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在美軍眾多的水面作戰艦艇中,佩裡級護衛艦實在是太不起眼了,然而,2005年,美軍將噸位更大、反潛性能更好的斯普魯恩級驅逐艦全部退出現役,甚至將5艘裝備了“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踢出現役,卻將佩裡級護衛艦一直服役到2015年。在作戰艦艇的使用及管理上,美軍的豐富經驗是許多國家的海軍所不能比擬的,但為何卻對佩裡級這一款相對低檔的戰艦無法割捨?顯然,它肯定具有一些獨到之處,本文將探尋一二!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護衛艦“泰勒號”,後以高價賣給臺灣地區

囊中羞澀不得已的選擇

上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大量的新型水面作戰艦艇和核潛艇加入現役,特別是新型核潛艇潛深大、速度快、噪音低,給美國海軍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僅如此,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提出的“飽和攻擊”戰術,也對美國海軍的防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簡而言之,為了應對蘇聯海軍的挑戰,美軍需要建造大量新型艦艇。然而,二戰之後艦艇大單價一路飆升,可當時美國海軍最缺的就是錢!越南戰爭讓約翰遜、尼克松兩屆政府都不斷削減海軍的預算。此外,由於美軍在六七十年代特別迷戀核動力,因而折騰出一些費效比很低的水面艦艇,使本來就不寬裕的海軍軍費更加捉襟見肘!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美國海軍建造的“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造價3.3億美元

“人在沒錢的時候辦法最多”,1970年4月,50歲的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成為美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海軍作戰部長。他提出一系列有關海軍裝備發展的新概念,核心就是放棄建造單一用途的水面作戰艦艇,轉而以少量高造價、高技術、多用途的高檔艦和大量造價及性能都較低的低檔艦進行搭配,以系統優勢來提高整體戰鬥力。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

佩裡級護衛艦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目的是取代那些老舊的改裝型驅護艦。1970年,該項目立項時的要求是:具備良好的遠洋航行能力和快速性,能跟隨航母和其他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活動,能同時具備反潛和填補區域防空空隙的能力。佩裡級屬於低檔艦,因此格外強調成本控制。美軍在佩裡級的設計、建造過程中,首度應用了朱姆沃爾特所提倡的新的管理方法,實踐證明效果不錯,這也為美國造艦工業定下了新的典範。為了嚴格控制造價,佩裡級護衛艦各子系統都儘量使用現有的成熟系統或與其他艦艇通用的系統。在實地造艦前,佩裡級的各子系統都要先在陸地試驗場進行測試,以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避免下水後再出現問題拖累整個進度。此外,佩裡級還被要求能在任何船廠進行建造,全部艦體由17個標準化模塊構成,由不同的承包商負責建造每個模塊,最後再組合起來,以加快建造速度。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護衛艦群

經1971年初步論證、1972年整體設計、1973年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佩裡級於1975年6月開始首艦FFG-7“奧利弗▪哈澤德▪佩裡”號的建設,該艦於1976年9月下水,1977年12月入役。到1989年,佩裡級最後一艘艦FFG-61“英格拉姆”號服役,美國總共建造該級艦55艘。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首艦-FFG-7“佩裡”號

艦型及基本架構:強化防護功能

佩裡級採用高幹舷平甲板艦型,為防止前甲板上浪,專門設置了防浪舷牆。早期型全長135.6米,艦寬13.7米,吃水4.5米(含聲吶7.5米),滿載排水量3638噸,續航力4500海里/20節,編制艦員176人。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佩裡級採用了較大的長寬比(達到了10:1),這是因為其動力無法單獨滿足跟隨航母所需的高速,要用較大的長寬比提升速度。但較大的長寬比勢必帶來回轉性和適航性的下降,為此它又採用了舭龍骨和減搖鰭來彌補。而其4500海里/20節的續航能力,也要比其他國家同噸位的水面艦艇大(同噸位的英國42型為4500海里18節,如果換成20節航速,航程要小不少)。早期型佩裡級艦艉的直升機機庫為單機庫,後期型則改為雙機庫。之後,美軍還將所有早期型的單機庫也改為雙機庫。為此,艦員編制增加到200人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的雙機庫,艦載直升機正在準備降落

為提高“三防”能力,佩裡級採用全封閉艦體。其上層建築比較高大,在上層建築四周只設少數的水密門,形成一個封閉的整體,這樣也能為艦員和設備提供更多的空間,有利於改善居住條件(艦員平均佔有的艙室面積19.6平方米,比噸位大得多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艦員人均艙室面積還多1.6平方米)。佩裡級的上層建築採用輕質的鋁合金,為避免全艦重心升高問題,而且為了建造方便並降低成本,上層建築四壁都是簡單的垂直面。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建造中的佩裡級

