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創作的作品,主要記錄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強調了對人的重視,率先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在戰國時期,孟子及其思想並沒有得到重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最早評價孟子的人

最早評價孟子及其學派的人是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這樣記載: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很顯然,荀子對孟思學派是持批評態度的,在戰國時期,孟子及其學派只是作為諸子百家之一而存在,還沒有上升為“經”的地位,孟子也只是先秦諸子之一,還沒有成為“聖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在焚書坑儒中奇蹟般地存活下來

慶幸的是,正是因為《孟子》當時只是儒家經典的一部子書,所以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儒生被坑戮,遭來了滅頂之災,但《孟子》一書並沒有受到損害,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這在趙岐的《孟子題辭》中有所體現:“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孟子在西漢時期的地位

趙岐,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是第一個給《孟子》做註釋的學者。在《孟子題辭》中有記載:

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

這就說明,《孟子》在漢朝曾經一度受到官方的重視,被立於學官,學官就是考試的時候用來命題的官方認定的書籍,命名為“傳記博士”,是低於經書而高於諸子之書。直到漢武帝實行廢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政策,隻立於“五經博士”,廢棄了“傳記博士”,《孟子》又從專輯退回了諸子的地位,被排出了學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儘管如此,《孟子》作為傳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存在,西漢時期的學者們在自己的著作中經常徵引《孟子》的內容。總體來看,孟子其人和《孟子》一書在西漢時期的地位不是很高。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為孟子作的《傳》僅僅有一百多個字,而且沒有單獨立傳,整個西漢時期也沒有專門給《孟子》做註釋的人。

孟子在東漢時期的地位

直到東漢時期,才開始出現了研究《孟子》的專著,相傳有程曾的《孟子章句》、鄭玄的《孟子注》、高誘的《孟子章句》、劉熙的《孟子注》和趙岐的《孟子章句》等。至今,除趙岐注本外,其餘幾部已亡佚。

那個時期的人們並不因為《孟子》被罷免了“傳記博士”而忽視它,反而把能夠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孟子》的學者稱為學問廣博的人

。這在趙岐的《孟子題詞》中有所體現:“今諸經通義,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可見,孟子的影響力隨時時間的發展不斷擴大,人們對《孟子》的思想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趙岐對孟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趙岐在《孟子題詞》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風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惡聖之大才者也。

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到趙岐對孟子的評價之高,他從社會政治、道德節操方面高度概括了《孟子》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和作用。上至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可以從自身的需要對儒家學說做出不同的解釋,以達到統治臣民的目的;為了迎合政治,更多的文人學者開始熱衷於研究儒家學說,《孟子》作為儒家經典的一部子書,自然而然地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歧評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趙岐《孟子章句》的貢獻

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漢代研究《孟子》取得累累碩果中僅存的專著,是唯一完整保存的《孟子》注本,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應我們在讀《孟子》的時候應該把趙岐注作為一本重要的讀本。

郭偉宏也肯定了《章句》的重要價值稱之為:“要言不煩,概而述之;疊字為訓;以今釋古;以史釋義,譬喻顯豁。”無論如何,趙岐花了畢生的心血研究孟子,給《孟子》做了專注,並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使得《孟子》被更多的人關注,其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