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假以“愛國”之名 實損國家形象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近日,中國互聯網上一篇有關“哈薩克斯坦為何渴望迴歸中國”的文章在國際輿論場上被炒熱,還引發了中哈之間的一些誤解。雖然此事並未給正在攜手抗疫的兩國帶來實質影響,但其折射出的網絡輿論傳播生態、特殊時期的網絡謠言治理等問題依然值得深思。

這篇文章最初來自中國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內容粗製濫造,邏輯漏洞明顯,是一篇典型的營銷號文章。此文以病毒式傳播為主要特點,目的在於吸引流量。不僅如此,造假者還批量生產出一系列涉及越南、印度、緬甸等國的同類型文章,緊緊抓住“渴望迴歸中國”這一“噱頭”,持續炒作。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多月前,一系列“疫情之下多國華商太難了”的營銷號文章也曾刷屏微信朋友圈,套路別無二致。“帶節奏”的始作俑者目前已被有關部門調查。

值得警惕的是,此類謠言披著“愛國”外衣,進行精緻包裝,利用的是網絡空間部分讀者的獵奇心態、民族情結和愛國熱情。這類“爆款”文章,本質上既是汙染網絡空間的信息垃圾,其危害更不可小覷,小則妖言惑眾誤導網民,大則可能引發外交糾紛。

這類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編造如此彌天大謊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本骯髒的生意經。上述兩次引發軒然大波的“爆款”文章,其發佈主體已被證實為商業機構。在唯利是圖的病態思維驅動下,他們通過斷章取義、誇大編纂、移花接木、無中生有、野蠻歸因等手法煽動情緒,戳中公眾“痛點”,觸發讀者轉發的衝動,讓文章成為爆款,並最終將流量轉化為生意。近年來“標題黨”橫行也一定程度上與此相關。

真正應當反思的是,為何這類胡說八道的批量炒作能夠一再刷屏,動輒成為爆款?一方面固然是疫情期間,那些精心包裝假以“愛國”之名的謠言容易迎合部分國人尋求確定性、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也需省思:此類社會低級謠言有其傳播土壤,正是由普羅大眾親手點擊、點贊、轉發共同造就的。有生產皆因有市場,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類胡言亂語的謠言猶如病毒,扛著“愛國”的大旗,帶著強烈的情緒,造出迷夢般的共鳴,在網絡空間中具有十足的傳播力和殺傷力。這需要全體網民保持大國公民的清醒和理智,不被廉價的情緒收割,堅決抵制此類“爽文”。如果任由狹隘民族主義者志得意滿、鍵盤俠日夜狂歡、營銷號盆滿缽滿,不僅嚴重汙染網絡信息環境,還可能建立起錯誤的群體性認知,引發歧視與偏見,助長狹隘的民族情緒,誤導中國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因此,中國社會必須高度關注如何切斷謠言的源頭、破壞其傳播機制,構建一個更乾淨清爽的網絡空間。互聯網不是“秀下限”之地,更不是法外之地,這應該成為社會共識。在外部環境越發複雜的當下,相關行動宜早不宜遲,絕不能任由此風蔓延,而令國家形象受損。這不僅是政府部門、傳播平臺的責任,亦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