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了中國,卻為何不侵略日本?

shcho


其實在19世紀,西方列強也入侵了日本,當時的日本像極了晚清,同樣存在閉關鎖國,同樣也是被列強要求開國通商,並且簽訂了以《美日和親條約》為首的大量不平等條約。

只不過日本當時也並不富裕了,金銀礦產已經大量流失,也沒有足夠吸引西方列強的產品,不像中國地大物博,更有瓷器、茶葉、絲綢等等,深受西方國家歡迎;

同時,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好,沒有位於當時的主要航道上,入侵的收益不足夠吸引西方列強。所以日本沒有被西方列強大規模入侵罷了。

並且此時西方國家入侵日本,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了侵華的橋頭堡,對日本進行技術等各項扶持,當時的日本幕府也十分開明、爭氣,及時的進行了改革——明治維新,快速發展,自身國力也越來越強,快速地擺脫了被侵略者的身份,並在之後,以侵略者的身份入侵了我國。


陸棄


這個問題非常好,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其中的內部原因,為何日本躲過了侵略,而就此崛起,而華夏大地就此衰落一百餘年,我們也不得不慨嘆國運這個東西。

首先要說明就是,日本之所有沒有被侵略和殖民,在於日本不是戰略要地,歐美國家主動“放棄”再就是日本的國土貧瘠,榨不出油水來。最後就是日本國運太好,他及時地進行了變革,由被侵略者成為了侵略者。日本不是沒有經受侵略,從《安政五國條約》、到開放通商口岸等等事件但從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不如滿清所受到的侵略。也就是說這是客觀存在的。而當時日本的實力和經濟能力遠遠不如滿清。是什麼原因讓日本沒有成為殖民地?

最大原因就是,滿清的富足和發達吸引了歐美國家,因為至少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財富”沒有入英法等列強的法眼之內。日本太窮,沒有滿清肥。日本是東北亞孤島國,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並不優越,不是國際貿易主要航道,美國佩裡將軍之所以入侵幕府時期的日本,就是為了要也一個物資補港口,而非入侵和佔領日本。日本當時也一樣是閉關鎖國,日本本身經濟疲敝,無法產生巨大財富,無利可圖也是歐美國家放棄日本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說,日本如果是個女子的話,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吸引男人的地方。日本太窮,市場,資源列強們看不上。

在1858年日本幕府集團與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簽訂《安政五國條約》,被迫開放長崎、橫濱、神戶、新潟、函館五處港口。(和滿清的南京條約一樣),在1859年設立外國租界,但僅僅四十年以後歐美國家就將租借交還日本。治外法權一併廢止。原因就在於日本明治維新在1880年已經基本完成,而六年以後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取代了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日本完成了一個從被侵略國轉化成為一個赤裸裸的侵略國,又過了十年,也就是在1905,在對馬海戰中日本擊敗俄羅斯。

華夏時代對付遊牧的大殺器之一就是禁止與遊牧民族互市(貿易)無論漢唐,還是兩宋,以及明朝都絕對禁止的“高科技”商品和鹽茶大規模“出口”到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大規模劫掠就是為了獲取這些物資。而日本恰恰是由於徹底的開放對外貿易。與歐美國家在貿易上的充分結合才免被殖民。而滿清缺乏這樣的遠見。滿清寧可賠錢與割地也不願意和歐美國家一起“做貿易”。歐美國家只有強迫你“做貿易”既然是強迫也就只能不平等貿易。再就是當時的滿清沒有成為殖民地,完全是因為它太大了。客觀條件不允許。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對於整個亞歐大陸而言,第一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時代的是英國,其地處亞歐大陸的極西,而日本則地處亞洲的最東端,是傳統的華夏農耕文明在海上的延伸。

日本自古受中國文化影響,當西方列強來到東亞之時,日本和中國所受的遭遇和對侵略的反應最初是一致的。

1、中國閉關鎖國,日本同樣鎖國禁教;中國沒有完全杜絕西方商船,日本同樣如此;同時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接受了西方的歷法算術諸學,但也都沒有意識到西方的到來將來會對國家帶來巨大的危害。

這一時期,大約從明末清初開始,持續了兩個多世紀。

2、鴉片戰爭極大的震驚了日本

昔日的天朝上國被英國擊敗,使日本開始審視自己,審視中國,審視西方。

1853年,美國的大炮轟開了日本的國門,之後日本和中國一樣,在西方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下與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等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其性質和中國的南京條約沒有任何差別。

開港口,設租界,駐軍,治外法權,協定關稅等等,與中國經歷的如出一轍。

3、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開始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時間是公元1861年。

