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兒子,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呀?

還行。

今天中午吃飯了嗎,吃的什麼?

吃了。

最近天冷了,要多出點衣服,小心感冒。

好。

不知不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成為了最親近的陌生人。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01

閨蜜這些天在和我抱怨,是不是孩子長大以後就和爸爸媽媽疏遠了呢?為什麼她家小丫頭小時候話可多了,長大之後話反而越來越少,回家只知道玩手機,都不願意多和爸爸媽媽聊聊天。

有時候主動想要和她聊聊,閨蜜說三句,她就給你回一個字,話題總是很快就結束了。

可她一遇到她的同學朋友,話又很多,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簡直是兩個樣。

其實,很多孩子長大後慢慢開始和父母“無話可說”了,不只是年紀小的孩子這樣,大孩子們也是如此。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騰訊曾經發布過《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裡面稱:52%的年輕人在朋友圈裡屏蔽了父母。

父母總會疑惑:這是為什麼呢?明明自己和孩子那麼親,為什麼孩子都卻不願意和自己多聊聊呢?

其實,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父母造成的。

1、“敷衍式”回答

小時候,孩子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走哪問哪,看哪問哪,使得很多父母煩不勝煩,往往就會對孩子的疑問持“敷衍”態度。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媽媽,飛機為什麼可以在天上飛呀?”

“不知道,問你爸去,成天怎麼那麼多問題。”

“爸爸,為什麼你長鬍子,媽媽不長鬍子?我會長鬍子嗎?”

“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很多時候父母本身就被生活的壓力弄得疲倦不堪,於是在回家後,面對喋喋不休孩子,容易就把工作的壓力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主動的聊天隨意敷衍,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尊重與愛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2、“打擊式”回答

“媽,這個題好難,你能不能教教我?”

“難什麼難,這種題你都不會做,上課幹嘛去了,是不是又沒有好好聽老師講課!”

“爸,你看,我考了80分,比上次進步了15分呢!”

“80分你還好意思笑,你看看人家×××,人家考了100分都沒有你那麼得意。”

臺灣知名親子教育專家陳孜虹老師在《有愛好好說》裡面說:若孩子童年遇到了父母語言攻擊。80%的孩子會新生仇恨;34%的孩子會意志消沉。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小時候,孩子和父母就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有了開心的事、煩惱、或者難過都會和父母說一說。

可慢慢地,傷心時得不到父母安慰、有了進步時不能得到鼓勵,受到的都是父母不滿意的打擊。久而久之就不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了。

3、“否定式”回答

由於我們和孩子所處的年度差異,在溝通的話題上也出現了“代溝”,於是往往不能認同孩子所接受的新事物。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描述了同一個話題他對朋友說和對父母說得到的不同回應:

他可以給朋友推薦一首新歌《How Much-normal》時說,這首歌很棒,你快去聽。

可如果給父母說同樣的話,卻只能得到“我不感興趣”的冰冷回答。

他可以給朋友說Lady Gaga(美國著名女歌手、詞曲作家、演員)真是Gay Icon(同志偶像,通常是女性明星擁有廣大的忠實同性戀影迷、歌迷,尤其是男同志),她的Bron this Way和Hair每每聽到都會想哭。

可父母卻會說“就是那個瘋婆子?”

他可以給朋友探討哪裡開了家pizza店準備去嚐嚐。

但父母會說就是那種煎餅裡面加點蔬菜賣你幾十塊?

父母對於孩子喜歡的東西不認同、不接受,會漸漸讓孩子失去和父母聊天的興趣。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4、“打斷式”回答

“媽媽,今天我們班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

“今天作業多嗎?”

“今天我們班那個小胖子劉……”

“別說話了,趕緊做作業!”

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說話,聊聊學校裡的趣事,可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打斷之後,慢慢也就不願再說了。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02

和別人溝通是有技巧的,和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和父母無話可說,那麼父母不妨主動打破這個僵局,把“無話可說”變成“無話不說”。


芝加哥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環境的“3T原則”,即Tune in共情關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輪流談話。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1、共情關注(Tune in)

什麼是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認為,良好的諮詢與治療關係本身就具有治療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之一。

共情要求我們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能夠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是在我們和孩子的交流中是最為細微的一條原則。

那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和孩子共情呢?當然是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多和孩子聊什麼,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是最有發言權的。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其中季楊楊和父母似乎是產生矛盾最多的一家了。

因為父親季勝利的工作原因,季楊楊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的交流也更少,於是在季勝利夫妻倆回到季楊楊身邊後,和孩子之間產生了隔閡,也出現了無話可說甚至言語上的衝突。


但當季家夫妻倆並沒有讓這樣的情況持續惡化,而是學著去了解兒子的喜好,去嘗試了兒子喜歡的賽車。

於是父子之間多了很多聊天的機會,也藉著“賽車”這個話題切入點,逐漸緩解了父子之間冰凍的關係。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關注些孩子學習成績以外的東西:他/她喜歡的明星是誰?他/她喜歡的作家是誰?他/她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多和孩子聊聊這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親子之間話就會慢慢多起來了,“無話可說”的情況也會變少了。

2、充分交流(Talk more)

有的父母會疑惑,當然知道要和孩子多交流,可有時候真的有心無力啊。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於是,對於這個困難,達娜·薩斯金德教授在書中也對這個問題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 描述日常活動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家務、看電視電影時候,就正在做的事情多和孩子交流。

  • 不用代詞

比如“這個做得真不錯”改成“你的這個數學題解得真好”、“我喜歡它們”改成“我喜歡寶貝送給我的這些禮物”。

  • 擴句

儘量少對孩子用祈使句或簡短的句子。比如讓孩子“來吃飯”,而可以說:“今天累了一天,媽媽做了你愛吃的菜,快來吃飯吧。”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也許在父母看來只是多加了幾個字,可就是通過每次多和孩子說幾個字,能夠為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搭建良好的基礎。

3、輪流談話(Take turns)

很多時候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變成了父母佔據交流的主導地位,雙方的溝通變成了父母單方面的說教。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其實父母將說話的權利更多地交給孩子才能讓聊天更好地進行下去。

尤其是孩子年級還小的時候更多地將“為什麼”和“怎麼辦”的話語權交給孩子,會直接比告訴孩子“是什麼”更好。

這樣不僅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更豐富、更融洽,還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語言交流能力有好處。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從“無話不說”變成了“無話可說”?

結語

孩子和父母本就是這世上最親密的人。

親子溝通出現問題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問題出現了,父母或孩子任一方都不作為,那麼這個橫亙在雙方之間的裂痕只會越來越深,再無法修補。但是如果父母孩子之間互相體諒,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虞木欣,愛生活,愛文字,關注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希望能夠用手中文字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