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8月26日,又一花季女孩在廣西失聯,在住宿的客棧內發現留給媽媽的遺書。女孩母親回應,遺書的確是女兒的筆跡,但不相信她會輕生,“她很熱愛生活,想復讀考更好的大學讀醫科”。

作為一位媽媽,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的心都是疼的。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母親可能對孩子並不瞭解,在她眼裡孩子樂觀向上,怎麼可能會輕生?

先聲明一下,寫這篇文不是討伐父母,我們都是作為父母或者將會做父母的人,所以一起分析自我和孩子,儘量做好這個沒有入學考試,卻時時接受考核的身份,更多的是責任。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我們真正地瞭解孩子嗎?

隨著女孩遺書的曝光,事情的走向正在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

其實我從十歲時就一直對死亡充滿憧憬,我的時間是我所到的罪惡.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難以體會到……我甚至無法摸著良心說我愛你...

最後對不起了媽媽,生了我這麼個怪物會讓你難過的

但我確實不適合活在這世上... 別浪費資源找我。

我們才知道,這個旁人眼裡積極樂觀的少女,內心原來是那樣的荒蕪,而女孩母親在接受採訪時,那一句“她挺乖的,她其實很熱愛生活”,也令我無端的難過。

這讓我想到《擺渡人》中主人公迪倫,慶幸她遇到了指路人崔斯坦,帶她走過了荒蠻之地。而這個少女沒有這麼幸運。

我是多麼願意相信她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一切。但事實卻是,她終究還是沒能愛上生活,或者說,她是在假裝熱愛生活。

於是,有網友對此直言:您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也不能快速作答。

1. 我們和孩子,有時不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久前,山東一13歲的小男孩跳樓自殺。孩子的父母對於警方"自殺"的立案通知書十分不能接受。父母對於這樣事實肯定是痛苦和不甘的,但同時也意味著,朝夕相處的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理解:誰會想到孩子輕生呢?近些年我們瞭解抑鬱可能導致自殺,但我們無法辨別什麼樣的人會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沒有標準模樣,自然就無法被理解,所以大家反應態度一般會出現兩種,要麼覺得你沒有病,是作,要指責你;要麼就覺得你有病,腦子出問題,要遠離你。

記得看過一則新聞:一個步入大學校園的女孩突然開始社交恐懼,她害怕說話,害怕別人看她,在宿舍裡聽到門的響聲就會忍不住發抖。她把這一切告訴了父母。卻被母親給了一巴掌:考了個二本,自己不覺得丟人就算了,現在還不想去學校,你是想我跟你爸臉面都丟光嗎!

女孩說:我多想證明給他們看我有病啊,可我沒法。再後來一天晚上,宿舍樓下一聲巨響,她終於證明了自己有病!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家長的壞脾氣,把孩子嚇得逐漸遠離你。

所以,殺死抑鬱症患者的,究竟是抑鬱症,還是不被理解?

孩子把家長當做護佑她的大樹,但父母的不理解,這棵大樹最後連救命稻草的功能都沒發揮。

2. 最怕中國家長的“我認為”和“那不行”。

不是每一份絕望,都留有痕跡,千萬別自以為自己對孩子百分百了解,孩子並非家長的"附屬和延續",他們是獨立的,他們需要理解和尊重。

你以為的“乖”,孩子可能只是在努力不讓你失望;

你以為的“熱愛生活”,孩子可能只是在硬撐死扛;

對於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家長們總是按經驗主義處理,所以超過他們認知的事情,最後都可能被丟在一個叫“不懂事”的垃圾桶裡,中國父母最喜歡給孩子講道理了。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家長的“我認為”,不一定都對。

在記錄片《他鄉的童年》裡,在探訪芬蘭課堂時,國際記者周軼君哭了。和孩子們去老人院畫畫,她擔心自己不會畫。但老師說,隨便怎樣畫,這又不是比賽。她看到孩子們在色彩世界裡的自由享受,感慨自己從小被否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能。

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兒時如何被對待,長大後就會如何對待他人。中國父母們何時才能懂得,愛的基礎首先是尊重, 那個你眼裡的小不點,一樣能夠成為你的依靠。

3. 沒有人不想活在愛與溫柔裡。

心理學家Gary Chapman的《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介紹了五種愛的表達方法:肯定的言辭;投入的時間;給出的禮物;服務的舉動;身體的接觸。

同時,他也提到有效的愛的溝通,關鍵是我們得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瞭解對方喜歡什麼,而不只是拘泥於我們自己偏愛的愛的表達。

顯然,作為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這個關鍵點很容易缺失。所以希望所有的家長們,能夠學會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最想要的肯定是爸媽的陪伴。就這點來說,鄧超和孫儷真的算是模範父母:孩子生日他們從沒缺席過。11月12號是兒子等等的8歲生日,孫儷在網上為兒子慶生雖沒大的場面,但是對孩子來說絕對是最幸福最溫暖的生日!

4. 第一次當父母,我們需要持續學習

首先,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心聲。

阮庚梅說過:"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暇的世界!"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和孩子根本溝通不來。那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因為我們總會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裡來,回家對孩子缺少耐心,不覺中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真正的愛,是揣著一顆熱騰騰的心,徘徊在孩子的周圍,然後,用手指輕輕叩響他的心門:你好,我可以進來嗎?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親子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其實,親子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我們也可以主動向孩子敞開心扉,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時,就會更加關注父母,變得更懂事和體諒父母。

接著,學會彼此尊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父母覺得:我生你養你,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有什麼事情都不願和我說,我偷看下你的日記怎麼了?

每一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當孩子不願溝通時,我們可以慢慢引導,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該揹著孩子窺探他的隱私,更不該刨根問底。

然後, 發現孩子優點,多鼓勵少否定。

“你看你,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你長沒長腦子?”

“都這麼大了,也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東西!”

我也說過類似的話,現在想想真是後悔。

我們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近的人,卻不自覺地傷害了他們。當看到他們還會開心地叫你,抱你,沒有記恨我們的"狂躁",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揪得生疼。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有一些肢體語言比“語言”本身更起作用。

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會做所有的事,我們不能仗著自己年齡大,總是教訓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一個失誤,就否認了他所有的能力。每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和鼓勵。

最後,用心經營小家,打造有愛的生活

生活忙忙碌碌,很多時候我們被眼前的瑣碎矇住了雙眼,忘了去關心身邊最近的人。幸福的家庭會對孩子的性格起到積極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互尊重和扶持,讓生活充滿溫馨幸福。

除了焦慮,這屆父母更困惑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會更幸福,也會帶給別人幸福力。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會更幸福,也會帶給別人幸福力。

總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要多思考,多學習,多進步。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希望我們能夠早日找到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遇見阿孟,一個喜歡寫詩的英文教書匠。願意用文字還原生活的美好,人性的本真。用溫暖的心,感恩此生所有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