之後不久,1868年,在中國開始洋務運動後的第七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

二者的結果,我們都很清楚,洋務運動並未觸及農業文明的根本,最終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後宣告失敗。

但明治維新卻成功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改變了日本的農本制度,使日本從此步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我們可以舉幾個明治維新變革的例子:

  • 廢除各藩領地所有制,領主無權向農民徵收年貢。

  • 承認土地私有,可以自由買賣。

  • 農民可以自由遷徙,自由選擇職業、

  • 改革土地稅,以貨幣繳納

結束農本經濟,一切為了工業化,這便是日本改革的目標,而這在數千年以農為本的中國是不現實的,沒有自由的土地,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工業化。

日本在19世紀末的迅速工業化,使其追隨英、法、美、德、俄等國的步伐,最終成為列強之一。


所以,日本在19世紀和中國遭受了同樣的侵略,只不過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我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了,其標誌便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


心向青山


19世紀那時候,可沒有聯合國主持公道,也沒什麼像樣的國際關係和國際準則,奉行的就是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

所以歐洲人發展起來之後,沒有任何制約,就對全世界展開了侵略。

這個侵略基本上是不挑選對象的,無論是什麼封建王國還是有原始特徵的酋長國等一概都成了他們侵略的對象。

原因有二:

一是佔領土地,作為殖民地或者據點,成為生產原料來源地,便於直接為這些國家的戰略實施;

二是簽署不平等條約,要求進行商業往來,獲得傾銷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所以19世紀西方強國無論是對我們還是對日本,都有這個目的,也都進行過侵略。

對日本的侵略也是在幾乎同期進行的。

(柏利打開日本國門)

按照日本歷史的說法,美國人成了打開日本閉關鎖國大門的第一個國家。

這個人叫柏利,是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1853年7月率4艘軍艦到達日本浦賀,遞交美國總統親筆書信,向幕府提出開放口岸,要求和日本通商。

但是幕府拒絕了這個要求。第二年柏利又回來了,這次態度強硬,聲稱如果不滿足條件,美國人就佔領日本。幕府害怕了,和美國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從此日本也成了西方人侵略的對象。

不過美國對日本的侵略並非是要求割讓領土,就是要從日本賺錢。

所以,一些日本高層特別是地方的大名和武士等認識到日本不能繼續閉關,而是要迎合開放的潮流。

因而柏利雖然是侵略者,但諸如長州和薩摩等地方大員卻和他能成為朋友。

因為他們都認識到可以從美國人身上,學到和西方打交道的方法,進而利用西方的技術和軍事,來強大日本,甚至推翻幕府,改革日本政治。

這種潮流下,沒幾年,也就是在柏利打開日本大門後的短短十幾年,明治維新就開始了。

天皇重新掌權,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又過了短短十幾年,日本就成了僅次於西方和美國的一個資本主義後期國家,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擊敗了清王朝,這不僅震動華夏,也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看到了日本的厲害之處。

此後日本就以西方國家自居,脫亞入歐成了事實上的外交政策,不斷實施了比西方人還要激進的侵略政策,乃至最終成為二戰的策源地。

因此日本曾被西方侵略這段歷史或許也就被很多人淡忘了。


木春山談天下


這話完全說錯了。

明治維新前後,日本亦遭受過西方國家的侵略,在通商口岸、治外法權和租界等諸多問題上,都被迫向西方各國讓步。

對於中國而言,西方列強先後通過《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取得如下權力:

1、五口通商(最初);

2、片面最惠國待遇;

3、協定關稅;

4、治外法權;

5、租界;

6、外國使節駐京。

這些通過侵略獲得的權力,無一例外也都在日本上演。列強也通過侵略日本,獲得了這些權力。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後,美日簽訂《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接著西方國家紛沓而至,進一步擴大對日本的侵略。

最終於1858年,日本幕府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簽訂了《安政條約》,條約的內容如下:

1、除已開放的下田、函館,開放橫濱、長崎 、新潟 、神戶為通商口岸;

2、片面最惠國待遇;

3、協定關稅;

4、治外法權;

5、開放的港口城市可以設租界;

6、在日本首都派各國外交代表,在口岸派駐領事。

很顯然,《安政條約》的內容與列強和中國簽署的條約內容,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日本只是沒有遭受到大規模的領土損失,但這點不同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遭到西方侵略。


