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走過一道道墚,跨過一座座塬,走在黃土高原的山路上,感受這裡村莊的變化,和一切溫暖的風土人情。人們都說黃土高原風沙大,糧食收成不好。但是這裡的農民有一顆致富的恆心,在前些年,開始大面積的種植樹木,然後防止風沙和水土流失,慢慢地,風沙小了,天氣也變得風調雨順,莊稼有了收成。隴東地處黃土好遠深處,屬於半農半牧的狀態,農民種植的小麥和小雜糧,每年基本上就夠自己的口糧,也沒有別的經濟收入。於是,養羊成了這裡農民的一個新的出路。

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走在山樑上面的小路上,向著村莊的人家看去,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一個羊圈,裡面潔白的羊群讓人羨慕。隴東山區農民養羊一直都有這個習慣,但是隨著山裡種植了大量的樹木,就開始控制在山裡放牧,雖然監管的比較嚴格,但是農民還是鑽空氣,趁著天黑的時候,把羊群趕到了山裡,天亮的時候,羊群吃飽了,就趕回來,再接著下地幹活。雖然辛苦,但是內心總是有期盼的。

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這幾年,山裡的樹木也逐漸長了起來,農民自身也開始對種樹的好處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羊群雖然依舊在山裡放,但是總會防著不要啃咬了樹木,合理地放牧,是當地政府和農民之間的一個默契。看著一群群羊,農民的心中是幸福而滿足的,要知道,這就是一家人的全年經濟收入。但是隨著小哥的觀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當“放羊娃”,碰見趕著羊群的都是一些老年人,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誰再會趕著羊群出山呢?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呢?這背後折射出來的問題,大概有這麼幾方面。

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一是農民在逐漸試探突破現有的經濟收入形式 。在農村,除了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以外,別的經濟收入方式就是養殖。然而,近幾年,越來越看不見“放羊娃”了,經過打聽才知道,他們大多數都去了外面的城市打工,以圖掙更多的錢。農民也是這樣想的,養羊是一個繁瑣而漫長週期的經濟收入方式,去外面城市打工既方便,又能掙更多的錢,何樂而不為呢?

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二是農村傳統勞作的方式在改變。在一代代農民的傳統觀念中,種地,放羊,生娃,種地,放羊,就陷入到了這樣的死循環當中。隨著教育的普及,很多人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但是農村的讀書環境整體上不是很好,還是依舊有很多孩子早早輟學在家務農,變成了“放羊娃”。直到後來,他們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就開始尋求突破。一部分開始外出打工,一部分開始在農村創業,開始大量的成規模的養殖牛羊,成為真正的專業的“放羊娃”,不再是趕著羊群進山消磨時光的“放羊娃”了!所以,傳統的觀念和勞作方式已經被打破!

走過墚跨過塬,看到羊群守在圈裡,農村的“放羊娃”都去了哪裡?

“放羊娃”都去了哪裡?這個問題展開來看,就是一個農村的發展史,也是一個農村的進步史。農民都在村求突破,當一個專業的,有學識的現代化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