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社論:武漢“解封”,它的犧牲和貢獻將被歷史銘記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據北美費城通報道,北京時間4月8日零時起,武漢解除了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被按下暫停鍵的武漢重新打開大門,“封城”76天后,九省通衢與外界的通道重新開啟。

美國《僑報》社論:武漢“解封”,它的犧牲和貢獻將被歷史銘記

4月8日零時,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圖為即將解除管控的高速路口武漢西收費站。(圖片來自中新社)

“解封”的那一刻,武漢上演了一場盛大的燈光秀,長江、漢江兩江四岸,近千座樓宇和七座大橋一起被點亮,它以極致璀璨的方式告訴全世界:“至暗時刻”已經過去,這座英雄的城市迎來了新生。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兩個多月前。在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組織的一場高級別專家組記者會上,鍾南山院士代表專家組發出警示通報,明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

疫情發展出人意料,防控形勢驟然緊張。中國高層當機決斷:嚴防死守,把疫情控制在武漢;封一座城,護一國人。關閉武漢這樣超大省會城市的外出通道,這是新中國的頭一遭,決策時的艱難可想而知。

但是時值春運,面對疫情急速擴散的風險,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

1月23日,武漢“封城”。在此後的76天中,武漢市民經歷了“歷史空前”的大隔離。離鄂通道關閉、公共交通暫停、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步步升級的管控措施,讓900萬留守者不能出門,500萬離漢者無法歸家,昔日繁華都市近乎停擺。

不處圍城,難以盡知他們的痛苦、焦慮和抗爭;事非經過,也無法真正體會武漢人大疫之下的奉獻與犧牲。

這樣的奉獻與犧牲,不僅讓中國同胞感動和淚目,也讓親眼目睹的外國人深受觸動。

世衛組織赴中國考察專家組負責人布魯斯·艾爾沃德說,武漢人民“令人心碎”,又“讓人動容”,他們身上表現出來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我想讓武漢人民知道,世界知道你們所做的貢獻”。

武漢人民的貢獻也得到了科學數據的佐證。不久前,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由15家全球頂級研究機構所作的建模分析。

論文指出,武漢禁令將COVID-19在超過130個城市的暴發時間平均推遲了2.91天,讓中國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總病例數減少96%,這對疫情的遏制至關重要。

戰“疫”艱苦卓絕,曙光逐漸顯現。武漢“解封”標誌著中國以武漢為主戰場的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世衛組織4月5日發佈新一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的疫情已經由“遏制階段”(containment phase)進入到“緩疫階段”(mitigation stage),中國經驗正在幫助其他國家的抗疫行動。

武漢“封城”之於中國乃至世界的意義,不僅在於它以自己巨大的犧牲為其他地方抗擊疫情贏得了寶貴時間,還在於它提供了一種防控模式——通過封城禁足這種強力戰法,在最短時間內把病毒“悶死”。

這種方法很費力,代價也相當大,但是在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戰鬥中,當尚未“摸清敵情”時,這卻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武漢“封城”之初,在海外引起很大爭議。有人質疑,疫情面前,個人正當權利是否應該受到如此大的限制或者讓渡?

但是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武漢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借鑑,很多國家採取了居家隔離、關閉公共場所、限制人員流動等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收到明顯效果。

當然,“武漢模式”並非唯一的成功範例,韓國、新加坡應對得當,未採取封城措施,以較小的社會代價,防控住了疫情,同樣值得他國學習。

武漢“解封”,這一天人們等待了太久,這意味著千萬個家庭迎來久違的團聚,也意味著中國疫情控制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中國距離疫情防控的全面勝利又邁出了一大步。為了這一天,武漢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76個日日夜夜的煎熬,不能也不應該隨著武漢的解封而輕飄地翻過。中國在疫情危機下所暴露出的問題和短板,包括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城市治理,值得進一步反思並實打實補齊。

76個日日夜夜,武漢經過生死考驗,迎來新生。這座城市終將因其在疫情期間的貢獻和犧牲,被歷史銘記。(原標題:僑報社論:武漢“解封”,它的犧牲和貢獻將被歷史銘記)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