美軍並未因佩裡級屬於低檔艦而輕視其艦體關鍵部位的防護,相反它是美軍第一種在艦上關鍵部位敷設“凱夫拉裝甲(“凱夫拉”是在兩片裝甲鋼之間加入芳綸複合材料防彈夾層,最高防彈能力可達鋼板的10倍)來強化防護能力的水面艦艇:指揮與電子設備艙室配備19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彈藥庫與主機艙則以19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與16毫米厚的鋼質裝甲保護。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線圖

由於艦艏有MK-13導彈發射架,艦艉有RAST輔助降落系統的鋼纜絞盤以及2架反潛直升機,但位於舯部的LM2500-30燃氣輪機偏偏又是重量最輕的艦用主機(相對於蒸氣輪機或柴油機),於是,佩裡級的艦體經常出現“舯拱”現象,也就是艦艏與艦艉下沉,中央拱起,而“舯拱”的後果就是艦體中段底部受力扭曲過大,導致較上層的艙壁開裂進水。為解決“舯拱”問題,美軍在艦體中段下層艙室放置了120至140噸的壓艙物,以平衡各處的受力。此後,美軍還研究出治本之道——加厚艦體中段底部的鋼板,增厚幅度從1倍到1.25倍不等,此外,龍骨與主甲板也同時加厚。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舯拱”現象

動力和武備:明確定位不求完美

佩裡級的動力系統直接移植了斯普魯恩斯級兩臺LM2500-30燃氣輪機和一套變速齒輪箱(既節省了設計的時間及成本,還可節省大量維護經費,併為戰時修理提供便利),總功率為4.1萬軸馬力,可使艦艇獲得29節的最大航速。燃氣輪機體積小、自動化程度高,能減小機艙尺寸、減少艦員配置數量,更重要的是它易啟動、加速性好、噪聲低,對反潛作戰時頻繁需要加減速及增加艦載搜潛設備的探測距離大有益處。除燃氣輪機外,佩裡級首次在艦體前段設有兩個功率350馬力的可轉向輔助推進器,確保在雙機停車時依然有應急動力,同時也能增加低速時的艦體靈活度。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武器配置圖

同樣出於降低成本考慮,佩裡級的推進系統採用單軸單槳,螺旋槳為可變螺距螺旋槳,倒車依靠改變槳距實現,不需要專門的螺旋槳反轉齒輪組。為提高搜潛效果,佩裡級的變距槳在降噪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包括適當降低螺旋槳滿功率轉速、將轂徑比定在0.30、螺旋槳通氣避免空泡噪聲等,軸系也專門安裝了銷聲裝置並適當減小傾斜度。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伴隨航母的佩裡級,航速完全跟得上

佩裡級在武器系統的選擇上,也體現出其鮮明的定位:即為航母大型兩棲艦艇等進行護航,提供對空、對潛防禦能力和對海攻擊能力,重中之重是反潛和填補防空空隙。其反潛武器系統包括艦載反潛直升機和艦載反潛魚雷。由於空間有限,該艦未裝備“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早期型搭載的直升機為SH-2F LAMPS MK1“海妖”,後期型則換裝為2架SH-60B LAMPS MK3“海鷹”。為了適應“海鷹”上艦,後期型佩裡級還將艦體長度加長至138.1米,排水量也增至4200噸。無論是“海妖“還是“海鷹”,活動半徑都可達150公里,並裝有吊放式聲吶、磁探儀等搜潛設備和324毫米反潛魚雷(“海妖”掛載MK44或MK46,“海鷹”掛載MK46或MK50)、深水炸彈,反潛能力十分強大。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正在降落的“海鷹”

該艦配備的近程反潛武器為2座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管,用以發射MK46或MK50反潛魚雷。艦艏裝有1座MK13導彈發射架,初期主要用於發射RIM-66A標準型區域艦空導彈。MK13發射架為單臂迴轉式發射架,既降低了發射裝置的重量,還比MK26雙臂發射架更方便完成裝彈動作。MK13的理論最大發射速率為15發/分,實際射速與之接近,足夠應付一般的防空作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RIM-66A被升級到RM-66E,提高了打擊低空、低雷達散射截面積目標的能力。此外,RIM-66E還用電驅動導彈舵面替換原來的液壓能源系統,極大縮短了導彈準備時間。因為MK13還可發射“魚叉”反艦導彈,所以佩裡級沒有配備專用的“魚叉”發射架,此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減輕了重量。MK13發射架下方有一座能容40枚導彈的彈庫,標準的配置為36枚標準—1MR艦空導彈和4枚“魚叉”反艦導彈。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MK13導彈發射架特寫

