理由,《西遊記》是他掙脫舊思想、舊體制束縛的無力掙扎,以文寓意,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只能運用神怪小說來渲洩內心的不滿和憤懣。

我們都是孫悟空 最終還不是一樣墜入了圓滑世故的平庸?

16世紀,歐洲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倡導個性解放,尊嚴人的價值。這些人本思想通過絲綢之路、馬可·波羅們、堅船利炮等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當時中國丘浚(1418~1495)、陳獻章(1428—1500)、王陽明(1472~1529)、王艮(1483~1541)、李贄(1527~1602)等等,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思想啟蒙的思潮,呼喚人性解放,帶有民主性的色彩。

吳承恩正好生活於這個時期,這時從密不透風的封建專制的鐵幕中撕開一點縫隙,透進了一點新思想的空氣,讓力不從心,無助的內心感到了一絲希望。

因此,吳承恩在孫悟空身上所集中體現了其一種放飛自我,勇敢,打破舊體制、舊觀念的精神思想,多少應該得益於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本主義思想的薰陶,儘管還是沒有跳出封建思想的烙印。

我們都是孫悟空 最終還不是一樣墜入了圓滑世故的平庸?

直到今天,孫悟空身上的反叛精神依然熠熠生輝,雖然他最終性格與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從反叛最終變成了如來、天庭諸神需要的樣子。

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受一定經濟基礎的制約。吳承恩所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氛圍,也終究不是一個逾越規矩的時代,不是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所反映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反對神權,反對專制”思想及觀點,帶有時代的烙印,但限於歷史條件,作者筆下的孫悟空最終沒能逃脫平庸化、統一化的命運。

孫悟空本來就只有一個,從他成為鬥戰勝佛,就再無孫悟空了,只是多了一個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佛。我們每一個人也如此,曾經個性鮮明、胸懷夢想我們,在歲月中風霜中,在名利面前,我們都是一個個孫悟空,最終誰又能不墜入圓滑世故的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