HuiNanHistory


英國人最初的侵略是為了經濟擴張,那時英國人遠洋航行一次不容易,所以當然要挑一個油水多的國家。況且英國一直都有跟中國通商的想法,只是努力了上百年屢次被拒。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極大的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商品庫存嚴重,急於尋找傾銷市場,而當時大清國人口眾多,剛好符合英國以及其他列強的需要。而那時的日本,經濟跟大清沒法比不說,市場也小的可憐,加上地緣價值也並不明顯,所以追求經濟利益的英國資本家,當然會選擇中國而不是日本。要是日本的市場也很大的話,那就不好說了,因為當時英國人開戰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打贏,大清的軍事力量也沒有那麼差,只是統治階級太軟弱了。至於後來跟進的列強,看到英國人從中國撈了那麼多油水,眼紅的不行,當然也不會去日本那沒油水可撈的地方了。後來,黑船事件之後,日本迅速崛起,脫亞入歐,西方列強就是想侵略也沒有機會了,尤其是日俄戰爭之後更是把日本捧上了天(雖然這關鍵是英國人幫了忙)。即便日本後來的地緣價值凸顯出來,但是當時列強只顧賺錢,忽略了這一點,也沒人去跟日本死磕。只是美國二戰之後重視了日本的地緣價值,所以駐日美軍一直停留到現在


鏡花蜉蝣


因為日本列島的位置。

日本列島與英倫三島分居亞歐大陸東西兩端,要施展離岸平衡手,在亞歐大陸挑撥離間施以牽制,這兩個地方就是最好的抓手。

以離岸平衡起家的英國久浸此道,如何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他要從東亞開始刷存在時,特別是東亞這個地方還存在一個自亙古而來的超出他們理解的龐然大物,夯實日本列島這個前進據點和橋頭堡就尤為重要。

因此,英國於日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下了不少本錢,對日本的技術扶持,英國可是有相當主動性,比對德法用心多了,對英法可是防範為主,對日本不說傾囊相授,也離不太遠。

霸主易位之後,繼位者是更大一號的離島,美國,也是此道高手。特別是歐亞大陸已經形成了兩個不在其體系受其盤剝的龐然大物,他如何敢不用心?美國在日本身上更是頗耗心血。二戰後七十年代前,美國對日本的技術轉讓,若按美國控告中國“強索技術”時的價格算,日本付出的“轉讓費”大概也就“市價”的一成。只不過日本人也挺爭氣,差點把“商業文明”自詡的美國幹廢了,若不是日本腹中空空鼠目寸光和駐日美軍的榴彈炮,美國還真收不了日本呢。不過現在日本就是個現金奶牛,每年經濟利潤一半都去了華爾街,也不枉當年美國栽培之功。

所以,結論就是,日本是自東向亞歐大陸施加域外控制的唯一可靠抓手,但凡想對亞歐大陸搞離岸平衡的政治勢力,必要拉攏日本而不可能對其進行肆無忌憚的劫掠和迫害。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先說一下當年鴉片戰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鴉片戰爭本身是貿易順差和逆差不平等的產物。


當年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核心的問題在於中國對英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是不是感覺和今天比較類似?只不過今天沒有國家再敢對中國發動類似的鴉片戰爭罷了。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的中國,但是說的中國人並不太依賴於海外貿易,而當時的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又急需要找到對外銷售市場,很顯然,中國雖然大,但是中國人對於英國的西方工業品沒多大興趣,這本身也不是多大問題,問題在於:英國人對於中國的產品有極為濃厚的興趣。


實際上即便是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也多少和中國有關,所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傾的是誰的茶?就是來自於中國的茶。


在17世紀以後,歐洲人接受了中國的茶葉,沉迷於茶文化,外加上清朝出產的絲綢和瓷器之類的奢侈品,在歐洲極為受歡迎,而英國在中國銷售的印花布,天鵝絨之類的東西在中國又賣不出去,這一來一回,就形成了中國對英國巨大的貿易順差。


導致這個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的有錢的中國人並不十分中意英國的印花布之類的,而更中意中國的絲綢。當時的中國使用銀本位制度,來買中國貨,需要用銀子。


而好死不死的是,在18世紀,英國開始了金本位制度,如果英國想要獲得清朝的貨物,就必須使用白銀,在金本位制度下,英國的白銀比較匱乏,就必須去其他地方大量的購買白銀,這樣一買一賣,僅僅在匯率上英國就損失巨大。


而對清朝的貿易順差,僅僅從幾個數字就看得出來,1833年,英國對華貿易貿易輸出為60萬英鎊,而進口高達130萬英鎊,貿易不平衡,英國找不到任何對中國人銷售的產品,在狗急跳牆之後,英國人想到了鴉片。