從2003年開始,由於美海軍抗飽和攻擊能力大為提升、作戰編隊中的防空空隙得到填補,佩裡級不再承擔填補防空空隙的任務,於是陸續拆除MK13發射架,改為在前方兩側加裝2座MK38Mod2型25毫米艦炮,以強化近程防空能力,對付海上小型高速水面艦艇的威脅。佩裡級的艦炮包括1座MK75型76毫米62倍口徑主炮和1座MK15“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由於MK13發射架置於前甲板,艦艉又要設置飛行甲板,所以艦炮全部佈置在上層建築上(這也是選用76毫米主炮的原因之一,口徑更大的主炮勢必導致全艦重心上升而降低穩性)。為保證“密集陣”的射界,MK75主炮只有安置在艦橋之後煙囪之前,而且只能向兩側射擊。“密集陣”系統只有後向和兩側射界而沒有前方射界。如此佈設是因為美海軍認為反艦導彈從兩側來襲的概率最大,從艦艏方向來襲的可能性小,而且即使出現從艦艏來襲的情況,對艦艇造成的損傷程度也較小。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側視圖,可見MK75型76毫米主炮位置

雷達電子系統:“看”得遠“反應”快

佩裡級的對空雷達是 AN/SPS-49兩座標雷達。該雷達採用73×4.3米的柵格拋物面天線,全重14574公斤,最大探測距離457公里;能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工作,具有良好的抗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能力;方位精度極高,能準確進行目標控制,可同時跟蹤255個目標。對海搜索雷達為AN/SPS-55,工作在I波段,最大探測距離為93公里;導航雷達為一部日本產的古野雷達;空中戰術導航雷達為一部URN-25。反潛探測系統為AN/SQQ—89綜合聲吶,包括AN/SQS-56小型中頻主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和AN/SQR-19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吶。AN/SQS-56艦殼聲吶具有抑制雜波的特性,適合在淺海探測,但沒有AN/SQS-26/53等大型艦殼聲吶具備的遠距離操作能力及多種操作模式,因此需要與拖曳陣聲吶共同完成對潛探測。 AN/SQR-19拖曳陣聲吶,主要用於對潛艇遠距離探測、噪聲測向、跟蹤和識別,對水面艦艇也具有遠距離探測能力,被動探測距離可達70海里,承擔大範圍遠距離初始探測任務,引導艦載直升機迅速飛往目標區域,使用機載反潛設備精確定位並實施打擊。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紅圈內即為AN/SPS-49兩座標雷達

負責控制MK75主炮與標準-1MR艦空導彈的,是MK92Mod2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一部位於艦橋上方帶組合天線的搜索和跟蹤雷達(CAS),以及一部為標準-IMR提供目標指示的獨立跟蹤和照射雷達(STR,基本上是 AN/SPG-60的改進型)。CAS和STIR均有能力為標準-1MR導彈提供連續波照射。後期改進型將火控系統升級到MK92Mod6型,增加了CORT多普勒信號處理,跟蹤低空目標的能力提高了6倍,還加設了海軍制式 AN/SYS-2雷達自動探測、跟蹤系統(IADT),使得系統對快速目標的反應時間大大縮短。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艦炮開火

“軟殺傷”系統包括: AN/SLQ-32艦載電子戰系統、2座6管MK36干擾彈發射器、一套 AN/SLQ-25“水精”魚雷誘餌。AN/SLQ-32主要對抗來襲反艦導彈,負責艦艇點防禦,具有對導彈信號截獲率高和系統總反應時間短的特點,同時還負責控制MK36在適當時機發射干擾彈。作戰管理系統是“小型戰術數據系統”(JTDS),是美軍第一代艦載作戰系統“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TDS)的簡化版。JTDS為集中式作戰管理系統,能與11、14號數據鏈兼容。上世紀90年代後,有12艘佩裡級換裝了分佈式作戰管理系統。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佩裡級的主要武備

實戰中的表現

1987年5月17日,一架伊拉克空軍“幻影”F1戰鬥機向在波斯灣遊弋的佩裡級“斯塔克”號(FFG-31)發射了2枚AM-39“飛魚”反艦導彈,2枚導彈均命中“斯塔克”,其中第一枚命中艦體左舷前部,但沒有爆炸;第二枚命中點幾與第一枚完全相同,戰鬥部爆炸,在艦體上撕開了一個三四平方米的口子,並將這一側的上層建築炸得面目全非,37名艦員被炸死。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斯塔克”號上被炸開的窟窿

