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寶寶的氣質各有不同,但人見人愛的好寶寶卻有共同特點,那就是能給大家帶來歡樂,不替別人製造麻煩。其實每家的寶寶都有這種潛質,就看家長能不能發掘和培養了!

"我的孩子要是能那樣該多好啊!"每當看見那些乖巧懂事、人見人愛的好寶寶時,做父母的就難免在心中將自己的寶寶拿出來比較,卻往往只看到了別家寶寶的優點和自家寶寶的缺點。如果父母自己都對寶寶諸多挑剔,又何談培養好性格、好人緣的寶寶呢?

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所以——

第一步:堅信你的寶寶,絕對可以成為一個好寶寶

不少父母相信所謂的"天性使然":"我家寶寶生下來就膽子小。""他從小就是個急脾氣。"的確,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氣質,有的好動,有的好靜;有的對環境變化敏感,有的不敏感;有的愛笑,有的愛哭……從生態學角度來看,遺傳基因決定了孩子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天性,這種從出生就有的特點,被稱為"氣質"(temperament)

無視孩子自身的氣質而強加要求是不對的。比如天生內向的寶寶,期望他見人就叫;或天生活潑的寶寶,期望他乖乖地坐在那裡不動、不出聲,那不切實際。但不少父母習慣從負面角度去看寶寶,看到的往往是缺點,不如轉變角度,把目光聚集在正向的積極面上。比如天生內向的寶寶,大部分都是很乖、很安靜的;而天生活潑的寶寶,則大部分"嘴甜",能說得人樂開了花兒呢!

此外也並不是說,氣質是絕對不會改變、無法對其產生影響的。事實上,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與父母、親友互動關係的發展,寶寶的氣質也會發生變化,父母所要做的,是在客觀承認孩子天性的同時,修正他氣質中的負面因素,併發揮其積極意義。

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Tips:別給寶寶"貼標籤"

不僅不要將寶寶"固定"在他一時表現出來的樣子上,還要幫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比如"脾氣壞",其實大部分寶寶都有撒嬌耍賴的表現,但也都有通情達理的時候,父母是抓住他的糟糕表現不放、狠狠批評呢,還是點點滴滴地收集他的好表現、並對他加以鼓勵呢?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寶寶對自己的認知。

第二步:給予愛,營造坦率、真誠的家庭環境

出生後,在成長環境的影響下,孩子的自然性格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家庭是寶寶成長的第一環境,尤其在3歲之前,對孩子的性格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家庭環境中,對寶寶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1.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

寶寶在3歲前和父母形成的依戀關係,將決定他對外部社會的態度,同時對他的性格發育也起著重要作用。擁有穩定依戀關係的寶寶,能夠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在各種活動中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也更能信任他人,也就是說,他的社會適應能力會比較強,自然更容易受到歡迎。簡言之,得到的愛越多,寶寶的性格越好。

2. 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係

小寶寶可能還不會用語言表達,甚至可能還聽不懂話,但他能非常敏感地感覺到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表現。這並不是說,非得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和睦"的家庭氛圍,每個家庭內部都會有矛盾,每個家庭成員也各有各的脾氣,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儘量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準確理解和把握父母的情緒,也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性格發展和社會性發育。

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在家庭環境中,對寶寶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Tips:父母也可能是問題所在

* 對寶寶的過錯一一指責,大發脾氣;

* 在寶寶非常疲勞或者飢腸轆轆的時候忽略照顧他;

* 在寶寶生氣的時候壓制他,不允許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 哪怕在寶寶生病的時候,也絕不允許他任性撒嬌;

* 對待寶寶的態度不一致,常憑心情處事,讓寶寶無所適從;

* 過分干涉和愛護,不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速度來做事。

第三步:教給寶寶處理和控制情緒的技巧

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發火,一些小事就亂髮脾氣,這樣的寶寶很難令人喜歡,但這可能只是他的情緒控制能力跟不上智力發育的進度。一般情況下,寶寶在週歲左右開始理解大人對他說"不可以"是什麼意思,但這對他的情緒控制能力還沒發育到相等的程度,就有可能嚎啕大哭,甚至出現亂扔東西、打人等過激行為。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到2歲左右。

但在生活中,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會令父母苦惱甚至惱怒,也會令周圍人感到尷尬。寶寶2歲之後,如果依然出現過激反應,父母就要認真處理他的情緒問題了——

1. 在寶寶情緒異常時,將他帶至安靜處,把周圍的危險物品收好,避免意外受傷,然後靜靜地陪伴他;耐心地等他平靜下來,再向他說明:理解他的心情,但哭鬧是不對的。

2. 教他以坦率直接但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表達情緒,比如教他說:"我很生氣,因為……"

3. 教給他一些調節情緒的小技巧,比如"數顏色"遊戲——選定一個顏色,寶寶和父母輪流在所處環境中尋找它的身影,當最初的情緒過去之後,這個遊戲能快速地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外部世界,從而轉變他的情緒。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發脾氣,高高興興地去做大家都喜歡的事,是很重要的能力。

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通過遊戲,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外部世界,從而轉變他的情緒

Tips:關於"難養型"寶寶

平均每10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是所謂"難養型"寶寶,愛哭、鬧覺、挑食、對刺激超級敏感,往往還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和認生。不過如果父母能認識到並接受寶寶天生的氣質特點,放平心態,更加細心地加以照料,令他逐漸形成安全感;給予他更多時間去適應,而不是強迫他在沒準備好之前就進入陌生環境、與陌生人交往;主動幫助他,避免過分強烈的刺激(就像幫助孩子避免過敏源一樣)。如果父母能給予一貫穩定的陪伴,寶寶逐漸地也能形成很好的性格。

第四步:培養寶寶與人交往的習慣與樂趣

父母都希望寶寶在與人交接時熱情有禮、落落大方,但不是所有寶寶都生性外向,愛與人交往,有的寶寶靦腆害羞,有的寶寶更喜歡獨處,而最重要的是,在3歲之前,寶寶其實還沒有完全進入社會性發展階段,更喜歡和父母、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玩。父母要尊重他的個人選擇,不要強迫。

在這個基礎上,循序漸進,引導寶寶與更多人交往。

1. 要讓寶寶感覺到,和親戚、朋友在一起是非常愉快的事。家長的態度在其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輕鬆愉快地與不同的人交往,寶寶也會自然而然地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這一點。在確認寶寶樂意的前提下,帶他接觸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交際風格,對他的社會性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 教給他一些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和原則,比如坦率、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分享;比如合作;比如同情心。

3. 最難的一點,是邊界感的建立,就好像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間有一扇門,可以自如地打開和關閉。有了這扇門,和大家在一起時,寶寶能很好地分享自己、感受他人;與此同時,他也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不會太黏人。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要處理好自己和寶寶之間的關係,張弛有度,既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也給他成長所需的獨立空間。

必讀!人見人愛的好寶寶養成手冊——需要家長正確發掘和培養

要讓寶寶感覺到,和親戚、朋友在一起是非常愉快的事

Tips:什麼樣的寶寶最受歡迎?

* 坦率、真誠地表達自己,與人交往;

* 能理解他人,不會自我中心;

* 通情達理,不使性子,不製造麻煩;

* 能做些對他人有益的事、令他人感到愉悅的事。

艾美維他 助力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