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创作的作品,主要记录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强调了对人的重视,率先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在战国时期,孟子及其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最早评价孟子的人

最早评价孟子及其学派的人是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这样记载: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很显然,荀子对孟思学派是持批评态度的,在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学派只是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而存在,还没有上升为“经”的地位,孟子也只是先秦诸子之一,还没有成为“圣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在焚书坑儒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庆幸的是,正是因为《孟子》当时只是儒家经典的一部子书,所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儒生被坑戮,遭来了灭顶之灾,但《孟子》一书并没有受到损害,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这在赵岐的《孟子题辞》中有所体现:“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孟子在西汉时期的地位

赵岐,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是第一个给《孟子》做注释的学者。在《孟子题辞》中有记载:

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这就说明,《孟子》在汉朝曾经一度受到官方的重视,被立于学官,学官就是考试的时候用来命题的官方认定的书籍,命名为“传记博士”,是低于经书而高于诸子之书。直到汉武帝实行废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只立于“五经博士”,废弃了“传记博士”,《孟子》又从专辑退回了诸子的地位,被排出了学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尽管如此,《孟子》作为传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存在,西汉时期的学者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征引《孟子》的内容。总体来看,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在西汉时期的地位不是很高。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为孟子作的《传》仅仅有一百多个字,而且没有单独立传,整个西汉时期也没有专门给《孟子》做注释的人。

孟子在东汉时期的地位

直到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了研究《孟子》的专著,相传有程曾的《孟子章句》、郑玄的《孟子注》、高诱的《孟子章句》、刘熙的《孟子注》和赵岐的《孟子章句》等。至今,除赵岐注本外,其余几部已亡佚。

那个时期的人们并不因为《孟子》被罢免了“传记博士”而忽视它,反而把能够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孟子》的学者称为学问广博的人

。这在赵岐的《孟子题词》中有所体现:“今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可见,孟子的影响力随时时间的发展不断扩大,人们对《孟子》的思想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赵岐对孟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赵岐在《孟子题词》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恶圣之大才者也。

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赵岐对孟子的评价之高,他从社会政治、道德节操方面高度概括了《孟子》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上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做出不同的解释,以达到统治臣民的目的;为了迎合政治,更多的文人学者开始热衷于研究儒家学说,《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子书,自然而然地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歧评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赵岐《孟子章句》的贡献

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汉代研究《孟子》取得累累硕果中仅存的专著,是唯一完整保存的《孟子》注本,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应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应该把赵岐注作为一本重要的读本。

郭伟宏也肯定了《章句》的重要价值称之为:“要言不烦,概而述之;叠字为训;以今释古;以史释义,譬喻显豁。”无论如何,赵岐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孟子,给《孟子》做了专注,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孟子》被更多的人关注,其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