在中國發起禁菸運動後,英國發動了對華的鴉片戰爭,因此貿易問題是當時的最根本的衝突來源。


為什麼不侵略日本


日本實際上一直到1853年,由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帶領的艦隊入侵江戶,逼迫日本簽訂條約,這就是所謂的“黑船來襲”

佩裡所率領的艦隊之一薩拉託加號。


其實此時由於中國所發生的鴉片戰爭已經過了12年,日本早就瞭解到了西方船堅炮利,江戶幕府基本上沒有做抵抗就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實際上美國簽訂了和日本的條約,其主要原因也不是想真的為日本打開國門,或者入侵日本經濟,根據《神奈川條約》的規定,美國船隻可以付錢購買物資補給,美國人可以在日本的下田設立居留地,並且簽訂了最惠國條約。


根據《神奈川條約》的規定,美國人很有可能是想保障食物和淡水的補給,並且建立美國和清朝之間的貿易中繼站,而不是真正想和日本貿易。在當年航海,由於還沒有發明冰箱,在缺乏新鮮蔬菜和肉類補給的情況下,船員們很容易患上壞血病。


列強們之所以對於日本不感興趣,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列強們感興趣的地方,當時的日本相當的貧窮,相當多的人連褲子都沒得穿,日本產少量的白銀以及硫磺,而這些東西對於西方列強吸引力不大,至於絲綢,瓷器和茶,這和三樣西方最為緊缺的東西,日本基本不產,日本國小民貧,缺乏物產,對於列強們來說,日本並不是一個值得侵略的地方。


李建秋的世界


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了中國,卻為何不侵略日本?其實這個問題不太準確,日本也遭到過西方列強的入侵,但因為日本的主客觀條件,在西方列強的眼中,入侵其本土,乃至在日本建立殖民統治的性價比很低。那麼日本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日本的無用之用

在說日本為何沒有被殖民之前,可能咱們要先說一下一個地區為何會被殖民。因為殖民在本質上是一個生意,投入人力物力進行殖民的國家或者政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更多的回報。而回報一是金錢,二是人力。至於領土,其實是次要的,因為領土本身不能產生收益,領土要產生收益需要上面有資源,當然這個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另外便於進行貿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物資資源,其實都要通過貿易才能使其收益實現最大化。

日本地形圖,可以看到日本境內絕大多數地區都是丘陵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再來看看最早成為歐美列強殖民地的地區,包括美洲、非洲的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和南亞的沿海地區。而這些地區無一例外都是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比如美洲地區在早期富產白銀,東南亞和印度盛產的香料是當時重要的大宗商品。而非洲更是各種工業原材料的寶庫。所以這些地區最早成為了歐洲人的殖民地。同時早期的殖民地也基本都是沿海地區,這是因為這些地區一是方便船堅炮利的歐洲人進行征服,二是便於海路進行貿易。

而日本的情況卻很不一樣。雖然日本是大洋裡的幾個島嶼,乍看起來在地理環境上非常適合成為歐美人的殖民地,但日本和其它海島卻也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其中最大的一點是日本的地質環境非常惡劣,它地處歐亞大陸、北美、太平洋和菲律賓四個地質板塊的相互碰撞的交界處,因此日本列島上火山密佈,而且其全國有75%的地形是最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的丘陵地帶。此外,日本列島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其本土除了白銀(歐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後,白銀大幅貶值,對殖民者引力不大)、煤炭和硫磺等極少數幾種礦產之外,基本沒有任何其它資源可以開採。所以它對歐美殖民者來說,其實吸引力非常有限。雖然征服它也可以得利,但得利卻很少,性價比非常低。

日本境內火山密佈,連作為日本象徵的富士山都是一座活火山

說到這裡,其實也回答了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除了在元朝初年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外,為什麼中原王朝從未想過要去征服日本。因為征服日本實在是意義不大,除了能搶到沒有價值的火山和丘陵之外,能真正產生價值的農田和其它一些自然資源實在有限。所以日本的環境及其在殖民時代的遭遇,其實可以說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最好的一個例證了,因為它基本沒用,所以很少有人對它有興趣,而這反而使它能夠倖存。在殖民時代,一些生活在極地等環境惡劣區域的民族雖然弱小,但最終也能夠倖存其實和日本的情況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了。

日本人自己做了什麼

但客觀的情況只是一個方面,前文已經提到,日本雖然地理環境惡劣,自然資源稀缺,但它畢竟是處於溫帶,而且四面環海,在貿易方面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而且日本人口數量不少,在人力資源方面也很有價值。因此在殖民時代剛開始的時候,日本其實也成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歐洲殖民地的目標。