“斯塔克”號立即喪失戰鬥力。但與馬島戰爭中同樣被“飛魚”命中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不同,“斯塔克”號的損管系統未被破壞,得以迅速做出損害管制。損管中心下令向受損的左舷大量注水滅火併對彈庫噴水降溫,火災最終得以控制。但由於注水過多,艦體嚴重左傾,暫時喪失自航能力。“斯塔克”號沒有重蹈“謝菲爾德”號覆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機艙沒有受到破壞,所以經過修理之後,依靠自己的動力駛回美國,並在接受大修後重返艦隊。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被擊中的“斯塔克”號

毋庸諱言,“斯塔克”號被“飛魚”導彈擊中,首先是自身的原因:MK92Mod2火控系統和 AN/SPS-49(V)2雷達都屬於較老型號,對付低空目標的能力不足。事發時,“幻影”F1機始終處於1000米以下的低空,讓 AN/SPS-49(V)2的探測能力大打折扣,至於對雷達反射截面積很小且低空掠海高速飛行的“飛魚”導彈基本無能為力!同時,“飛魚”自艦艏方向來襲,正好處於照射雷達天線的掃描盲區,MK92系統在未得到AN/SP-49(V)2空情通報的情況下,自身的探測手段又未能探測到來襲導彈。而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雖截獲了“幻影”F1戰機火控雷達發射的搜索和鎖定信號,並進行了判別確認,但“飛魚”攻擊時, AN/SLQ-32(V)2卻沒有對“飛魚”的末端雷達制導信號作出反應。事後調查才發現,AN/SQ-32(V)2當時正處於故障狀態。其實,就算沒出現故障,MK36發射管當時也沒有上彈,無彈可射。悲慘的是,MK15“密集陣”系統當時也沒有啟動。當然,就算啟動了也無法向“飛魚”射擊,因為“飛魚”與艦舶呈15度夾角,正處在“密集陣”的射擊死角內。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飛魚”命中艦體的一瞬間

當時,美軍E-3A預警機一直跟蹤伊拉克的“幻影”F1,並將目標信息傳遞給“斯塔克”號,但伊拉克飛機不是被視為“敵對”,所以沒有通知艦艇採取防禦準備,只是通過無線電向“幻影”F1發出警告。這也是“斯塔克”號在“幻影”F1發射“飛魚”後才開始備戰的另一個原因。此外,“斯塔克”號當時屬於單艦獨立作戰,系統的侷限性完全暴露。如果在場的還有其它艦隻,結局恐怕大為不同。這麼多的疏漏,“斯塔克”號不釀悲劇才怪。而斯塔克”號最終的命運也表明: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無視人的意志和訓練水平對兵器所起的關鍵作用!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伊拉克空軍的“幻影”F1戰機

結語

佩裡級以4000噸左右的噸位和較低的造價,卻獲得了堪稱全面的作戰能力,在當時乃至其後相當長時間內,都罕有能與之媲美的同噸位艦艇。英國的21型、22型護衛艦側重於護航、反潛,但反艦能力不足;42型缺乏反潛能力,價格也相對高昂。蘇聯的克里瓦克I/Ⅱ級,缺乏攜載反潛直升機的能力。甚至許多比佩裡級大得多的驅逐艦,也無法具備佩裡級這樣齊全的作戰能力。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性價比很高的佩裡級

2015年,美海軍“考夫曼”號護衛艦退役,標誌著美國海軍隸下的佩裡級全級艦退役完畢。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軍卻適時引進佩裡級,大幅提升海軍的作戰能力,其中就包括中國臺灣地區購買4艘退役二手佩裡級護衛艦,它們看中的正是佩裡級便宜,皮實,性能全面的優點。

被當做“炮灰”的佩裡級:服役超過30年,至今後繼無人!

高價賣給臺灣的“卡爾”號

佩裡級的出現給其他國家的艦艇發展提供了頗值得借鑑的道路。這不僅體現在設計及建造技術上,更體現在發展思路上——即一國海軍完整、高效作戰系統的形成,不應僅著眼於少數高性能艦艇。作為一個配套系統,少量高級、通用而造價昂貴的艦艇,與大量造價適中而性能稍遜的艦艇結合運用,是缺乏足夠經費的海軍發展的有效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