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中國隨佛教的傳入而出現了佛寺。佛教傳入始於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大量傳入在兩晉南北朝。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傳在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被請到寺內主持佛經的翻譯,傳說經卷是用白馬頭來的,於是取名白馬寺。一般說較小的寺稱院,尼姑的寺稱庵。

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早期佛寺建築大多以塔為中心,就是在寺院中建塔,塔中藏佛的“舍利”,四周建佛堂。自晉唐以後,改變了過去以佛塔為中心的佈局,而以佛堂為中心,佛塔被建在寺外。

宋代以前盛行“伽藍七堂”制度,規定佛寺建築由7座房屋組成:山門、佛堂、法堂、僧堂、經堂、庫房、浴堂。主要建築都稱堂不稱殿。到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由於孔廟主體建築稱大成殿,關廟主體建築稱崇寧殿,由此,佛教也仿而效之,稱佛堂為大雄寶殿。

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現存佛寺大多為明清格局,一般是山門(兩旁設守門神二金剛,俗稱哼哈二將)、天王殿(正面設本尊端坐面帶喜悅、祖胸露腹的大肚彌勒佛像,左右兩側塑四大金剛站像,背後設韋馱將軍像)、大雄寶段(殿正中設本尊釋迦牟尼佛或三身佛,或豎三世佛,或橫三世佛。殿兩側多設十六或十八羅漢塑像群)、觀音殿(內置觀音菩薩,有聖觀音、自在觀音、十一面觀音、千眼千手觀音)、地藏殿(內供地藏菩薩)、藏經樓、左右兩房設齋堂、僧房,有的寺院還建五百羅漢堂。佛寺大多建於山林,依山就勢而築,高低錯落有致,既顯得肅穆莊嚴、富麗堂皇,又顯得幽雅神秘,使人感受到濃烈的宗教色彩。

佛寺外的建築也含深意,山門外常建53級臺階,暗喻佛經“五十三參,參參拜佛之意”。有的寺前築108級臺階,是說世間有108種煩惱,走完這些臺階,煩惱也就消除了。

唐宋以後,各地寺廟的佛像盛行泥塑木雕,逐漸取代洞窟石雕。早期佛像塑像受印度影響,到北魏以至隋唐,泥塑木雕更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氣派,顯得溫良敦厚,富有人情味。

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在佛寺中一般都有精美的壁畫,描繪各種佛教故事。六朝時代,凡是畫家幾乎都能作佛畫。佛教禪宗在唐中葉以後開始盛行,禪宗追求淡雅超脫,放情于山水之間,這種曠達淡泊的情趣,啟迪畫家新的創作思路,使佛畫家們逐漸疏遠了佛畫,轉向了山水花鳥。由此可見,中國繪畫曾得益於佛教又超越了佛教。

佛門也講究音樂,中國的佛教音樂是融合了印度和中國傳統音樂而成的一種新創造,具有悠遠、虛幻、淡雅、寧靜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佛曲在魏晉時已流行,隋唐時達到極盛,歷代僧人又推進了佛曲的發展,有些佛曲的演奏方法一直保留至今。

佛教有一定的消極因素,歷代統治階級往往利用宗教來愚弄人民,但從哲學、文學、建築、藝術等領域來看,有它的積極意義。

印度傳統文化這個外來基因注入中國傳統文化之後,促使中國傳統文化更趨於繁榮,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自身就具有開放型特徵和寬容品格的優點,上述各方面都無一不說明了這一點。

宮觀是道教的建築,數量上不如佛寺多。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到2世紀的東漢時代。道教中祀神和作法的處所,規模大的叫道宮,規模小的叫道觀。道教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較高的地位。全國重點的宮觀有樓觀臺、上清宮、太清宮、永樂官、青羊宮、白雲觀、長春觀、大符觀等21座。道教分為兩派:正一道和全真道,其宮觀也分正一道宮觀和全真道宮觀。

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宮觀在建築上仿效佛寺,一般不建塔。有牌樓、山門、三清殿、四御殿、玉皇閣等,有的還有真武殿、靈官殿、呂祖殿、玉皇殿、王母殿等等。風格上宮觀比較樸實,不像佛寺那麼豪華。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佈局,建築按中軸線排列,最大的是大殿,排列在前,其他院落和建築體積依次逐步縮小,與佛教的寺廟主殿在後截然不同,和皇宮各殿的設置相類似。傳說泰山的伏廟就是仿照皇宮的金盛殿建成的,但比金蠻殿矮三磚,形象地說明道教宮觀的建築特點。

各官觀又根據派系師承,各有各的獨立供奉,如河南鹿邑太清宮,立有老君臺,以紀念老君昇仙;永樂宮建有純陽殿,紀念呂洞賓;重陽殿紀念王重陽等。

官觀往往繪有彩色壁畫,呈道教風格。例如永樂宮內大殿的彩繪壁畫,精美絕倫,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是中國民族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這幅三清殿壁畫繪有近300個神仙、帝君、仙君、真人、力士、金童、玉女,服飾華麗,神彩各異,以青綠為主,還用黃、赭等色,渲染了莊嚴、清淨的神仙意境。眾仙圍繞8個神仙重疊排列成4層長列,8位神仙身穿維紅霞披,形象高大突出,神態沉靜,儀表非凡。純陽殿內有52幅大型壁畫,描繪了呂洞賓從降生到趕考,得道出家及超渡人生的故事,畫面生動,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一般宮觀的殿堂的法壇上,常繪有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圖像,青龍是東方神,白虎是西方神,朱雀是南方神,玄武為北方神,道教以此作護衛神。一般設在殿堂、法堂四方。

中國的佛寺與道觀

宮觀內碑刻文物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北京白雲觀內元代書法家趙孟頻所書《老子道德經》刻石。

道教認為神仙都在山野清靜的名山仙境修行,他們的住處稱為洞天福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一般道士居住在十方叢林大道觀或與師徒承習的小道院。歷史上道教名山有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茅山、終南山、羅浮山、閣皂山等,山上都有歷史悠久的宮觀和道教文物。隨著中國旅遊事業的發展,這些地方已不再清靜,前來贍仰拜神、遊覽參觀、避暑休養的人絡繹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