但也正是因為日本自然環境惡劣,而且很早就接觸到了東亞大陸的文明,所以日本相對於其它島國又有兩點很不一樣,一是其軍力很早就在生存競爭中被磨鍊的比較強大,二是其文明程度與中原文明接近,相對於絕大多數島國要高的多,所以日本不會出現美洲文明那樣與歐洲人接觸之後一觸即潰的局面。因此,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對於日本,也只能像對於中國一樣,採取逐步滲透的方式去嘗試對其進行控制。

公元16、17世紀日本的步兵,可以看到已經普遍使用近代火槍

而要滲透,在當時只有兩種途徑,一是貿易,二是傳教。當時正值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日本對火槍這種輕武器的需求量特別大,而且日本當時白銀產量比較大,所以日本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進行貿易時,主要是用白銀換武器,結果這種貿易反而促使了日本軍力的進一步提升,而且促進了日本結束戰國時代,走向統一的進程。可以說後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入侵朝鮮,乃至妄圖征服中國,其實也跟日本與歐洲人接觸之後,通過購買武器武力增強有密切關係。

描繪天主教士向日本武士傳教場面的畫作

而在宗教方面,雖然早期一些天主教士在日本的傳教行動相當成功,在日本戰國時期使不少日本大名(諸侯)都皈依了基督教,但在公元1587年,接近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佈名為《伴天連追放令》的命令,將天主教定為邪教,在日本禁止了基督教傳教活動。而在豐臣秀吉死後,接替他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則更進一步,於公元1613年在日本發佈了全面禁止基督教的命令,而且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將仍然信仰天主教的大名有馬晴信直接處死,並把另外一名信仰天主教的大名高山近右流放到了菲律賓,之後日本將日本基督教徒群體蔑稱為“鬼利死丹”,對其進行了嚴酷打擊。因為其鎮壓過於殘酷,在公元1637年,來自長崎和熊本的一些日本基督教徒甚至曾集結起幾萬人的軍隊發動叛亂,但很快被幕府鎮壓。之後參與叛亂的基督教徒或者被屠殺,或者被驅逐到澳門和馬尼拉等西方殖民地。此後,基督教在日本基本銷聲匿跡。雖然這個政策使日本後來形成了閉關鎖國的局面,但也確實成功地阻止了西葡等國家像對東南亞國家那樣通過宗教殖民日本。

描繪日本基督教徒暴動場面的畫作

而之後日本在幕府統治之下統一的局面也對歐美列強的殖民企圖形成了極大的阻礙。因為在紛爭的各派中拉一派打一派是歐美列強在過程中慣用的手法,英國能最終成功將印度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就和當時印度境內存在大量反對南亞次大陸主要政權莫臥兒王朝的勢力有關。而中國能一直避免重蹈印度的覆轍也跟中國當時一直存在相對比較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有一定關係。當時在日本其實也是這種情況,在殖民時代的高峰,也就是公元18世紀到19世紀,日本雖然也存在各地藩鎮,但幕府還是起到了中央政府的作用。而且因為日本是島國,與外界的隔離很明顯,所以很早就形成了本土的民族意識,讓歐美列強無處下嘴,沒法通過介入其內部分歧在日本站穩腳跟。

日本德川幕府控制區域(粉色),其它區域也基本臣服於幕府


雖然日本在公元1854年面對美國海軍的武力優勢被迫放棄了鎖國政策,但還是因為日本本身殖民價值很低,而且其政府始終還是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所以並沒有在此後引發列強的殖民浪潮。而日本在意識到世界的變化之後又迅速通過維新堅定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僅僅用了不到50年就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使日本自身躋身列強行列。因此,在上述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在殖民時代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從來沒有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國家之一。


桃花石雜談


19世紀,我國被八國聯軍入侵,其中就包括日本,大概有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俄國 日本 意大利等,日本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入侵中國的國家,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學習英美技術,率先進去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比較強大。西方列強也不傻,看準封建主義中國地大物博,閉關鎖國,義和團從中作亂,日本通過甲午中日戰爭索賠鉅額賠償,使得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錘鍊三尺,當時掀起入侵中國一段熱潮,個別西方小國幾十人便參與其中,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從紫禁城到圓明園,鉅額財寶被掠奪一空。使本來千瘡百孔的國家變得雪上加霜。這段歷史是中國的恥辱,更有人形容說慈禧太后誤我中華至少500年。純手打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